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羊脂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主任及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 汤劲松
一提到大数据,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BAT等互联网公司。不论是对大数据的处理、研究还是应用,他们都是先发者。现在,运营商开始进行大数据实践。因为与数据的天然生态关系,拥有海量数据的运营商成为大数据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2018 Teradata大数据峰会”上,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主任及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汤劲松,进一步了解了浙江移动大数据实践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浙江移动于2015年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经过3年的实践,目前平台规模已达2200台,日均处理离线数据140TB,实时数据千亿条。运营商拥有通话数据、黄页数据、行为数据、地理位置以及MR数据、POI数据、上网数据等,其大数据平台可以方便地获取海量信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整合,挖掘数据价值。
以“天盾”反欺诈系统为例。此前的电话反欺诈依靠黑名单,被举报核实的号码会被划到黑名单。如今互联网电话使改号成本降低,传统的黑名单方式已然不能奏效。浙江移动和Teradata一起建模分析后发现,陌生电话打进后,在半个小时左右可以说服受害者付钱。新建立的模型能够在通话约十二分钟的时候通知公安系统介入,告知受害者。
目前,中国移动的天盾反欺诈系统,日均处理话单3.5亿条,推送电信诈骗线索超8万条,当前累计阻止犯罪超1.1万起,避免诈骗损失超6000万元。
除此之外,运营商大数据还可以依托位置数据能力,分析城市区域、高速公路的交通状况和出行需求,在交通规划、交通监控和拥堵治理上帮助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科学决策、高效管理,帮助个人选择出行路径的最佳实践方案。
“浙江移动大数据的目标,就是让大数据应用产品直接延伸到每个消费者的生活中,让所有人可以没有门槛地使用自己的数据,最终从中受益。”汤劲松总结道。
BAT等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方面虽然开始时间早,对于自己从事的垂直领域具有较大的发言权,但其数据存在局限性、割裂性、封闭性和全面性等问题,而电信运营商具有自己的天然优势。
首先,运营商承担着相当大的社会责任,从在偏远地区不惜成本地建设基站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运营商在涉及消费者的层面非常谨慎。汤劲松介绍说:“运营商对数据有一条红线:不能监听客户电话、不能查看客户短信、不能查看用户的社交沟通信息。这是一条基本的职业操守,具体做法是:不会直接存储这些数据,而只会记录操作日志。”
其次,运营商与政府、企业的关联是天然的。作为数据管道,任何个人、企业的上网和通话行为都以BIT的形式流淌在运营商的管道里,因此运营商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搭建与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最后,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因此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此运营商能快速发现消费者的痛点,可以主动找到针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应用。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推出的“神灯”品牌,就可以看出浙江移动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大数据能力的决心。“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浙江移动的大数据应用产品更多关注于广大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需求,让大家都能使用和受益的产品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产品。”汤劲松如是说。
浙江移动希望能与合作伙伴把企业级大数据平台上原先割裂存在的各部分数据关联衔接起来,在平台上共同对消费场景进行编排。
据了解,浙江移动已经开始了探索,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打通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让大数据应用与业务结合,提高主营业务收入;通过与Teradata这样专业的大数据平台技术服务商合作搭建大数据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模型,实现规模化效益;通过每年举办浙江大数据建模与创新有应用大赛,加速构筑资本、人才、企业相衔接的大数据产业体系等。
汤劲松表示,运营商需要大量和外部企业合作,在大数据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上都需要有大量的合作伙伴,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浙江移动也在努力营造大数据生态环境,让全世界的建模者都能参与到合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