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不弃笔,书法伴人生

2018-07-04 00:57傅祥荣,宋鹏飞
消防界(电子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太平周总理毛笔

从小与书法结缘

严太平出生时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父老乡亲饱尝战乱之苦,多年企盼太平光景,目睹抗战胜利,无不欢欣鼓舞。其父则既感国难结束,太平来临;又逢添丁之喜;更是乐不自禁,欣然给儿子取名“太平”。

严太平是一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他淳朴憨厚,勤奋好学,做事认真而专注。这一点,当然是受其父的影响。其父曾经读过书,颇通文墨。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街坊邻居,每有信函往来,或求喜帖寿字,都请其父代为书写。严太平受此影响自幼就动过读书写字、济世助人的念头。

严太平的家乡耒阳,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故乡。传统的造纸工艺一直在当地沿袭流传着。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种被称作“毛边儿纸”的原始而粗糙的纸张还在当地的学校里广泛使用着。这种纸,只适于毛笔书写。因此当时的小学生们也必须要用毛笔做作业。严太平从6岁开始,先后在耒阳铁路小学、彭桥小学、灶市完全小学就读。他至今还对当时端着砚台上学的情景记忆犹新。1954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冰,虽然还没有冻实,也是一砚的冰碴儿。使用前必须将砚台放到嘴边,用哈出的热气将其溶化。有时要“哈”很长时间才能化开。

严太平虽然羡慕父亲,并且也曾想过长大后能像父亲那样,用一支毛笔,挥洒自如地为乡亲写字。但是毕竟年幼贪玩,因此他的念头时时被玩兴冲淡甚至替代。所以他对书法并没有较早地形成强烈的爱好。不过在小学时,连续6年用毛笔写字做作业,也使他从小熟悉了笔性,练活了手腕,执笔的功夫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2岁时,严太平进入耒阳灶市民办中学读书,次年考入衡阳市铁二中。在中学时代,使严太平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同学看他的字写得好,不服气,便勇敢地向他提出挑战,要与他比试写字,比试的结果当然是难分高低。虽然是难分高低,但这件事却对他触动极深。他深深地意识到,字写得好坏,关乎到一个人的脸面。从此以后,他在做作业时便不再一味地写字,而是“练”字了。由此,他的字也开始大有长进。初中毕业后,风华正茂的严太平有幸被空军二预校召去当了飞行学员。驾机之前,按规定他们先要到步兵部队去锻炼。他随部队先后到过湖北应山、广东博罗和福建云霄。尽管军旅生活十分紧张,训练强度也很大,但他却始终放不下练字的念头。一有空隙,就拿起笔,练上几个字。有时甚至在行军途中,也要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折根树枝划上几笔。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严太平不适合飞行,于是部队便安排他转业。他虽然未能实现驾“雄鹰”搏击长空的愿望,心里不免有些沮丧,但是转业又给他转出了一片新的蓝天。由于他的一手好字,使他得到了另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周总理给他写范字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严太平写在笔记本上的漂亮字被一个用人单位的干部看上了。这个用人单位便是公安部消防局。于是,年仅18岁的严太平被破格调入了国家机关。

1963年10月,他被分配到公安部消防局三处。数月之后,又被调到二处。二处为战训处,主要业务是指导灭火战斗和部队训练,专业性比较强。处里原有的老同志不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就是从基层调上来的能手,他最年轻,只能做内勤。内勤工作,抄和写的事居多。抄报告、抄总结、抄通知,写奖状、写证书、写标语,还有写婚联、写对联等许多八小时以外的活儿。无论是本局的,还是外单位的,凡有写字的事,他每叫必到,乐此不疲。至此,其父的为人,其父的书法技艺,其父以字济世助人的作为,他都一一继承下来,并且开始与字结缘。

这次工作的变动,对严太平来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因为他的个人爱好不仅派上了用场,而且还有机会,有条件得以发挥。

1969年,严太平随公安部机关干部集体到黑龙江省集贤县笔架山农场劳动。临行前,除了必要而简单的行装外,他只带了笔和砚。在农场劳动期间,凡遇写表扬信、感谢信和宣传标语的事,他都乐意承担。写字,依旧是他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不仅对写字形成了爱好,而且也养成了习惯。他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笔墨纸砚了。

1971年,严太平下放回来,照旧在机关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工作之余,他还是钻研书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在一个资料室发现了大批的线装本字贴。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好似深山见宝藏一样,他翻过来、翻过去,对哪一本都爱不释手,但又不能全借,只好挑了又挑,最后还是挑了十多本。其中有王羲之的、王献之的、怀素的、祝允明的和董其昌的。他把这十几本字贴借回家后,反复琢磨,越琢磨越喜爱,简直不想还了。但不还又有违道德,买又无处买,有处买也买不起。他那时家庭生活很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平均生活费每人每月只有17元。在这种情况下,他选了一个两全的办法——自己复制。他从生活费中挤出少量的钱,买来纸,然后又夜以继日“点灯熬油”,用双钩的方法,一本又一本地精心复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竞将十几本字贴全部复制下来。这些自己动手复制出来的字贴虽然没有真迹那样清晰,也没有印刷品那样整齐,但毕竟是他花了大量心血摹绘出来的,所以他同样视为珍宝,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玩味、临写。

由于他的字写得好,进步又快,加之其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认真执着的精神,领导们用其所长,于 1972年把他专门抽调出来抄写报告。

对这一重要工作的承担,不仅使严太平眼界大开,而且使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他更坚定、更执着、而且信心百倍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中,严太平十分有幸地接触了周总理亲手批示过的文件,也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的手迹。周总理批阅文件,使用的都是毛笔。凡重要的报告,周总理都要亲笔修改,甚至连不妥的标点符号,也都逐一改过。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然而工作却是那样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是光辉的榜样,世人的楷模。严太平看了那些批示后,深受感动,心情无比的激动。他以周总理的工作精神为榜样,在抄写文件时,心平气静,聚精会神,一笔一划,认真不苟。每遇心慌意乱或外界干扰时,他都要静下心来想想周总理的批示,以此来鞭策和激励自己,用最高的质量来完成工作。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出了错。有一次,在抄写一份报告时,他把“父”字写连了,成了“文”字;还在同一报告中将“代”字写成了“待”。而在最后的检查中,又没能发现。等到报告批示回来后,他才发现,周总理不仅发现了这两处错误,并且一一给他纠正过来。在那两个错字的旁边,周总理还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两个范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严太平看后脸一下子就红了,心怦怦直跳。他手捧着那份报告,许久不肯释手——敬爱的周总理呀,您认真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让我太受教育了!因为我的马虎,出了错,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太对不起您了……严太平感动了很久很久,也内疚了很久很久,还悄悄地在心里道歉。那时严太平经常抄写报告到夜里1、2点,然后再送过去。周总理总是晚上看完并做好批示。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在严太平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也就是从那次以后,严太平便以毛笔代替了钢笔来抄写文件。他说:自从那次以后直至如今,周总理给他写的那两个工整遒劲的范字,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时刻激励着他,不断提高书艺……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严太平还发奋自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他用自学高考的方式取得了大专文凭。此后,又开始了系统的书法练习。他从临贴开始,一笔一划地练,不断修正、提高。他还常常把字贴上的字组成短句,写成条幅。凡是得意之作,他都挂起来。结果弄的满屋子都是条幅。看着这满屋子的作品,他也曾陶醉过,自满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便会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羞愧。“这算什么?与书法大师们相比,简直无地自容。”于是他又把那条幅一一摘下来,撕得粉碎,撕了又写。

他在冷静中慢慢成熟。他认为:虽然自己字写得不错了,也曾得到过许多称赞,但离真正的书法艺术还差得远呢…… 要想有所造诣,要想有点儿成绩,就必须永不自满,永不得意,始终如一,脚踏实地,静心专一。

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很长的提高计划,苦练基本功。仅唐楷,他就临了一年多。而米芾的蜀素、苕溪帖则临了好几年。在集中临写名家名帖的同时,他还选临、遍临其他的贴,达不到背临的程度绝不撒手。在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之上,他又四处拜师求艺,以求进步。

严太平在苦心练功,苦心求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写,不断地出作品。他说,在他习字的过程中,对他促进最大的是给报刊写标题字。如果遇到难写的字,没练过的字,他就先临贴,然后再融汇贯通,把临贴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自八十年代以来,他的书法作品便经常入选全国性书展,并经常获奖。自从他加入中国书协之后,更加钟情书法,勤奋练习,书艺精进。逐渐形成端庄大方、潇洒流畅、天真率意、规矩严谨、刚柔并济、方圆互补的个人风格。由于严太平多年来扎扎实实,博临历代碑贴,所以他各体皆能,又精于行草。

待续

猜你喜欢
太平周总理毛笔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太平洲”悬案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画画小工具 毛笔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旧毛笔的妙用
周总理的标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