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审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2018-07-03 06:44杨军芳
财政监督 2018年13期
关键词:常态审计工作区域

●杨军芳

区域经济通常指的是某个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以一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研究理念,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审计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工具,要本着为本级政府寻求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的理念,全面发挥审计对于经济发展的监管效能,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本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速度放缓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经济风险,这就更需要审计在实现经济监管的过程中,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产品配置和投资,更好地发挥审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绩效审计

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作用,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安排时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对浪费和破坏资源配置环境的行为要进行重点监督。绩效审计作为区域经济审计的重点内容,无论在各级财政审计还是金融、环境等审计工作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绩效审计具体而言,是指以被审计区域的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值为对标,计算该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查找偏离平均值的具体问题和原因,并总结审计中查明的原因和相关改进对策,形成具备权威性和鉴定性的经济通用指标,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预算期间内该区域内部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是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以更好地发挥预算管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一般以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为审计对象,以资金使用中的各项指标作为评估标准,系统并客观地评判一定预算期间内区域内的预算执行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对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贡献价值,以此推动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和优化,需要从源头上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包括对资金分配审批权限的优化配置,对资金安排的顺序的评定和优化,对资金来源和分配使用情况的全程跟踪,以及披露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违规案例,并附加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此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进行公开披露,规范区域经济中的预算执行,提升区域经济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审计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防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按照区域经济最新的发展政策和方向进行指引,指导区域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审计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联系实际,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断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防范审计风险的同时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同时,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入环保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最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以提高政府相关决策的准确性,避免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缺失而造成国家经济的损失,损害国家资产的利益以及滋生可能的腐败问题等。

二、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监测与控制

对财务的监测和控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的首要作用,通过对财务的监测和控制功能可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科学专业的评判,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剖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尤其在具有重大转折的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审计更应发挥在转型期对区域经济进行平稳转型的指导作用,借助政府审计所具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特点,对区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性地审视,客观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建设性的解决建议,以此促进政府审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能通过政府审计的监测和控制作用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指导性,更好地促进本区域内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经济监督和鉴证

经济监督作为政府审计最基础的职能,主要是指通过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区域经济的执行起到震慑作用,以此督促相关经济执行者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以此为契机,在检查过程中披露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包括滥用经济职权、违规挪用资金、贪污受贿等行为,通过专业性的评判角度进行举证查实,并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找弊端以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管理责任。以监督作用为基础,政府审计充分利用自身的核查功能,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评判标准,对被审计的区域经济进行合理的评判,对其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审核,以此对区域经济的稳步运行提供外部监督力量和震慑作用。比如,政府审计机构在进行区域经济审计时,要对被审计对象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材料加以检查和验证,以确定被检查对象在经济运营过程中最真实、客观的评价。同时,应出具具有权威性的书面结论,并对社会公布,以更好地向委托人和审计授权人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信息。

(三)经济评价与研判

政府审计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审查被审计对象从而出具具备权威性的评判结果,并由此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运行状况作出最客观的评价以及优化建议。在审查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审计效益能通过评价与建议得到最全面的发挥。尤其在经济变动较大的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逐步加大,增大了政府审计的难度,因此在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需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审计方法,利用大数据等网络科技进行审计的前期预防、过程控制以及事后优化等,不断发挥政府审计应有的“风险免疫”功效。首先,根据前期审计经验对相似的被审计单位进行事前风险预防建议,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建议,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结合现有的大数据平台进行风险的分析和管控,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指标进行科学的评判,并对异常的指标进行细致化分解和调研,充分挖掘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优化建议;最后,在审计结果出具后期,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警示作用,通过加强结果的披露力度以及对经济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加大审计对经济运行的震慑作用,同时在结论运行的后期要做好政策执行的长效性,以此充分地调动区域经济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全面预防和抵御风险,将可能产生的经济危害降到最低。

三、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困境

1、审计理念与时代脱节。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审计中最大的困境在于审计理念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脱节,直接影响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等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审计理念上说,目前的区域经济审计依然延续传统的陈旧思维模式,缺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的现状,以致于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针对性,问题停留在表层,未作深层次的解析等;从审计方法上看,由于审计理念的指导作用,导致审计方法未能作及时的调整,高科技的审计方法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等方法也无法引入审计工作中,最终出现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数据支撑、主观意识过强等问题。审计理念与审计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囿于传统的审计思路,降低了审计结论的评估和建议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削弱政府审计的公信力。

2、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区域经济审计的现状来看,政府审计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在进行区域经济审计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级政府的约束,即使部分审计业务会涉及独立性的规定。从根源上说,区域经济的被审计对象涉及大量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各方的相互利益;同时,区域经济审计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与同级政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审计的执行往往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非独立的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约束力和震慑力,失去政府审计对区域经济原有的监督和震慑作用,同时,公众也会因为政府审计的非独立性和权威性而对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产生质疑。

3、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与审计职能建设不匹配。一方面,从审计人才队伍的人数上来说,审计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较为普遍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为例,按照我国最新的《审计法》和政府投资的相关审计规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都属于政府审计的范围,需要对投资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审计,审计规模和审计难度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但就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人员配置上看,基本不变的审计人员与逐渐增多的项目数量不成正比,造成政府审计存在盲区和漏洞。

另一方面,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也严重制约政府审计的职能发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尤其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政府审计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同时现有的审计内容已经从原有的单纯财务收支模式转变为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审计范围的宽度和深度都有所扩大,而现有的审计人才培养还处于传统模式下,未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创新,导致政府审计对于区域经济的审计结果失去原有的监督和完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审计中呈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政府审计的体制、审计方式以及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产生的。为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审计的要求,需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1、政府审计的体制建设制约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审计采用的是行政型政府审计,此种模式的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机制,即同级审计机构不仅要受上级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同样受同级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而审计业务的内容很多都涉及本级政府机构的项目管理等。因此,在审计结果的出具上不能完全具有独立性,对于查出的重大问题需要对本级行政机关报告和认可,才能对外公布。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机构不可能完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导致对本区域经济的审计结果很多是报喜不报忧,失去了审计结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完善作用,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2、传统审计模式的调整需要时间。近几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审计的主要目标也从简单的财务收支检查转变为更细致的项目全过程监督和调整,真正发挥审计对于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调配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经济卫士”功能,更多地从宏观经济职能转变为微观经济职能。尤其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越来越呈现出传统审计模式与新形势的矛盾,这种改革迫在眉睫。但任何一种审计模式的转变都需要经历前期环境调研、模式试推广以及正式施行等诸多步骤,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准备。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机构调整、机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决策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产生变革,因此,区域经济审计的改革既存在改革本身需要时间的问题,同样也存在改革的持续性并存的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对审计模式的改变提出最综合的完善方法。

3、内外部环境影响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审计队伍需求从宽度和深度上不断增强,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致使审计力量的不足逐步扩大。尤其在近期的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审计认知的不断提高,政府审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估到项目整体的质量跟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要求从多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估。而审计机关因为行政制度上的制约,人员方面无法进行大幅度增加,导致审计力量无法及时得到扩充。

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上看,审计人员自身发展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从传统的只看重经济指标转向解决机制和体制层面问题,同时随着大数据以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有的经济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审计的专业素养、大数据分析以及对经济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单一的财务审计人员转向综合型审计人员建设。但从目前的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来看,区域经济审计机构依然按传统的业务类型配置审计人员,形成长期从事某一项业务审计而缺乏综合型提升的训练环境。

四、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构建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问题,需要政府审计机关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寻找最适合自身建设的完善方法。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不断理解政府审计的内涵和职能,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审计的健康发展。

(一)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审计的关系

区域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先理清审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树立科学和创新的审计理念,着重关注审计结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力于通过区域经济审计推动本地区经济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审计必须处理好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原有的监督作用上,探索政府审计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预警和完善作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审计的“经济卫士”职能,在创新和改革中不断完善政府审计工作。要始终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审计的第一要务,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审计作用,要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作为审计的使命,在审计中寻求区域经济审计在体制、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完善路径,全面提高政府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建设性。对于基层的审计工作,还应特别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发现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要结合各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不同的审计方式,并根据发现的问题从区域个性和共性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政策制度和实践等方面,通过区域内不同部门间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团结协作,共同促进本区域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立体性审计体系

1、建立审计业务实施的立体体系。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政府审计必须不断拓宽审计的覆盖面,构建政府审计大格局,即政府审计必须在原有的收支审计里并入绩效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容,通过扩宽审计范围,从制度、政策等多方面提出宏观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对于经济建设的“免疫预警”功能。因此,政府审计需要将政府的全部资金作为审计内容的监督整体,对每一笔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同时,政府审计要创新审计的目标和思维理念。在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从宽度和深度上对审计内容进行全面的扩展,建立一个以财政审计为平台,结合专项资金审计、资金效益评估以及项目全过程覆盖等的综合性、共享性立体审计业务体系。

2、建立审计业务管理的立体体系。首先,审计机关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设立统一的指导和管理部门,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结合不同科室人员、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体,提高审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建立不同审计项目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包括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的动态管控、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规定等,综合考虑被审计对象在进行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合理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益,并由此深挖政策、体制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改进之处,以此增强审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后,审计机构本身要形成独立的审理过程制度,包括制定一系列有关独立审计的制度建设,设置严格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审计的执法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形成审计风险防范体系。

(三)注重审计创新

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政府审计要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和调整,以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为起点,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视角以及审计方法等方面的尝试和转变。

首先,审计目标要从传统的经济监督功能向揭露深层次的制度以及政策落实方向转变,从揭露表层问题的外部因素转向深挖内部主观因素为主。同时,提出与区域经济现状和性质相匹配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对象更好地进行机制完善和改进。

其次,审计视角要从传统的仅从表层发掘问题转向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的大方向,从微观角度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全面展现问题产生的全路径,以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层层突破,实现经济审计的效益最大化。

最后,在审计的方法创新上,要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根本主旨,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围绕政府关注热点和社会民生重点,制定最完善和严谨的审计计划,提高审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对审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审计人员的政治责任感、专业能力、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首先,作为区域经济审计的专业人员需要提升自我的政治责任感,牢记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政治经济责任,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坚定立场,抵制一切外界诱惑和干扰,以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为己任。

其次,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审计人员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发散思维提出更有创新性的审计切入点和审计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全视角解析,提出最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最后,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升自我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表层的数据深挖潜在的审计风险点,充分结合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审计最具整体性、系统性和立体型的思维模型。■

[1]高俊芳.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研究[J].审计研究,2015,(03).

[2]李金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

[3]孙义.区域经济审计的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4,(02).

猜你喜欢
常态审计工作区域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分割区域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