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竞予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糖尿病发病率也不断增高[1]。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动脉斑块形成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2]。目前,有研究发现血糖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水平监测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本研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57例;年龄60~88(71.98±10.65)岁。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分为无斑块组22例和有斑块组86例。①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未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严重的主要脏器功能受损者;精神意识障碍者;病例资料缺失患者;主动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①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依据;②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4]:颈动脉斑块检查采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IMT≥1.5 mm并向管腔内部凸出,则为颈动脉斑块形成。
1.2.2观察指标: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级,无颈动脉斑块为0级,单侧颈动脉斑块≤2.0 mm为Ⅰ级,单侧颈动脉斑块>2.0 mm为Ⅱ级,双侧颈动脉斑块>2.0 mm为Ⅲ级。按照Crouse等[5]的方法进行颈动脉斑块积分评定,分值为0~3分;0分:无斑块;1分:仅有1个斑块或IMT为1.2~2.0 mm;2分:存在1个或多个斑块,IMT为2.1~4.0 mm;3分:存在多个斑块,1处IMT>4.1 mm。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2日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以HbA1c是否超过6.5%为患者血糖水平是否控制良好的标准,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等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比较 有斑块组的病程长于无斑块组(P<0.05),FPG和HbA1c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1)。两组性别、年龄、BMI、T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不同HbA1c水平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 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为(1.82±0.76)分,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为(2.91±0.85)分。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HbA1c>6.5%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患者的FPG和HbA1c水平比较 颈动脉斑块Ⅰ、Ⅱ、Ⅲ级患者的F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0级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Ⅱ、Ⅲ级患者的F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Ⅰ级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Ⅱ级与Ⅲ级患者FPG和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HbA1c水平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比较 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较低,0级和Ⅰ级所占比例较高(78.38%);而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分级较高,Ⅱ级和Ⅲ级所占比例较高(83.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老年糖尿病患者FPG和HbA1c水平比较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FPG为空腹血糖;与0级组比较,aP<0.05;与Ⅰ级组比较,cP<0.05
表3 不同HbA1c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比较[例(%)]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逐渐增高[6]。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概率较高,以动脉斑块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及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7-10]。而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关系较为密切[11-13],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水平监测对预防大血管病变、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以往有研究报道,高血糖可促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14],因此控制血糖水平是降低动脉斑块发生的有效措施。HbA1c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且与FPG相比可更加准确的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在本研究中,无斑块组患者的HbA1c水平明显低于有斑块组,表明HbA1c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曾有文献报道,血糖波动幅度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15],其机制为血糖大幅度波动,使机体氧化应激增加,从而增加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促进脂氧化终末产物的生成蓄积导致炎症和内皮功能紊乱,加快了动脉斑块的形成[16-18]。
本研究以HbA1c是否超过6.5%作为血糖控制良好与否的分界线,结果发现HbA1c≤6.5%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HbA1c>6.5%患者,且HbA1c≤6.5%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为0级和Ⅰ级所占比例较高(78.38%),而HbA1c>6.5%的患者颈动脉分级为Ⅱ级和Ⅲ级所占比例较高(83.10%),这表明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曾有研究报道,HbA1c水平与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风险呈正相关,且HbA1c水平的升高可增加代谢综合征的严重程度[19-21]。
既往研究报道,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22]。本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是影响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这表明在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的影响下,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从而促进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23-25]。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对预防颈动脉斑块有重要作用。HbA1c可准确的反应患者血糖水平,临床可通过检测HbA1c从而监测血糖,通过降低HbA1c,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Lin T, Liu J C, Chang L Y,etal. Associ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with subclinical coronary stenosis and plaque subtypes in middle-aged individuals[J].Diabet Med, 2011,28(4):493-499.
[2] 罗光著,黄柳明,王缉胜.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20-21.
[3] 伍丽红,王继阳,程立山,等.应用颈动脉超声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22-23.
[4] Buscemi S, Re A, Batsis J A,etal. Glycaemic variability 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 Med, 2010,27(8):872-878.
[5] Crouse J R, Harpold G H, Kahl F R,etal. 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for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J].Stroke, 1986,17(2):270-275.
[6] 王绵,张力辉,苏胜偶.2010年内分泌代谢疾病进展[J].临床荟萃,2011,26(6):461-464.
[7] Lee E J, Kim H J, Bae J M,etal. Relevance of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plaque as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7,28(5):916-319.
[8] 陆淑梅.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监测中的临床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6):530-532.
[9] 罗云,李敬伟,王翀,等.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83-86.
[10] 高赟,冉兴无.警惕糖尿病性周围动脉病变漏诊——不容忽视的危害[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10):1-3.
[11] Hirsch I B. Glycemic variability: it's not just about A1c anymore[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5,7(5):780-783.
[12] 李赟,刘江华.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6):400-401.
[13] 李谷来,王金华,李秀娟.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血管壁弹性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17):2647-2649.
[14] 苏丽.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71,773.
[15] McCarter R J, Hempe J M, Chalew S A. Mean blood glucose and biological variation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HbA1c levels than glucose instability: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J].Diabetes Care, 2006,29(2):352-355.
[16] Piconi L, Quagliaro L, Assaloni R,etal. Constant and 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enhances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through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overproduction[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6,22(3):198-203.
[17] Monnier L, Mas E, Ginet C,etal.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 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AMA, 2006,295(14):1681-1687.
[18] 乔爱敏,李乐,刘青.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RAGE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11):1306-1311.
[19] 李斌儒,张兰,丁慧萍,等.非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275-277.
[20] Holman R R, Paul S K, Bethel M A,et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 2008,359(15):1577-1589.
[21] 李顺斌,郑淑莺,邱蔚,等.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25-26,47.
[22] 李艳彬,李博,杜贤兰.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6):2898-2899.
[23] 王君玓,商广芸,何为,等.2型糖尿病病人大动脉僵硬度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5):740-743.
[24] 柳治,周静,薛连彬,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56层CTA成像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5):687-690.
[25] 张燕,周雪芬,林阜远,等.探讨血浆脂联素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2):6957-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