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间故事是“接地气”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最能够凸显人民的生活状况、人民的心理状态以及人民大众美好的精神向往寄托和心愿诉求的反映物之一。以青海“巧女故事”为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赞颂故事主人公的聪慧机巧,而是通过主人公这一丰富饱满的形象,显示出普通大众对于“巧女”这一形象的期待与要求,此类故事在表达对于“巧女”的基础期待后,因地制宜发挥其特有的呼声与涵义。
关键词:巧女形象;女性主体;诉求;新期待;
1 青海巧女故事分类
巧女作为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就整体而言,这一类故事角色几乎涵括了女性在不同生活场域中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娘家的女儿、小姑、婆家的儿媳、妻子,核心家庭的代言人以及父系家族的守护者。而青海地区各少数民族关于巧媳的故事的主角主要是娘家的女儿、婆家的儿媳、妻子、核心家庭的代言人这四种社会角色类型。依据青海巧女智慧在破题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我们按着人物形象归纳出三个类型的巧女角色,即才智兼备的机智女、熟识家务的贤惠妻和伶牙俐齿的善辩人。
1.1 才智兼备的机智女
才智兼备的巧女主要出现在展示女主人公处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巧女故事中。故事在展现该类角色的智慧特征时偏重于心智方面,以斗智形式呈现出机智女性的破题过程。青海十篇巧女故事中的巧女形象都属于才智兼备的机智女。
1.2 熟识家务的贤惠妻
这类角色的智慧特征分别体现在“贤”与“惠”两个方面,贤在对持家理念的坚持,惠在对各项家务的熟识。《金子成灰人变猴》这个故事除了表现这个从讨饭嫁为富人儿媳姑娘的聪慧,在富人公公要求姑娘做得两件事以及姑娘的回答中更能凸显出姑娘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原本讨饭的姑娘大胆地指出了“庄稼不在房顶种”、“骨头不给长辈吃”的基本常识。其次,除了聪颖,兼并贤惠才可称为一位完美的巧女,这个故事中在富人公公死后儿子和儿媳决定把公公留下的金子寄放在丈人家,但是几年后小两口再去取金子时丈人却用“金子变成灰”的谎言欺骗两口,而此处的女儿并没有偏袒父亲,反用“人变猴”的巧计要回了原本属于婆家的金子,这点充分地体现出巧女以维护家庭利益为主,在家庭利益受到威胁时能够辨明是非,理智地做出选择,一心一意为家庭、为丈夫的美好品质。
1.3 伶牙俐齿的善辩人
无论是才智兼备、熟识家务、伶牙俐齿,这个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这三点中缺一都不可称为巧女,最重要的是离不开那张伶牙俐齿的阐释。《聪明的儿媳妇》中儿媳因公公名字中带“九”从不说“九”,将“九个人、九匹马、韭菜”分别用“四五个人、四五匹马、扁叶菜”来代替其中“九”的发音,使用谐音暗示、拆分禁忌同音的方法避免了发音“九”的尴尬。巧女的嘴巴除了“厉害”,更重要的是言辞的有序性,这取决于她们智慧的头脑与表达时清晰的思路,在《同路的青年》和《阿姑尕拉吉》中姑娘们都用非常清晰的思路与有序的头脑向父亲解释了两位青年“怪话”中的隐喻,可见巧女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必备技能。
2 青海巧女故事的魅力与涵义
在民间故事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中,青海地区的巧女故事,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流传至今?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第一,先来关注故事本身,故事中都存在一致性就是:美丽机智的女主人公碰到难题或者是有人故意的刁难,故事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以及女主人公将会用怎么样巧妙的方式去解决难题,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与好奇。故事本身含有的情节色彩,以及主人公与他人间的相处与独特的处事方式,给故事本身增加了趣味色彩和可读性。
第二,就巧女故事而言,学者石岷艳则在《论巧女故事的起源、类型与艺术特征》中认为“巧女故事意图告诉我们,纵然出身贫贱,处于黑咕隆咚的万丈枯井而又被压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才智也是不可磨灭的,她们运用这种才智来改变自己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命运。”有人认同故事在于夸赞巧女的机智和勇敢,更有的观点认为巧女故事表现出了女性的气节,一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非凡气节。
林继富教授在《中国民间故事搜集与讲述研究的意义》说:“区域内共享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规约传承人讲述活动的法则,也规约着故事的生成与演进;地方文化生境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构成了民间故事讲述的情境,它渗入故事之中,促进了故事的传讲,也促进了民间故事传统在内聚化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延伸。” 就青海地区巧女故事而言,联系青海地区女性群体的地位以及历史发展中青海地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这些故事旨在反映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是想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巧女形象来表现大多数女性渴望被尊重、被重视,和能拥有女性主体地位的强烈诉求。在增强与提高女性地位方面,“巧女”这类型的民间故事的传播也占有一定的功劳。
因此,对于民间故事,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民间故事的魅力不仅仅是在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性、趣味性,更多的是在于民間故事源自人民大众、流传于人民大众,又作用于人民大众,它在社会关系、意识改变、文化丰富等这个复杂的人类生活网的构建中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故事全集39青海民间故事 101-104页,141-146页,440-446页。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 [M].北京:中国ISBN中心 ,2007.04 34-37页,878-879页,995-1005页。
[3]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搜集与讲述研究的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2012,第5期。
作者简介
王亚楠(1995-),女,青海省果洛州人,藏族,学生,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