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囤积 越匮乏

2018-07-04 16:07
中国新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断舍物品社交

无论你在囤积什么,都要记得,越囤积,越匮乏。

微信收藏了一大堆“好文”却没时间读,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却攒了几百条未读,收藏了一大堆表情包却不会一一使用,加入了一大堆群却从来没有说过话……如果都中了,说明你已经患了典型的“社交网络囤积症”。

在线时代的“网络囤积”

纸质时代,我们通常都会计划着让独处变得充实,会往书架上添加一本本未拆封的书籍、杂志;网络时代,为了随时打发闲暇时光,人们开始同时关注着众多微信公众号,惦记着未来总有一天可以用的攻略。然而,故事往往以“没时间看”为结尾,既不愿费力气去删除,也没精力阅读;热衷于关注又不忍心取关,总感觉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点什么。于是,在某个大扫除的周末,才发现当初满腔热血的囤积,又多了十几条未读,而当手机空间早已存满想要一一删除时,却总是难以下定决心。

便捷的网络、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感觉自己坐拥信息万千,却也麻痹了我们去意识到“不能被自己所用的信息,依旧都是身外之物”。“社交网络囤积症”患者,总会花很多时间下载、收藏、整理,却又因时间不够而放弃阅读,或是不走心地只在乎标题。他们的拥有,在于保存,而无关乎吸收。有人说,阅读过的信息都可能会忘记,何况是没看过的呢?于是,何必收藏遭质疑。其实,若真的能将攻略、秘籍、法则付诸于实践,我们又何苦在爆满的内存、杂乱的空间里纠结。信息囤积总会在无形中给人添了几分惰性。“反正已经留着了,以后有的是时间可以看”成了致命伤,相比“会不会错过什么历史消息”更令人担心。

“从微时代的到来,到微信营销的兴起,再到公众平台的建立,只用了短短不到几年的时间。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80后白领杨林说,他关注了近百个公众号,有的是自己主动发现的,有些是朋友推荐的,觉得挺实用,“现在稍有一点空闲时间,第一反应就是掏出手机,不停地刷朋友圈、公众号,生怕错过任何信息。”

“无论朋友圈、微博,还是微信、微信群消息、QQ空间,因为工作原因我所发的信息从来不删,总觉得那些东西都会有用得着的地方。”在公关公司工作的黄一萌称,他现在微信里面“囤积”了好几十个微信群,有家族群、亲情群、中学群、大学群、工作群、游戏群等等,每天手机里的信息闪个不停,“无暇回复就干脆潜水,不怎么重要的群就把它设置为信息免打扰状态。”至于为何不做删除和退群处理,黄一萌表示:“主要是工作原因,总怕客户对以前的某个信息进行咨询,另外总是觉得以前的信息和现在有不少是有关联的,反正总会用到,先留着再说。结果是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但总是感觉内存空间不足。”

在囤积信息的时候,人们总是不止一次地预设它们会发挥作用,却不曾意识到,人们为未来囤积的保存欲,早已超过现在所需的拥有。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囤积后的用户体验,也远不及当时收藏的实用感。

越囤积 越匮乏

相比实物囤积,网络囤积不占地儿也不影响他人,有什么不好?但其实,它在分散掉你宝贵的注意力,你内心的定力。

社交媒体上,一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网红文章”《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告诉我们,“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听起来很“励志”,给了人无比强大的学习动力。但仔细体会一下每天的“学习”状态,我们真的是在学习知识吗?

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熊浩在一次演讲中很好地概括了当下人们的“学习”状态,“我们每天都抱着手机学习,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扑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地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这就是当下“社交网络囤积症”患者的“学习”状态。看似我们囤积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而真正自己获得的有多少呢?只能越囤积,越匮乏。

刷微博、刷微信公众号、刷朋友圈,有人统计过,如果每一条资讯是100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100条,这并不算多,意味着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30万字的阅读量。但是,这30万字的阅读量里到底有着怎样的营养?如果是一本书放在我们面前:黑格尔的《小逻辑》30万字,同样字数的阅读量,我们还能读下去吗?答案不容乐观。所以,在那些能抽离社交网络之外的人看来,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取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正是缺少了内心的这种定力,“看起来读了很多书,却什么都没学到”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如果读书也像刷社交媒体一样,我们只获取一些“知道”而非认真思考的“知识”,读再多也枉然。学而不思则罔,如是而已。

断舍离 做减法

其实防范“社交网络囤积症”,不妨学些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理论:从现在开始做减法。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种物品整理法则,也是近年来许多日本人提倡的生活方式。

“断”指的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指的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指的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很多人认为“断舍离”不过就是“扔东西”,其实,它的核心概念是舍弃对东西的“执念”。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同样适用于“断舍离”的做法,以让空间丰盈起来,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克制自己的欲望,静下心。用心对待你拥有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件事、每一本书,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有序、平静。同时,减少消耗在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时间,增加浏览网站和书本阅读的时间,或者多走进现实生活,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等等,也未尝不是纾解之道。

从根本上而言,减少废旧物品的烦恼,终归要靠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个东西我真的还需要吗?”或许就能少一些废旧物品处理上的烦忧;同样,在网络空间,也应牢记“没有吸收价值的,都只能是身外之物。”多一些理智,就会避免陷入利用起来麻烦、删除干净不舍的两难之境。如此,“囤积症”就会远离自己。

无论你在囤积什么,都要记得,越囤积,越匮乏。不妨抛却“无用”的囤积物,过简单清爽的生活,或如周作人笔下的那番情景般“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猜你喜欢
断舍物品社交
社交之城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称物品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断舍离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社交距离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