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丽
【摘 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8例危重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诱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卧床时间、股静脉置管、年龄以及骨折是诱发下肢DVT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及血栓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于降低危重症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危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1
前言
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通常存在多个诱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如卧床时间久、血容量不足、深静脉置管会诱发下肢DVT发生,同时在治疗中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镇静肌松以及采血等操作,这也会导致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下肢DVT如果发生脱落则极易诱发肺栓塞,进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此,加强下肢DVT预防护理对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总结188例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诱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8例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肢DVT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精神正常。排除标准:①既往血栓病史;②治疗前诊断为下肢DVT者。其中男102例,女8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69±2.64)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衰竭43例,脑水肿32例,急性左室心衰40例,肾功能衰竭43例,肝功能衰竭30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1]、[2]相关报道并结合本组研究资料,统计本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无医保、居住地)、疾病类型、肌力分级、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卧床时间、静脉置管操作等因素对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并进行卡方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高龄、治疗期间股静脉置管、卧床时间≥72h、发生骨折、肌力0级是诱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3 危重症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发生骨折
骨折特别是下肢骨折会损伤下肢静脉血管壁,诱发血小板迅速凝集在损伤部位进而形成大量纤维蛋白沉淀,最终诱发下肢DVT。危重症患者在发生骨折的48h内,血液往往呈现高凝状态,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浆含量明顯低于正常人,极易形成出现血栓。加之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下肢缺乏必要的运动,影响了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影响了血栓清除效率,最终形成下肢DVT。
3.2 绝对卧床时间 卧床时间超过72h也是诱发下肢DVT重要因素。危重症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制动卧床修养,导致下肢肌肉逐步萎缩,同时下肢外周静脉会迅速扩张,这极易诱发下肢DVT。
3.3 股静脉置管 危重症患者因病情严重常需要进行股静脉置管,以便输注营养物质和药物。但股静脉置管属于医源性侵入操作,会损伤股静脉血管壁,诱发产生大量凝血酶,进而在损伤部位形成大量纤维蛋白沉积,极易诱发下肢DVT。
3.4 高龄
高龄危重症患者血管弹性较低,同时静脉血液循环缓慢,清除血栓的效率降低。加之高龄危重症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会提高血液粘稠度,极易诱发下肢DVT。
3.5 肌力0级 危重症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休养,下肢肌肉舒缩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由于静脉扩张,血液瘀滞呈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
4 危重症患者下肢DVT护理措施
4.1 心理护理
危重症患者常因病情危急且突然而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等表现,这不利于治疗及预后。因此,护理人员需对危重症患者及早展开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有关下肢DVT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回答患者的各项疑问,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疾病。
4.2 下肢DVT预防护理
在治疗期间可直到患者使用弹力袜、接受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仪及足底泵等治疗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瘀滞状况,进而促进外周血液循环,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4.3 皮肤护理
危重症患者往往需长期卧床休养,部分皮肤会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极易出现压疮。而出现下肢DVT的危重症患者,下肢会出现明显色泽改变,并伴有明显肿胀疼痛感,影响预后。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动作轻柔防止血栓脱落;对于出现破损的皮肤,需及时清洁消毒;出现下肢肿胀者则可给予硫酸镁溶液湿敷处理,缓解肿胀及疼痛感[1]。
4.4 功能锻炼
对于需长期卧床休养的患者,则给予其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护理,按摩患者下肢组织,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对于病情恢复较快且条件允许的患者,可指导其尽早下床锻炼,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肢体功能锻炼指导,促进患者恢复并预防下肢DVT[2]。
4.5 输液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往往需要输入一些对血管产生刺激的药物,这极易诱发血栓。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输液护理,尽可能避开下肢静脉置管,如非要下肢静脉置管,则需提高穿刺技术,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在穿刺过程中,尽可能选用较小型号的静脉管,减轻对血管内壁的刺激及损伤,降低血栓的形成。如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则应及时使用MgSO4外敷处理[3];静脉输液时间不超过48h并合理控制输入刺激性药物的量,降低对下肢静脉血管的刺激。
4.6 血栓期护理
患者出现血栓后,则需要加强观察护理,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者30°左右,避免血栓脱落。血栓期内加强对患者下肢皮肤色泽的观察,必要时可采取热敷手段促进血栓消融。合理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护理,如华法林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治疗用药,其不仅可以抗凝还可以消除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凝药物。临床上使用华法林的初始剂量为5mg/d,然后每间隔3~7天需要定期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确保其INR值维持在2.0~3.0之间。此外加强对肺栓塞并发症的观察。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疼痛、恐惧、咳嗽等。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一旦出现肺栓塞可能性,则需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并按照医嘱协助患者平卧,避免用力屏气或咳嗽,同时给予患者高浓度氧(5L/min)吸入护理,建立静脉通道,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翻身和搬动次数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主治医生[4]。
5 结论
综上所述,诱发危重症患者形成下肢DVT的因素主要有高龄、骨折、股静脉置管、卧床时间≥72h。加强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及血栓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于降低危重症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何玲.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30-2231.
谌莉.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预防及护理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4):442-443.
赵慧, 张建梅, 蒋红英,等.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管理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0):1493-1495.
张晓慧, 马永琛.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