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时代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我校在依托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开发和制作微电影,创新学校德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学校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微电影;德育;功能
一、校园微电影的内涵
校园微电影是以学生自己的故事为主题,用最短的时间来表达最深的含义,能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产生共鸣。与普通电影相比,微电影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娱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学校要抓住微电影的德育功能,从学生身边挖掘故事,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组织学生制作微电影。通过一段段真实的事迹来教育人、感化人,大力宣传校园先进人物和事迹,传播正能量。
二、校园微电影的德育功能
校园微电影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能很好地诠释生活的酸甜苦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校园微电影就像新鲜血液,给道德教育注入了活力。它不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创新了传统的德育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1.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微电影创作的第一步是剧本创作,剧本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创作微电影要充分利用故事情节,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校13级材料1班陈逸雯同学一直热衷于环保,她积极参加学校环保社开展的利用垃圾制造酵素等活动。后来,以她为主的创新团队一起研究的环保型无机保温砂浆课题,战胜了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并在上海市和全国职业学校“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学生抓住这一契机,对陈逸雯的故事进行整理、加工。在确定好主题和故事情节之后,学生开始创作剧本。中职生之前还从未尝试过自己创作剧本,他们通过网络自学,并改变自己惯常的写作思维和方法来编写。其中把剧本转化为分镜头是最困难的,他们没有经验,也没有体验过镜头和文字之间的转换和区别,有时候,一个复杂的文本可以用长镜头来表达,有时一个短句子却需要多个分镜头来表现。一组学生通常只有一个DV摄像机,这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学生不断思考,思考镜头和表演这一过程是最需要“头脑风暴”的,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我校首部微电影《绿色青春》制作完成。
2.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能够传递正能量
一部校园微电影,要表明什么观点、弘扬什么精神,是创作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我校14级数控1班周星宇同学非常热爱志愿者工作,16岁的他已经是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爱心角”的资深志愿者了,他在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变成能照顾别人的小能人。以他为原型的微电影《蜕变》由此诞生,他的故事在校园里传播开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延伸与传递。
3.校园微电影的制作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制作一部微电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演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而且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攝的难度。《绿色青春》的拍摄是在冬天,拍摄当天室外温度零下2度,雨夹雪。为了使外景拍摄取得更好的效果,演员只穿了一件夏季校服,这样的天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最终,此部微电影荣获第十二届“文明风采”竞赛微电影比赛全国一等奖、上海市复赛一等奖。主演陈逸雯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是一个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我们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
4.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就是一台机器,每一个成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有不同分工,但重要性是相同的,少了任何一部分,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
对于校园微电影创作来说,这个工程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它需要协调,也需要队员分工,更需要有精确的时间观念和铁的纪律。学生要顾全大局,牺牲小我,这些恰恰是现在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微电影《龙狮小子在成长》开拍正值暑假,这意味着所有演职人员将在假期里返校,这样外地学生的住宿问题摆在了面前。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不少上海本地的学生主动提出让外地的同学住到自己家里,帮他们解决了住宿问题。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微电影的拍摄。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树立起团队意识,这比拍电影本身更有意义。
三、总结与反思
创新无止境,唯求更完美。当代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学校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充分意识到微电影的教育功能,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微电影的创作,努力创造校园文化的独特景观。同时,通过微电影创作,可以深化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微电影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参考文献:
[1]简欢.校园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功用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8).
[2]杨晓林,等.微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柳盈(1982— ),湖北荆州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