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学生群体,为24.8%[1]。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给高校治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高校网络话语权失衡严重,难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厘清高校突发事件的话语传播特点,研究高校网络话语现状,寻找高校网络话语权失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发事件中的高校话语权建构,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来说,话语权就是话语主体能够对话语客体表达观点、立场,传播信息和思想的权利或是权力。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话语主体被赋予表达的权利,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表达话语的权利;另一层含义是主体的话语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或控制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话语权也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但网络空间的话语主体具有扩散、隐匿、不确定性,参与网络议题随意性较大,且倾向性明显,容易跟风,相同观点的人容易集聚顶帖,不同观点很快被掩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话语权比传统话语权有更强大的影响力。高校作为话语主体,也有网络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指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能够对网络议题参与者表达观点、阐明立场、传播自身价值观的权利与权力。在突发事件中,随着突发事件的网络议题设定,各种参与主体会迅速发声形成合力,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左右突发事件的处理进程。所以,突发事件中高校的网络话语能力很重要,拥有影响和左右突发事件进程的网络话语权,可促使突发事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1.传播参与主体公众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传播载体的变化,高校突发事件参与主体更为广泛,不仅有当事人和高校学生,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甚至还有特殊目的的人群混在其中。高校传统意义上话语主导者模式被打破,大学生、社会公众借助新媒体可以快速成为突发事件传播主体的一员,甚至部分事件的“局外人”还可以借助“粉丝”的影响力成为影响事件走向的主导者,从而削弱高校控制突发事件的能力。
2.传播方式快速多样。传统背景下因信息技术不发达,导致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传统背景下发生突发事件时,传播主体可以借助信息发布优势,控制突发事件的传播影响范围。但在网络时代,传播主体借助互联网载体,信息传播实现即时发布、即时接收,任何突发事件,任何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发布上网,使信息交互突破传统的时间控制。高校控制信息散布的能力逐渐被消解,给高校舆情控制造成很大困扰。
3.传播内容具有偏向性。当高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具体前因后果及进展时,高校一般会选择推迟发布或是隐瞒。但因互联网信息发布要求低,所有人都可成为突发事件的发布者。在得不到确切信息或是第一手资料时,为“圈粉”或“吸睛”,发布者会凭借想象或是得到的片言只语,将突发事件描述为能够吸引人眼球的、能快速引起关注的不实信息,发布上网后进行快速传播。此类信息极易引起广泛关注,容易导致群体性或其他不可控事件,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4.传播受众容易情绪化。人的成熟度和年龄、阅历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长、社会阅历越丰富,好奇心也会逐渐消退[2],成熟度会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统计报告显示,10~29岁的群体占网民整体的49.1%[1],这个年龄段正处于易被暗示、易被情绪主导、易主动模仿的阶段,互联网的双向、多向互动与无固定角色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条件。在突发事件中,受众极易被传播主体有偏向的传播内容所暗示和感染,并加入传播队伍进行加工转发,使突发事件加速扩散。
5.传播后果难以预测。随着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高校已处于媒体舆论的中心位置。高校突发事件通常都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种渠道的信息引发的争论在互联网上激烈交锋,互联网成为突发事件发酵和舆论争夺制高点的主要平台。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信息传播主体和参与者法律法规意识的淡漠,或是出于对学校与社会的不满,往往会发布骇人听闻的标题以达到 “吸粉”或发泄情绪等目的,扩大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这种不实内容的传播容易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不可控制。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高校通常会比较谨慎发声,要经过核实、分析、研判等过程后才会进行情况通报,对没有核实的信息或是不明确的地方,一般不会予以说明。社会媒体在进行高校突发事件报道时则无此顾虑,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假设事情的前因后果去阐述突发事件。这就容易导致事件背离真相,被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利用,通过网络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扩散、发酵。例如在搜索引擎上进行“高校学生猝死”关键词搜索,共有相关结果约1540000个,来源为腾讯、凤凰、搜狐等主流网站及知乎、BBS、百度知道等论坛,其中高校网站信息微乎其微。所以在突发事件中,高校信息供给太少,影响力微弱,引导疏解作用有限。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传播价值紧密相关,时效性决定有效性,信息发布越早,则价值越大,反之价值逐渐减小[3]。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有自己的流程和管控手段。不少高校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将处理流程和方式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形成书面文档下发各个部门。以某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为例,发生突发事件时,要拍照并封存现场,然后汇报给学院领导,随后分析原因,查找责任主体并上报党委研究,最后形成处理决定并进行教训总结。由此不难发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缓慢,难以及时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发布的信息价值越来越低,传播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小,对于突发事件的正面引导能力会被逐渐消解,正当的发声也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学校学生、家长及关注学校的社会公众、媒体等迫切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事件的准确信息来消除他们内心的疑虑,而高校出于处理事件善后、责任认定和“维持学生思想稳定”的需要,通常对相关信息的发布是持谨慎态度,甚至刻意隐瞒突发事件,对外进行信息封锁,导致公众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相关信息。例如苏南某高校新生在军训开营列队时突发心脏疾病去世,高校出于各种考虑未进行任何通报,而互联网上却有大量的消息在流传,甚至国外网站都有相关信息,版本很多,给高校声誉带来很大影响。所以,高校习惯性封锁信息的管理思维导致社会公众对高校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存在疑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网络话语的传播效果。
由于一些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缺乏透明度和时效性,许多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渠道流传并快速扩散,使学生或公众情绪反应激烈,高校面临的网络舆情压力增大。此时时间紧迫,局面被动,高校部门间要为自己辨清责任,难以走正常信息发布程序,导致信息发布时口径不一,甚至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例如苏南某学校污染事件,经过网络披露后,在民众和主流媒体的追查下,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仍然闪烁其词并前后口径不一,进而成为轰动全国的突发事件。事件中相关部门这种混乱无序的信息传播使社会媒体、公众及学生产生困惑和疑虑,导致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公信力下降、权威性受损。
网络的开放性、价值多元性、传播快速性、网络主体参与发声的随意性都导致在突发事件中高校难以使用传统的舆论管控模式进行话语管理。高校要有效提升网络话语管理能力,一是要在内部建立严格的舆论宣传管控机制,规范校内宣传阵地的管理程序,做到新闻发声有据可依,海报横幅审批悬挂、稿件刊发有章可循,以规章制度来管理校园宣传及网络话语;二是要建立专业化的信息发布机构,培养专业化的媒体宣传队伍、新闻发言人队伍等,从突发事件开始就要让专业化的信息发布机构人员介入,跟踪处理,保证对事件及信息的掌控完整、真实;三是管理措施严格有效,对网络平台、QQ群、公众号、论坛等发布的不利于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或引导性文章负有处理、清除的责任,以维护校园稳定、安全与和谐。
网络时代留给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黄金时间由24小时缩短到4小时,在最重要的黄金时间内,高校如果无法有效回应,极易造成突发事件被歪曲并引爆舆论,所以高校必须建立突发事件早期监测和预警机制,从而实现在黄金4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反应,占领话语制高点。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特点建立突发事件资料对比库,为突发事件的预防提供对比研判的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突发事件处理机构,并借助学生党员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校信息舆论收集机构的力量,对一段时间内学生关注的热点、以往该时间段内多发事件以及发现的其他需要进行跟踪的信息进行采集上报,以帮助应急管理机构进行走向研判并拟定干预方向,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见图1)。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引起学生、教师及社会的关注。如果高校没有及时就突发事件相关情况进行通报,信息缺失必然引起猜测及不实消息的随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传播经过网络加工与扩散,给高校突发事件控制带来更大的困难。在突发事件中,高校需要完善通报机制,提升高校话语影响力。一是高校信息发布要及时,在互联网信息发布的黄金4小时内进行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占领初始话语制高点;二是信息发布要建立在准确、全面、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采用具有主观判断的词语进行表述,信息发布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三是信息发布要连续,高校宣传部门要用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及最新信息进行实时通报,澄清不实信息,消除虚假信息所带来的影响,保障师生及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知情权。
图1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流程
高校在突发事件中,不仅要注重内部的信息管理与发布,更要注重与外界多方协同共享,构建合理的网络话语渠道。一是要与社会主流网站共享信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围绕突发事件的进展程度,有计划、有规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正面话语引导,主动掌握高校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话语权。二是与网络“意见领袖”协同共建网络话语渠道。高校要将网络思政队伍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宣传部门或应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在网络上与网民积极互动、沟通,获取舆论认同,引领话语的走向。培养官方“意见领袖”的同时,高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选取思维敏锐、网络技术精湛、思想可靠、政治过硬的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引领舆论走向,转移学生及社会民众对突发事件某些不实信息的过度关注,缓解高校面临的舆论压力,进而使突发事件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要加强与社会网络“意见领袖”的互动。网络“意见领袖”由于粉丝量巨大,在学生及公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高校突发事件中,若他们对高校负面新闻进行以偏概全的报道、传播,经过网络发酵后,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和社会对高校的偏见乃至信任危机[4]。所以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应重视与网络“意见领袖”的良性互动,了解其需求动向,及时沟通,共同推动事件良性发展,进一步拓展高校网络话语渠道[5]。
在突发事件网络话语权构建中,高校要充分把握网络话语特点和互联网传播规律,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话语管理水平,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预警,有效监测。高校应注重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完整性、统一性,与社会媒体、“意见领袖”等高能量网络主体有效协同,信息共享,促进高校快速化解因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机,实现高校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提升,构建以生为本、美丽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3)[2018-03-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2]姚妍妍,初天哲,季丽梅.“互联网+思教”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心理改造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4-55.
[3]朱红灿,曾雅玲,陈星星.感知信息发布时效性与政务新媒体黏性: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J].情报资料工作,2016(2):45-50.
[4]高成瑨,潘漪.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研究:现实挑战与平衡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79-83.
[5]刘勇,周莉.论网络话语权失衡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生成逻辑[J].学习论坛,2017(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