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的战争电影艺术奇观

2018-07-01 17:03汪守德
红旗文稿 2018年6期
关键词:红海艺术

汪守德

在今年贺岁档火爆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堪称一次大胆而卓越的艺术行动。这部华语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制作,既反映了电影艺术家们奋力一搏的惊人创造力,痴心追求完美与超越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体现出了我们的国家和军队正日益走向强盛的趋势,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生命与利益的高度关切,及在紧要关头所迅速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以发生在红海之畔的跨国交锋、铁血鏖战为表现题材的影片,无疑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令人扬眉吐气之作。

影片首先切入的是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舰队的战斗画面,他们同肆虐于海上的海盗经过紧张激烈的殊死较量,有力打击和驱离了穷凶极恶的海盗。接下来影片以主要篇幅和宏大的叙事,表现中国海军舰队临危受命,成功转移等候在码头的大批中国侨民,并派遣以杨锐为队长的8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蛟龙”突击队,前往“伊维亚共和国”,展开一系列更加惊险异常的生死大救援行动。在经过一番撼人心魄的激战之后,营救出了遭到恐怖分子疯狂追击的,满载我国公民的中国领事馆巴士。继而将镜头从城市巷战的突围与爆破,转到“人质营”解救影片另一女主人公邓梅和25名当地人质;又从沙漠戈壁之上乃至沙尘暴中的坦克追逐与拼杀,再到抢夺核原料“黄饼”不使之扩散的战斗等,构成了一串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故事链条,使观众始终沿着这条叙事线索,深深地陷入影片所營造的剧情之中。

影片在叙事上是非常讲究逻辑和层次的,作品本身主题意蕴的丰富性及其精彩的表达,将原本单纯的撤侨行动,实现了富有意味的升华与递进。影片设置了主副两条叙事线索,主线即是从开始时的着眼于以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来营救处于危难中的我国公民,进而逐渐演变为表现中国军人的强烈国际主义的担当,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而作为新闻记者的夏楠现身于战场,是一条清晰而重要的副线,其背后的含义是其丈夫与孩子死于伦敦恐怖袭击案,以及她的助手在反恐战场上被恐怖组织血腥杀戮,其行动与命运同样是令人极为关注的。主副两条线索的相互交织、互为表里和水乳交融,也使影片的思想寓意变得丰厚、饱满和立体。

影片竭力追求超真实的战争场面的再现和营造,使影片达到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其中我国现役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在影片中大量出现,如战舰、无人机、翼形单兵伞等利器的轮番亮相,尤其是随着剧情的渐次展开,海上、陆地、天空全视角、大幅度地转换,浴血式场面的紧密联接,惨烈战斗景象的完美呈现,与蔚蓝辽阔无边的海洋,北非雄奇粗犷的高山和大漠,异域的生活与人文风情相融合,使影片达到了极高的电影艺术品质。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反映的是一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行动,其叙事不是剑走偏锋的,而是采用正面强攻式的表现,反映出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应当强调的是,影片中中国海军及“蛟龙”突击队的一切行动,都是严格符合国际法和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和支持的,都是有合法性依据的。而且影片以众多的镜头反映出恐怖组织的极端凶残和灭绝人性,也反映出中国海军及其陆战队在那样一个恐怖地带,采取霹雳般战争行动所包含的急迫性、正当性和正义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银幕上上演的这次扣人心弦的“红海行动”,让观众从中看到的是当代中国军队的崭新面貌,看到的是中国战争电影所呈现出的全新的视野、路径和表达方式。

(作者:原总政艺术局局长)

猜你喜欢
红海艺术
春天的小船
炙热的红海
红海行动——玩转战术
纸的艺术
第七章 炙热的红海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