靖 媛,瞿 麟,杨雪梅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2],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或臀部,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或月经前后时加重。发病部位主要表现为丘疹、粉刺等非炎症性改变,脓疱、脓肿、结节等炎症性病变也较常见。痤疮的发生机制繁杂,若治疗不及时使病程延长、病情反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与不便[3]。中国古代医家对于针灸治疗痤疮积累丰富的经验,记载大量具有治疗痤疮作用的腧穴。针灸处方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经脉循行分布以及腧穴的功能和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而进行的严密组合[4],其中包含的经络、穴位的配伍方法是与疗效有直接关系的[5]。现代医学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大量的针灸处方文献,这些信息存在杂乱性、重复性和不完整性等问题,造成文献中的知识、经验具有明显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而数据挖掘技术正好可以针对这样异常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方法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即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描述数据项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关知识,从而发现两个或多个变量取值之间的关系[5-6]。针灸处方由若干个穴位及其所属经络构成,通过运用关联规则技术挖掘这些变量的关系,归纳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性[7]。本研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针灸治疗痤疮的选经、取穴及组方规律,发掘出对现今临床具有指导价值的前人经验,同时应用关联规则方法进一
步对文献报道的痤疮针灸处方进行挖掘,旨在探索此方法可行性的同时,总结治疗各类型痤疮的配伍穴位以及配伍经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资料筛选 本研究主要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涉及到针灸配穴治疗痤疮的文献报道进行筛选,排除文摘、综述文献、专家经验总结、实验室研究等类文献,共筛选出358篇文章。
1.2 规范化处理 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在保留原始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将同一穴位或同一类型痤疮的不同异名统一为规范名称。针对腧穴名称、针灸处方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便分析挖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和定位》《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规范数据,统一穴位名称。参考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对所列证素的解释,分析文献中所记录的证型含义,将证型拆解为病位证素(如肝、心、肺等)和病性证素(如气滞、血瘀、阴虚等)。如将中医证型肝郁气滞拆解为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若根据原文证型意义无法拆解,则保留原文证型,如“冲任不调”。
1.3 数据录入整理 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对358篇有关痤疮针灸治疗的文章(639条)中涉及到的配穴等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痤疮的临床针灸配穴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按照痤疮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出现的“穴位”、诊断的“证素”和“痤疮分型”都赋值为“1”,未出现的赋值为“0”。
2.1 痤疮常见类型频数分布 文章中涉及到痤疮的类型共有44种,累积频数639次。其中最为常见的痤疮类型为寻常痤疮,综合排序前十位的痤疮类型具体见表1。
表1 排序前十的痤疮类型频数分布
2.2 痤疮治疗常用配穴频数分布 痤疮针灸治疗取穴一共涉及235个穴位(其中包含非标准穴位,如脊柱两侧各旁开0.5~1.5寸处、T区皮损处较多者、大椎旁开1.5 cm向下直至风门穴处),累积频数4 568次。其中排序前十位的穴位见表2,提示这些穴位可能是治疗痤疮的常用配穴。而如八髎、八种风、承泣、承山等均有且只出现过1次,提示这些配穴可能是某些特定痤疮的病情所特有的,不具有共性。
表2 排序前十位穴位频数分布
2.3 痤疮治疗常见穴位分析
2.3.1 痤疮类型与配穴分析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对针灸治疗痤疮常见配穴规律进行挖掘,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为1%,最小置信度阈值为50%,提升度大于1,共挖掘出24条规则。以表3中ID 1为例,其频数为507次,其频率为507/639=79.34%,同时其置信度阈值大于50%。规则3、4、5、6、7、9、10、11、12 提示:在针灸治疗女性痤疮时多选用关元穴、气海穴、中脘穴、大椎穴、肺俞穴、下脘穴、太冲穴、合谷穴、曲池穴。规则3、4、21治疗痤疮(此处痤疮并不知其具体分型,因原始数据即仅归类为痤疮,因此将痤疮另作一型)时多选用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规则8、13、14、15治疗迟发型痤疮多选用大椎穴、肺俞穴、三阴交穴、曲池穴。规则18、19、21治疗聚合性痤疮时多选用大椎穴、肺俞穴、丰隆穴。规则16在治疗囊肿型痤疮时在皮损处针灸。青年痤疮选用合谷穴。规则22、23提示治疗顽固性痤疮时选用承浆穴、足三里穴。而根据规则1,曲池可能是治疗寻常痤疮的特效穴。详见于表3。
表3 痤疮类型与配穴频繁项集挖掘
2.3.2 痤疮治疗穴位组合分析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对针灸治疗痤疮常见配穴组合规律进行挖掘,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为20%,最小置信度阈值为60%,提升度大于1。以“合谷&曲池”为例,治疗常见痤疮时常以“合谷”配“曲池”,穴位数为2,其频数为322次,频率为322/639=50.39%。具体见表4。
2.3.3 痤疮治疗穴位与证素分析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对针灸治疗痤疮常见配穴与证素进行挖掘,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为20%,最小置信度阈值为80%,提升度大于1。规则提示,痤疮常见证素可能为外风、肺、热,曲池和肺俞可能是治疗风热犯肺型痤疮的特效穴。见表5。
从取穴频次来看,现代针灸重用曲池、肺俞、大椎、合谷及足三里等穴位,从配穴规律来看,合谷配曲池、大椎配肺俞、曲池配足三里等穴位组合最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合谷、曲池可以用于头面五官诸多疾病的治疗。阳明经多气多血,取合谷、曲池清泄阳明经郁热。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行于头面,故足三里可以治疗头面部疾患。大椎属督脉,据《甲乙经》记载“三阳,督脉之会”,为全身退热要穴之一,且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8]。肺俞与肺脏相通,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于膀胱经部位,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作用。《验方新编》记载“面上粉刺,肺经血热而生”,说明痤疮的发生和肺脏密切相关,故肺俞可清泄肺经邪热,清肃上焦及颜面部郁滞。
表4 痤疮治疗穴位组合挖掘
表5 配穴与证素频繁项挖掘
应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痤疮针灸配穴规律研究是临床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其将大量且异常复杂的信息,通过一定准则转化为规范数据,再进行关联,归纳其中的逻辑关系。挖掘结果在找出联合使用的腧穴、经络的同时,也证实痤疮治疗的常用穴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廖丽君.痤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8):51,43.
[2] 卢佳宏.针刺对治疗患者面部痤疮、血清IGF-1、DHEA及改善其抑郁焦虑状态的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 杨磊,苏湛,黄殿芳.痤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1):41-42.
[4] 李晓宇.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今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5] 张小珊,方剑乔.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6,57(14):1251-1253.
[6] 李皙子,任玉兰,孙天晓,等.数据挖掘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5,10(4):499-502.
[7] 莫秋红,梁丽嫦,廖建琼,等.针灸治疗痤疮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 Meta 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12):76-83.
[8] 李晓泓,李辉,翟景惠.大椎穴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