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虚假新闻 提升媒体公信力

2018-07-03 09:14成军青
新闻采编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受众信息

◇ 成军青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虚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让受众最大限度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虚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是包含有以下几点:

(一)新闻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从而不惜采取另类手段博取观众的眼球。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以往所无法想象的,这些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因此,有的媒体为了让自己赢得更多的关注,就置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于不顾,想出虚假新闻的歪门邪道,从而导致新闻行业出现恶性竞争。长此以往,人们就会丧失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感,最终使新闻业分崩离析。

(二)有些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偏低,而且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基本的自我修养缺失,因而导致新虚假新闻现象频频发生。

(三)新闻的造假难度比较低,这就导致很多不良新闻从业者具备了虚假新闻的制造条件。有些记者暗地里构思一个故事,然后寻找一些职业的“托儿”进行故事演绎,并对这些“托儿”进行采访,然后,记者对画面、声音等进行一系列处理,让其变得更具说服性,这样,一条虚假新闻就顺利诞生了。

(四)我国新闻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清晰明了的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这就让很多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三、虚假新闻的消极影响

(一)虚假新闻危害了新闻的生命力。

新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就是及时性和真实性,这也是新闻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虚假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它缺乏作为新闻的最基本的真实性要素,因而,虚假新闻迟早都会被识破,不法分子的目的也终究会落空,甚至会被绳之以法。但是,这种没有意义的虚假新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并且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二)虚假新闻易误导舆论。

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这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新闻报道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们能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深化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对一件事物进行客观评价。但虚假报道却会破坏这种关系,容易迷惑受众,从而把舆论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三)虚假新闻破坏媒体公信力。

对普通受众来说,对外部世界变化、运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把握,几乎全部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和公知所描绘和传递的信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深深地依赖于大众传媒。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具有这种依赖性。而一旦虚假新闻被戳破,人们对媒体固有的依赖性就会遭到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要受到影响。虚假新闻会降低人民群众对于新闻媒体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这大大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虚假新闻的出现则会让这种关系出现紊乱,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四)虚假新闻损害受众的知情权。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还可能使受众由于信息错误产生一系列行动上的损失,严重者则会危及受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防范虚假新闻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社会监督。

为了有效防止虚假新闻的出现,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作用,加强社会监督。

(二)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媒体队伍。

新闻单位对人才培训方面多投入一些资金,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外出交流培训,让他们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新闻工作理念,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此同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会,让新闻工作者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和方法,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三)新闻媒体编辑人员必须做好新闻发表的把关工作。

具体做法一是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二是仔细验证信息来源;三是用常识和逻辑推敲稿件内容。新闻编辑人员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人文常识和逻辑思维,利用已有常识和逻辑来推断消息的真实性,是新闻编辑甄别真假新闻最有效、最迅捷的途径。

(四)重视社会利益。

虽然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把经济利益看得很重,但是,新闻媒体行业一定要坚守自身的底线,重视社会利益,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做出损害社会的事情,这不但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五)及时对网络垃圾信息进行整理,管理好网络舆论和网络新闻。

近年来,网络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网络也成为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很快,而且传播量也很大。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全局性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

[1]闵大洪.从网络谣言到网络虚假新闻[OL].人民网,2006-07-21.

[2]朱云龙.网民对信息的“把关”[J].网络传播,2006(5).

[3]陈力丹.虚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02(2).

[4]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郭镇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于传媒业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现代传播,2003(1).

[7]曹鹏.影响力概念的提出与媒介核心竞争力简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8]何静,谈路明.受众期待视野下的虚假新闻报道[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权亚楠.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虚假新闻的问题探析[J].东南传播,2011(3).

[10]陈边,新龙.媒体公信力的阴影——对近年虚假新闻的一些分析[J].现代传播,2011(10).

[11]许可,王鑫.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从“2010年十大虚假新闻”谈起[J].今传媒,2012 (4).

[12]廖向东.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

[13]张世庆.网络时代防止虚假新闻浅议[N].四川工人日报,2010-02-15.

[14]蒋雯.论当代记者的职业要求与道德素养[J].新闻传播,2009(12).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受众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订阅信息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展会信息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