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维勇
这里所说的对节目素材的剪接和组合,固然主要是指对拍摄内容的取舍。但是,就如同写一篇文章,在动笔之前,首先应当确立好文章的体裁一样,在一部纪录片拍摄之前,就要确定好片子的表现模式。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在安排素材时,才能详略得当,主题突出。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正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思想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纪录片拍摄的媒体人,近年来,由我担任制片人,由太原教育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选中,屡获嘉奖,受到了同行的关注。2015年参赛的纪录片《寄养妈妈许爱香》,荣获全国第20届教育电视节目评比唯一的一个节目特等奖;纪录片《春种一粒谷》,在2017年第22届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荣获专题节目一等奖。
这两部纪录片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比如主题的选择,拍摄及制作的用心等等。但在拍摄制作过程中,紧紧围绕主人公进行故事化的设计与取舍,并运用与其内容相适应的电视表现模式,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纪录片与影视剧不同,在前期采访时,固然可以对主人公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制定较为详细的拍摄提纲与计划。但是,当我们真正进入人物和事件的核心区域进行拍摄时,总会遇到许多突发的,不确定的东西。有时这些突发的、不确定的因素,常常会打乱我们的拍摄节奏,甚至使我们对先前的拍摄计划产生怀疑。因此,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制片人,如何在众多的线索乃至干扰面前,敏感地感受到与影片主题相一致的素材,有选择地进行拍摄,而不是盲目地见什么拍什么,考验着纪录片创作者的智慧和胆识。
纪录片由于题材的不同和媒体的差异,再加上不同导演的个体爱好,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叙事表达模式。现在较为流行的有三种:一是解说加画面加纪实的表现模式,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画面优美,解说词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增加了许多纪实的段落。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影片的主题。这种叙事模式的优点是节奏明快,主题突出,符合电视受众的接受习惯,而且适合多个摄制组配合作战。缺点是纪录片的客观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种是口述体。整部片子以一个或几个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为主构成,如纪录片《俺爹俺娘》,通过焦波的叙述,展现一个家庭的故事。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主观表达充分,情感抒发直接,缺点是不能充分发挥纪录片纪实性的特点。第三种是以纪实为主,如纪录片《幼儿园》。整部作品解说词很少甚至没有解说词,靠一个又一个的纪实段落贯穿作品。优点是真实、客观,充分体现纪录片的特点。缺点是在影片的节奏上不能尽如人意。几种结构模式各有利弊,在我们确定一部片子的拍摄时,首先要确立纪录片的基本结构模式。一般情况下,拍摄过去时的题材,宜使用解说加画面的模式或口述体的模式;拍摄正在发生的事件,宜使用纪实性的结构模式。一旦选择了基本的表现模式,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整个拍摄便要紧紧围绕这一模式展开。最忌临时更张,犹豫不决。
那么,如何来确定一部纪录片的叙述模式呢?
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当我们确定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时,我们首先要对被拍摄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的前期采访。然后根据拍摄内容的特点,决定片子的表现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如果我们所拍摄的,是正在进行的事件,我们就可以选择以纪实为主的表现模式。这种纪录片现在非常常见。拍摄周期一般较长,有时跟踪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达数年之久。这种纪录片需要拍摄者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例如在著名纪录片《沙与海》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原生态,其中父子打酸枣、牧民女儿谈论婚姻、小女孩在沙滩嬉戏等段落都是在朴实无华中流露出一种生活细节的诗意,令人过目难忘,表现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而对于一些以往事为内容的纪录片来说,选择解说加画面加纪实段落的形式较为适合。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等大型纪录片,便采取这种形式。通过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和文物、遗迹等画面,再配以内容丰富的解说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听环节。受众在时间反差很大或十分难得一见的画面的视觉冲击下,再接收到富有感染力和针对性很强的解说,在强烈的视听环境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当然,在这种纪录片中,纪实段落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纪录片《孙中山》讲到一个环节,说当年孙中山在日本时,因语言不通无法与日本人沟通,便以书写的形式进行交流。为了表达这种交流的可行性,拍摄组便以纪实的手法拍摄了他们与现代日本人进行书写交流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采访,全面地了解拍摄内容,从而为纪录片表达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
内容固然是形式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拍摄纪录片与写文章毕竟不同。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记者必须在现场,拍下一个个主人公活动的场面。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制约着我们对电视表现模式的选择。如由浙江电视台拍摄的获奖纪录片《俺爹俺娘》,反映的是摄影家焦波与其父母的故事。按说这样的题材是适合用纪实的手法来拍摄的。而且在浙江电视台拍摄之前,确实有不少电视台以纪实的手法进行了拍摄。但是为什么都没有浙江电视台拍摄的效果好呢?就是因为电视的表现模式选择得不恰当。
《俺爹俺娘》这种纪录片的内容固然适合选择纪实性的表现模式,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拍摄对象和条件。焦波的父母长期生活在农村,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不仅不善于言谈,而且口齿不清。用纪实的手法拍摄,首先在语言上就没有办法交流;更何况在浙江电视台拍摄时,焦波的父亲已经难以下床,小脚的母亲也是行动不便。以纪实的手法来表现,确实困难。而另一个特点则是儿子焦波却十分健谈。因此,浙江电视台采用了口述体的表现模式,让焦波来谈他的父母,谈他们这个家庭几十年来的变化,再加上焦波为他父母拍摄的大量的照片和影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从而使该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我们选择纪录片的表现模式时,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更要从实际出发,发现展现内容的亮点,才能拍摄出好的电视作品。
打好提前量,就是要提前设计。纪录片固然是对事物的客观纪录,但并不是说不能提前设计。在拍摄之前,特别是一些重要场景拍摄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设计。有时甚至要设计几套预案。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情节不是没有发生,而是我们没有拍摄到,特别是一些能够承上启下的细节及同期声语言,感到非常遗憾。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设,这种遗憾可能就会降到最低。我们讲出来的故事,就可能更加生动感人。纪录片拍摄中,固然有许多侥幸的因素存在,但机会的大门又更多的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的。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几件事齐头并进的情况。我们的摄像机不可能全面拍摄。因此,没有经验的拍摄者,往往什么也想拍,疲于奔波,结果是什么也可能拍到了,可每个事件都是蜻蜓点水,很难深入。因此,我们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环节。一旦确定主要拍摄线索,就要不遗余力地深入进去,进行深度拍摄。一部作品,最为感人的往往是一个个细节。而要抓住细节,就必须深入采访。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发现我们不可能预设的环节,纪录片才有可能出彩。
纪录片固然是客观的记录,但并不是说纪录片的拍摄者就不能干预被记录的事物。只是一个度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记录片的要求,对被记录对象进行一定的启迪和引导。有时主人公的一两句关键的话语,面对冰冷的摄像机,可能难以表达。只有当我们通过平等的交流,适度的引导乃至必要的环境创设,才有可能激发出被采访对象的激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拍摄效果。当然,这种干预是要有一定度的把握的,过之便会成为一种虚假。
总之,纪录片的拍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创作者都会有自己的习惯和经验积累。但是,在节目开拍之前,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恰当的表现模式,便可以在拍摄及后期制作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拍摄的成功奠定好的基础,这也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