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体育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了中心位置。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过于强调体育课教学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对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本文拟就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愿望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将一些健身效果好、教育价值高、难度深度适可(一般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运动负荷合理、心理体验愉快、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尽可能地在學校体育运动场地、设备、器材、师资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愿望和需求,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教学中,受客观条件制约,有些学生可能要学习一些自己原本缺乏兴趣的项目,有些学生在学习自己原本感兴趣的内容时,也可能由于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法呆板而逐渐失去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达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投掷课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三、给予学生体育学习的成功体验
成就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评价。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高度横杆的场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进行选择和练习。这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形式既照顾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差异,又能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跨越横杆的喜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对体育运动项目持久兴趣的产生,不能单纯依靠活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在学习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运动实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增进身心健康的好处。要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既是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地完成当前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进而引导学生把满足当前运动兴趣的需要和实现未来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