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国内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是创新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创新发展,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二是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协调发展,是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心环节,突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好供给與需求、生产与消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社会再生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供根本保障。三是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绿色发展,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四是开放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开放发展,是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体系。为此,既要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格局。五是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共享发展,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应着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4月12日)
董振华:《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初心
1.《共产党宣言》科学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 97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我们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就是由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坚守的灵魂: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2.《共产党宣言》深刻论证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逻辑。《共产党宣言》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它的历史合理性所在。但是,这也恰恰成为它自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就在辩证法的科学逻辑中自然而然走了出来。3.《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精神家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4月18日)
俞邃:国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缘何持续攀升
其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力迅速增长,中国的可敬程度在增加。这是中国形象提升的首要因素。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举国上下团结奋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看待世界的眼光,由仰视变成平视;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满含着惊讶与赞叹。中国自信而不孤傲,让人崇敬而不生畏。其二,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政策切合本国国情,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其可信程度在增加。这是中国形象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如今的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自强不息的根本。中国提出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这些极具创新性的理念与主张,越来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中国强调并践行在深化改革中创新发展,这完全适应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导向的世界潮流。其三,中国外交遵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可盼程度在增加。这是推动中国形象提升尤其显著的因素。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频频亮出令国际社会称道的“中国态度”。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为解决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竭力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开创了周边睦邻友好合作新局面,推动了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提质升级。其四,中国领导人尊重不同文明,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言而有信,其可亲程度在增加。这是中国形象提升的富有独特意义的一个因素。中国领导人虚怀若谷、亲诚惠容的大国风范,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增强合作、谋求共赢为己任的大国担当,其魅力之大之深,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公正舆论的一种美谈。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样的思维和表述,对于其他国家和人民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
(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4月16日)
魏南枝黄平:西方“民主赤字”背后的制度性缺陷
第一,将部分人的“同意”等同于全体人的“认同”。在投票率一路走低的同时,实际参与投票并且支持最终胜选者的选民人数占这些国家公民总数的比重更低。参选者一旦当选,这批事实上占据少数的支持者所持“民意”会被胜选者“优先”满足,甚至会将这些少数人的“民意”等同为全部公民的“公意”。这种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充分和不平等,使理论上的多数决定原则很多时候变成了实际上的少数决定。第二,将程序正义超越于结果正义。政治和经济寡头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实际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政治机构对精英阶层利益的回应性也远高于对普通民众利益主张的回应性。精英政治体系试图通过各种程序性设计确保“赢者通吃”格局的同时,也给了民粹主义甚至反智主义以生存空间,还由此催生了高层管理者所构建的上层建筑实际上得不到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的基本社会政治格局。第三,将政党胜选、个人胜出凌驾于共同意志、公共利益之上。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利益是两党或多党政治与生俱来的缺陷,其背后是特殊利益集团对政治权力的把控。竞争性选举日益变成一种受特殊利益操控的讨价还价的游戏:政党政治既是竞争性选举的依托,也是基本权力架构背后的权力运作融通渠道。在政党政治作为政治生活实际核心的背景下,赢得选举是政党的根本追求,个人及其背后的政党为了赢得选举不可避免地受到金钱和势力集团的操控,共同意志和公共利益反而成了竞选的装饰和会被牺牲掉的代价。西方“民主赤字”更深层的背景在于,大资本集团的长期合谋与垄断导致的公共伦理精神缺失。由于大资本力量不受节制的急剧扩张,不仅国家能力受到侵蚀,政治回应度和政治回应能力也趋于不平等和萎缩;而且人民“亲自提出意见”的民主权利被两党或多党选举机制所消解,各种社会力量对资本力量进行限制的能力不断下降。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4月17日)
赵强:透视西方权力转移的背后原因
面对外来的渗透和干预,当非西方国家保持警惕、发出警示的时候,西方政客和媒体就高高举起“新闻自由”的大旗,宣称媒体应该遵循新闻专业主义、摒弃国家利益标准,政府任何试图管控媒体的行为都是无耻的、不可容忍的;当非西方国家采取行动打击境外势力舆论渗透时,他们又抹黑这种做法是“民族主义”的“病态幻觉”,是在打压“民主自由”。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当美国自己出手管控媒体时,一切又都是合理的。西方国家一直标榜的“新闻自由”正面临来自实践的质疑。“新闻自由”一方面继续在“普世价值”的名义下被大力鼓吹,成为西方社会在价值领域自我标榜的一块“金字招牌”;另一方面则被资本与权力绑架、滥用,成为它们对内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对外进行“民主干预”的幌子。维基解密、“棱镜门”这些事件几乎把美国“新闻自由”的遮羞布撕得粉碎,但是没有看出美国为此羞愧。现在出现了所谓的“通俄门”,美国政客和媒体纷纷群起揭批,似乎这种事情只有俄罗斯才会干,欧美国家俨然从未干过。这暴露出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从过去在道义层面颐指气使,到现在拉下脸来赤膊上阵,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什么?当前,政治极化导致治理困境,两党恶斗频现财政悬崖,老牌政党组阁艰难,民粹主义泛滥,极右政党坐大,分裂主义抬头……西方国家正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使其在抽象层面讨论民主、自由、人权时的傲慢,被现实冲击得越来越没有底气。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刻变化,逐渐削弱了西方国家用过去那种巧取豪夺的方式支付其民主制度成本的能力。美国正在一次次展示“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自私与霸道。特朗普上台以来,先后宣布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举动引发了包括其传统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不满,也在很大程度上损耗着美国的软实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