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晶 康健 李宁 张文蕾 朱宏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党的十九大以来,城乡建设工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面对愈加复杂的工程规划,为了尽可能降低地震地质灾害中的工程事故,必须通过强化防震减灾管理,完善法制度体系建设、科学评估预警等方式,多管齐下,降低地震灾害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城镇化;工程事故;地震;防范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16-0056-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total economic volum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ac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will be further accelerated. In the face of more and more complex engineering planning, in order to reduce engineering accidents in earthquake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as far as possibl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law and system, and make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Reduc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in earthquake disasters.
Keywords: urbanization; engineering accident; earthquake; prevention
1 防震减灾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灾害影响极大,强震发生不仅破坏建筑物,造成经济财产损失,更是给人的生命造成危害。在我国全面奔小康、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大批新兴城市将会不断涌现,大量的城市规划不断出台实施,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由灾后重建向灾前兴建转变,建立只能完善的管理机构,以科学的规划预防为主要手段,逐步形成完善的防震制度体系。
2 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使得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人口、建筑及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城镇元素将会持续快速增加,而我国的防震监测设施规模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地震台普遍设置在农村与城镇交汇处,在城镇化建设中,这些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工程建设的影响,甚至出现搬迁、改建等情况,这将会进一步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产生影响,弱化地震监测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密度还相对较低,尤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监测能力还不是特别充足,这需要在城镇化的经济建设中统筹考虑。
(2)城镇化建设中的集中建设区域是日后人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人员密集、设施集中,必须进行长远谋划,目前各地区针对城镇化区域的地质探测工作还不够系统完善,应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构造的测评、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论证,形成分级的地震危害性评估,并在不同分级下对城镇建设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尤其要细化工程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规范。
(3)防震减灾工作的专业性较强,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极强的工作,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能力还不能达到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精准预报,防震减灾工作的综合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就暴露了我们在防震减灾综合管理方面的不足。
(4)在城镇化建设中,工程基建项目众多,对于施工方法的过程监管稍显不足。除了要进行事前的评估、规划,并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过程的监管同样重要。应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监管,以巡检、抽检等方式,保证各项制度法规在施工现场得到贯彻,将过程监管情况作为工程类项目防震驗收的重要标准之一。
(5)在城镇化建设中,新城镇人口多由农村人口转移而来,对防震减灾的意识较低自救互就能力较差,必须加强以宣传工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职能,组织开展各级应急演练活动,针对性的宣传指导,增强人民大众的互救技能。
(6)防震减灾工作系统性较强,与水利、电力、交通、医疗、通信、食品等联系性较强,在城镇化建设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必须予以整体性、充分性的考虑,多板块形成联动响应机制,重点区域应形成联动响应预案。同时,由于我国在防震救灾体系的整体投入占经济规模的比例还较低,部分基层存在设备设施老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也不是特别充足。
3 新要求下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的推进
3.1 体制先行,健全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深化地震科技体制改革。防震减灾的各项相关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要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震科技不断发展,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二是深化地震业务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地震监测预报这一防震减灾体系的主体核心业务。改变当前地震观测业务布局分散、仪器设备列装制度不完善、观测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地震预测预报效能不明显、震灾预防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三是深化震灾预防体制改革。大力引导和推进更多资源聚集到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上来,使防震减灾工作逐渐制度化、常态化。
3.2 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工程建设的管理
基于对城镇建设区域地质情况的系统分析,科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全面贯彻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的相关要求,对工程建设的开展进行严格的防震安全把关。定期组织开展学校、医院、水库、桥梁、电站、通信站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震普查工作,对已建成的各类建筑进行抗震能力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3.3 整合资源,建立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结合城镇区域的特点,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形成灾害管理部门的联动体系。首先是形成与水利、气象等部门的联合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数据共享形成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建立覆盖城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防震减灾预警网络。其次是形成与消防、卫生、海事等专业抢险救援部门的联合行动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应急演练、民众协同合作演练等方式,完善地震应急保障系统。第三,要与电视台、报社等宣传部门开展宣传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积极开发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地震灾害所需要的许多物资都具备通用性,如: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物资、应急避难场所等,政府可以系统调配,统一协调管理。同时,政府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如大型的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等作为应急资源做好登记工作,一旦地震发生,可以迅速发挥作用。
3.4 完善制度,形成防震减灾责任体系
历史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建设逐步完成后,城镇格局基本确立,想要再重新进行防震减灾的考虑十分困难,政府必须在建设之初对防震减灾进行全面的考虑,以政府为资源调配中心,对城镇规划和各类工程规划进行严格把关,牢牢把握维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这一根本宗旨。必须坚持依法治理、落实责任,健全防震减灾法规制度,建立职责清晰的防震减灾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地震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在进行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防震减灾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形成可监督的防震减灾责任体系,对于在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不到位的组织、个人,必须予以责任追究。
3.5 人才保障,提高防震减灾人才整体能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建设目标。这就必须依托于科学的领导设计以及强大的防震减灾人才队伍。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结构,注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双向培养,尤其是注重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次,从我国当前的防震减灾人才布局来看,存在东部发达地区较为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情况,而西部落后地区正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所以必须在人才保障上,出台相关政策,在个人待遇、职称评审、提干升职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引导调到人才到西部地区投身防震减灾工作。同时,面向全国的防震减灾人才,完善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大家在城镇化进城中聚焦防震减灾事业,激发工作热情。最后,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科研环境,吸引优秀的国外高端防震减灾科技人才回国服务贡献,并鼓励优秀的国内人才走出去交流学习,不断促进人才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3.6 技术引用,助推防震减灾事业向前迈进
过去几年,我国的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达到世界前列,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积极吸纳引入我国现有的先进技术,如卫星遥感、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通过与其他领域先进技术的结合,助推防震减灾工作的技术创新。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从强化基础工程建设的管理、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形成防震减灾责任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晓亮,张文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思考[J].西北地震学报,2012.
[2]王云成,徐開山.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趋势及特点[J].天津科技,2016.
[3]谢礼立,张晓志,周雍年.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16(1):1-18.
[4][美]应用技术委员会.加利福尼亚未来地震的损失估计[M].曹新玲,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5]A W Coburn, R J S Spense& A Pomonis. Factors determ ining human casualty levels in earthquakes: M ortality prediction in building collaps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enth World Conference[C].Balkema. Rotterdam, 1992.
[6]张风华.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D].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
[7]福建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95-06项目——大中城市防震减灾对策示范研究[Z].泉州市区震害预测及减灾对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