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皇龙沟”位于山东诸城市皇华镇大山社区西南,是一条长1500米东西走向的大冲沟,因纪念传说中一条善良、高大、威武、神奇的蛟龙而取名“皇龙沟”。当地人很早就发现了称之为“天鹅爪”的奇怪脚印,但直到2009年,这些脚印才被鉴定是恐龙脚印。这里恐龙足迹群极为壮观,密集区位于皇龙沟南侧的陡坡上,东西宽50余米,南北长60余米,垂直深度约15米。整个斜坡由坚硬的岩层构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清晰恐龙足迹多达2000多个,密密麻麻、保存得非常完好。
古生物学家对化石岩层进行了细致地研究,發现化石层上保存了大量清晰的波浪痕迹,而这种波痕只有在浅水区才能形成。因此,专家推测在白垩纪早期这里存在一巨大的湖泊,皇龙沟这个地方属于滨浅湖环境。这种环境下,地表的湿度、粘度、颗粒度都很容易在恐龙踩踏后留下足迹,且易保存下来。
在化石层上,专家们还发现一种沉积构造——泥裂,泥裂是富含水的沉积物,特别是泥质沉积物,曝露干涸、收缩产生的裂隙。泥裂的存在说明了足迹形成后经历了严重的干旱与暴晒而固定成型,之后大雨及时来临,携带的新泥沙将这些固化成型的足迹掩埋起来。经历了亿万年,地壳在不断的变动,先是下降石化,之后又抬升暴露出地表。正是这些自然变化巧妙地“凑”在一起,才“创造”出如此完美的足迹化石群。
世界上发现的所有恐龙足迹被分成三大类:兽脚类足迹、蜥脚形足迹和鸟脚类足迹,这里已经确认的恐龙足迹化石为前两类。而这里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又有三种,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仅有7厘米左右,较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在40厘米左右,还有一种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因足迹肥肥胖胖的,像盛开的百合花一样,因而得“东方百合肥壮足迹”之名。兽脚类恐龙是肉食性恐龙,主要靠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它们不断的追逐,因此其足迹范围分布很广。兽脚类的恐龙足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后脚通常有三个脚趾,三个趾前面常有尖锐的爪迹。据专家推测,这里最大的兽脚类恐龙身长可达到6.4米。
另一类则是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的足迹直径超过1米。蜥脚类恐龙是迄今为止地球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动物,它们的身体像个巨大的酒桶,为了支撑巨大的身体,它们的四肢像柱子一样粗壮有力,但是脚趾却很短,在整个脚掌上的比例没有兽脚类上的那么大。所以,它们留下的足迹基本是圆形的,但前足和后足并不完全相同。据专家推测,这里的最大的蜥脚类足迹身长可达16米。
恐龙足迹方向相同。大部分小型兽脚类的恐龙足迹都是自西向东而去,像是一支有序的大部队在行进。专家们的研究推测,在白垩纪时期,这里的湖泊可能是一处重要的水源地,各种恐龙都会来这里饮水。这里也变成肉食性恐龙捕食植食性恐龙的猎场。这些方向一致的足迹化石可能是群居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共同在追击、围捕大型植食性恐龙留下的现场证据。
足迹叠盖。这里的许多化石是大型蜥脚类与小型兽脚类两种恐龙足迹叠加一起保存的,这说明足迹的踩踏形成也是“先来后到”的,这是在蜥脚类恐龙留下脚印之后,兽脚类恐龙又踩在蜥脚类的脚印上形成的。
化石多层分布。恐龙行走时,除了在地表踩下足迹外,在下面一层泥土中也会留下印迹,这种印迹叫做“幻迹”。在研究恐龙足迹时我们常能看到足印轮廓四周形成条状隆起,并将这种构造叫做“挤压脊”。而诸城皇龙沟发现的一些恐龙足迹周围却没有挤压脊。由于受到上面泥土层的压力,下面泥土层的挤压脊就不会形成。因此,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这里发现的一部分恐龙足迹属于幻迹,保存恐龙足迹的岩层是当时恐龙踩踏过的地表下面的泥土层,从而呈现了化石多层分布的现象。(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