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璇 古龙高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是连云港市列为国家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34年。回顾连云港开发历程,给我们清晰展示了一个“一二三四”战略的运行轨迹,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连云港地区自远古时期就是中国对外交通的海上门户,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朐港设立了“东门阙”,使朐港具有沟通九洲,直达关中的广阔腹地。汉代的朐港,已可直接与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交通,到唐代成为丝绸之路的海上枢纽。1685年清王朝令开海禁时,海州的新坝、板浦就是东南沿海四省仅有的四个海关之一——江海关的子关监督所在;清末的1905年9月,大浦港得到朝廷的应准自行开放,1931年3月,大浦港设立“江海关海州分关”。1933年荷兰人在后云台山的老窖建港,因此港紧连着云台山,故名“连云港”。连云港是新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早在1948年11月,连云港即组建了人民海关;国务院1954年就批准连云港港口对外开放。197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建立江苏的外贸口岸;1984年5月国务院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进入中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拉开了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十四个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以来,连云港市从实际出发,在对外开放中,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具有连云港市鲜明个性的开放格局,我们称之为对外开放“一二三四”战略。
所谓“一二三四”战略,指在连云港市对外开放进程中,以“一桥、二区、三外、四个国际”十个方面为载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一二三四”战略的具体内涵是:一桥,指新亚欧大陆桥,在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是连接中西部、沟通亚欧两大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二区,指开发园区和特殊经济区,在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是实施全方位开放的窗口,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开放型经济的龙头。三外,指外贸、外资、外经,是对外开放的主要领域。四个国际,指开辟国际通道、建设国际枢纽港、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国际大都市。这是构筑对外开放战略框架的重要支点。没有通道,连云港市难以承接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难以走向国际市场;没有国际枢纽港的位置,就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外开放;而连云港市最终的发展结果,则是国际通道上与国际枢纽港相适应的国际大都市。
现在,是升级版的“一二三四”战略。一桥,即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交汇点建设。以升级版的“桥”牌战略为先导,围绕核心区、先导区功能定位,推动中哈合作全面升级,争取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升为中哈两国的合作平台,推动东中西区域产业对接协作,推进大陆桥过境运输,建设服务沿线国家的陆桥运输、中欧班列大型国际数据中心,打造“信息丝绸之路”。以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出口集运中心、进口分拨中心和转运配送中心,努力成为陆桥经济走廊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开放门户。
二区,即加快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加快自由港区争取步伐。这是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开放型经济的龙头。首先,以规模化、高端化为方向,以产业为抓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其次,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整合升级为综保区步伐,力争在连云港实现港口建设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基地的先行先试,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推进自由贸易港区争取步伐。
三外,即外贸、外资、外经。这是开放发展的主要领域。外贸方面,以推进加工贸易优进优出为重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调整外贸产品优进优出为重点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局,以服务贸易的优进优出为重点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外贸方面,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利用外资层次,优化利用外资方式,促进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外经方面,以“跨国经营企业强化工程”为抓手,依托大通道,强主体、强载体、强服务,探索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加快走出去步伐。
四个国际,即拓展国际通道、建设国际枢纽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这是构筑对外开放战略框架的重要支点。国际通道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突出沿海交通大通道、主枢纽建设和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网配套衔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海港、空港、陆上交通枢纽能级水平。国际枢纽港建设,打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航班体系,公铁水各种运输方式齐全、内外衔接高效的港口立体综合集疏运体系,加快在内陆沿线地区布局“无水港”,实施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国际商务中心建设,提升东部城区商贸服务功能,做大做强连博会,发展壮大会展产业链,完善连云新城会展综合配套服务,引进扶持专业品牌展会,提高会展水平,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高水平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连云港推到国际贸易通道东桥头堡的特殊区位上,极大地提升了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层级。连云港市将打好“桥”牌放在对外开放的首要位置,并贯通整个对外开放的始终。
首先,连云港市在全国率先开始陆桥理论研究。早在刚开放的1984年,连云港市就提出打通北疆铁路,连接苏联土西铁路,构筑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时称新海大陆桥)的构想。协助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新海大陆桥的运输前期研究》和《新海大陆桥东端桥头堡——连云港》等课题的研究,撰写出版了《新亚欧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方略》《新亚欧大陆桥理论构建与路径安排》,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开发开放》等几十部专著,创办了我国第一份研究新亚欧大陆桥的期刊《大陆桥经济》,为陆桥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连云港市是我国陆桥营运的实际承担者。作为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一是承担了营运方案的研究和编制。围绕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情况、如何利用新亚欧大陆桥为陇兰地带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新亚欧大陆桥可以吸引的货源分析、如何简化路港交接手续和报关、监管等项程序;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运价构成和价格政策、陆桥运营机构的设置等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连云港亚欧大陆桥国际集装箱运输试运方案》。二是承担了陆桥营运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同西部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结为友好州、市。三是完善了陆桥运输支持系统,建立了东西双向揽货机构;四是承担了陆桥营运以来大部过境箱量,特别是成功的组织了在国际海陆联运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亚欧大陆桥首列运输和首列整列过境运输。
再次,大力推进“桥牌”战略的实施。新亚欧大陆桥不仅是运输货物的路桥,还是促进沿桥经济带开发的商桥,连云港市联合沿桥城市打“桥牌”,成效显著。特别是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举办的“中国江苏新亚欧大陆桥经贸恳谈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韩经贸恳谈会”“连云港建设发展咨询座谈会及过境运输座谈会”等,堪称“桥牌”的经典。“桥”牌的成功实践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在连云港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认为,连云港完全可以用“后发先至”来引领各项工作,完全应该把“后发先至”作为精神动力、目标追求、路径选择,完全能够激发起强大动力、凝聚起强大合力。
目前,连云港市已设立12家开发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8家,参照省级管理开发区2家;特殊功能园区2家,南北共建园区7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区8家。其中13家开发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10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5.9平方公里。
首先,以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推进全市的园区建设。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管辖面积为国务院批准的3平方公里。1985年3月3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连云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0年7月、1992年两次扩展开发区辖区面积到42平方公里。到目前,设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下辖朝阳、中云、猴嘴三个街道和台北、青口两个盐场。辖区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开发区建区以来,经过四个发展时期,从建区开始至1989年的五年,是连云港开发区的起步期;1990—1994年是开发区边投入边产出期;1995—2000年是“卧薪尝胆、奋起直追”时期;2000年以来是“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时期。近年来,连云港开发区紧紧围绕“产业强市主力军、改革开放排头兵、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认真践行“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三大理念,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转型发展步伐,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据江苏省商务厅公布的2014年度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情况,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335分的综合得分,在江苏省12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24位,居江苏开发区的第一板块。
其次,以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全市的园区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1997年由江苏省政府批复为省级高新区,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同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采取“一区五园”的发展模式,“一区”即核心区,“五园”即五个产业辐射园,分别为新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节能环保科技园。高新区核心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其中高校约7万人),管辖花果山街道,南城街道,郁洲街道和云台农场,共22个村(社区)。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新型临港产业的核心区。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其中,徐圩港区74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153平方公里,可布局和发展临港大工业。按照“生态、智能、融合、示范”的发展理念,新区主要发展石化、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智能化新区,努力发展成为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级。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划要求,新区把培育和发展新型临港重大产业、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作为主要任务。位于徐圩新区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再次,积极争取设立特殊经济区。争取特殊经济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争取连云港自由港区,二是争取保税区,三是争取出口加工区,四是争取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上世纪80年代,自童大林先生提出“连云港要来个撑杆跳,一下跳到自由港”时起,连云港市就开展了争取设立自由港区的研究。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陆桥沿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城市市长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设自由贸易区式陆桥经济带”的议案。在议案中,代表们提出在东桥头堡连云港设立“自由海港区”,使连云港和国际惯例接轨,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桥头堡。目前,连云港正从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入手,争取自由港的特殊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中,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连云港落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共同见证连云港市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签署共建过境货物运输通道及中转分拨基地项目的合作协议;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又共同启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2017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出席在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举行的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建设“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桥”牌迎来了“升级版”——“一带一路”交汇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连云港规划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首位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连云港为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要求建设成为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服务中西部的自由贸易港区。
首先,对外贸易取得大发展。1984年4月连云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这对于全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988年到2016年,增长1179.23倍,始终保持苏北领先地位。
其次,利用外资发挥积极作用。1984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中国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协议注册外资700万美元。到了2016,新批项目112个,合同外资额132072万美元,实际外资总额55044万美元。实际外资总额从1984年到2016年增长65.52倍,高峰2010年131.09倍。利用外资对促进连云港市经济的更快更好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成为连云港市新增固定资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善了连云港市投资环境。特别是1985年通过经贸部借入日本政府贷款184.42亿日元(折合12613万美元),投入港口扩建,奠定了后来港口大发展的基础。三是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大批产品升级换代。四是扩大了出口创汇规模。
再次,对外经济合作提升了开放层次。1987年,连云港市向德国派遣2名厨师、向科威特派遣数百名建筑工人,开启了对外劳务合作的漫漫征程。经过30多年的稳步发展,在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境外投资以及本土企业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营业额在1990—2012间增长226.32倍。从1986年2月,连云港经济联合开发公司和连云港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在香港设立香港振云有限公司,拉开了连云港市对外投资的序幕。开放以来境外企业最高峰时达19家,分布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阿联酋、意大利、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柬埔寨、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工作在连云港市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承包工程推动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发展。二是境外非贸易企业的发展,增进了连云港市与企业所在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带动设备、技术,原材科和劳务的出口,利用国外资金和资源,吸取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为连云港市经济建设服务。三是贸易性企业的设立,使连云港市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能够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迅速准确地反馈信息,熟悉所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税制、关贸等方面的情况,在对外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和防止失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反应。四是培养了一批外经专门人才。五是境外企业的设立不仅为连云港市培养国际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基地,而且为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经验。
首先,积极构筑立体国际通道。一是构筑陆上交通通道。连云港将建设立体交通通道到重要位置,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对外公路交通均已实现高速化。中国东西走向的连霍高速公路以连云港为起点,并与南北走向的同三高速大通道在连云港交汇,连云港已成为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连盐铁路建成调试,连淮扬镇、连青铁路加快推进,连徐高铁全面开工,铁路客运枢纽一期工程完工,连云港市加速迈向“高铁时代”。内河航运较为发达,可通京杭大运河,与淮河、长江连通。二是构筑海上国际通道。与中海、中外运等大公司合作开辟了美东、欧洲、日本、韩国、香港等多条国际集装箱远洋班轮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形成以远洋为主、近洋、远洋、沿海结合,干线与支线结合,客运与货运兼顾的多航线运输体系。1996年连云港开辟了至大连的海客运班轮,2004年连云港开通了至韩国釜山的国际客货班轮,拓展了连云港的港口功能。三是构筑空中通道。连云港机场原为军用机场,对外开放后,于1985年开始转为民用,现已扩建为国际4D级机场,空港口岸正式开放,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其次,建设国际枢纽港。开放以来,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1984年连云港码头泊位9个,其中生产性泊位7个,万吨级以上5个,生产性堆场16.74万平方米,港口吞吐量900.19万吨。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一批重大港口提升工程相继投用,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63个,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申报取得积极进展,赣榆、徐圩、灌河两翼港区开港运营,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到1.6亿吨。2017年港口完成吞吐量2.3亿吨、集装箱471万标箱,海河联运突破800万吨,集装箱铁水联运增长45.8%。国际班列运输增长60%。亚洲最大客滚船“和谐云港”成功首航。30万吨级航道二期开工建设,徐圩港区防波堤主体建成,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工可获批,燕尾港口岸临时开放。高峰年度集装箱运量位列江苏第一、沿海第九、世界第二十三位。大力拓展港口功能,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港。
再次,建设国际商务中心。为了与省政府将连云港定位为江苏三大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相适应,连云港市与江苏省外经贸局联手,共同建设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中心集审批管理与功能服务为一体,是促进对外贸易、扩大招商引资和提升商务运作质量的综台性功能区。有商贸运作体系、口岸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体系和生活服务体系等四大功能体系。商务运作体系包括进出口贸易、对外招商、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法律咨询等;商贸服务体系包括国内外商品展览、展示、展销、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口岸服务体系包括报关报验、货代船代、仓储物流、保税监管等;生活服务体系包括商住、旅游、购物、医疗、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
第四,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连云港市开放初期,城市形态为“一市双城”式布局。开放后,连云港市按照国际海滨城市定位,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统筹规划城市空间、科学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按照加快建设具有合理功能分区、先进交通网络、完备配套设施条件、优良城市秩序的要求,做大、做强、做美东部城区和中心城市,着力塑造海滨风光、山城相拥、绿色生态、国际港城的城市特色。
勿容置疑,纵向与过去相比,连云港市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是重大的。但是,连云港横向与沿海其他开放城市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总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处于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的经济洼地。反思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历程,对于我们总结经济洼地借开放之力实现快速崛起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开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引进了资金、人才、管理理念;开放,使我们思想更加开放,思路更加明析;开放,使我们与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差距越来越小,没有开放的政策,就不会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今天。
第二,扩大开放是加快连云港发展的关键。首先,伴随对外开放设立的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支撑了连云港的快速发展。如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当时大陆桥沿线省区仅有的4个出口加工区等。其次,1982对外开放确立了连云港在国家战略中的门户地位。2009—2014年间“五大国家战略”叠加连云港,“五大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从国家层面确定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毋容置疑,与沿海其他开放地区横向相比,连云港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开放平台建设滞后。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从当初管辖面积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五园五中心,但长期以来全市共建、共用、共享开发区的氛围没有形成;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建设发展中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功能一直较弱;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组织机构至今不健全,仍然是徐圩新区的建制,直接导致示范区五大构成板块联动不够,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二是开放政策发展滞后。连云港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方阵,在其后的发展中,国家开放政策层级逐渐递增,由开发区发展到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综合保税区,直至自由贸易区,而连云港一直停留在80年代程度上。目前,连云港的开放政策不仅与上海、青岛等港口城市有质的差距,甚至已经低于苏北的盐城、淮安,如综合保税区。三是开放核心资源联动滞后。港口是连云港开放的核心资源,但港口物流功能、商贸功能、产业功能开发不到位。港口产业与城市产业间缺乏关联,城市开放缺乏依托。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是连云港市洼地崛起的关键。
第三,科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是连云港洼地崛起的前提。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定位不准,要么超越发展阶段,力所不能及;要么目光短浅,自我束缚。对连云港的发展,国家已作了全方位的定位。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连云港提出“一个重要的嘱咐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即“打造标杆与示范项目”;2015年5月5日至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工作会议,明确连云港是江苏“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这是基于江苏全省视角对连云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中的全新定位。2017年省委娄勤俭书记在省委全会上提出,要“提高连云港的发展站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
第四,港口是连云港扩大开放的核心。对外开放的政策如果没有合适的承接载体,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港口资源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对外开放的最大承接载体。没有港口,连云港市就不可能被列入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不可能设立首批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在“一二三四”战略中,港口处于核心位置。作为不可移动要素,港口为连云港市发展提供了非港口城市不具有的要素集聚空间和竞争优势。因此,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港口为连云港市的发展提供了较之非港口城市更大的要素集聚空间;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又较非开放港口城市带来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政策优势。
但在连云港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中,港城关系认识不到位,港口功能开发不到位,港城分离,港口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港口产业与城市产业间缺乏关联,城市开放缺乏依托,使连云港失去了许多港口功能带来的、决定连云港市发展前景的商机。“如果不把港口作为重大产业支撑,连云港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么连云港搞什么工业最有优势?就是大进大出、大运输量、大体量的临港工业,比如重化工业,规模上千亿,别人比不了。当然我们要搞的不是低水平的,一定是高水平的。如果不去搞这些产业,舍本求末去搞其他东西,连云港就无法发挥优势。”
第五,连云港要实现快速崛起,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开放的政策只是给我们注入了发展的活力,增加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决不是说只要开放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方略,符合市情的承接载体。连云港市开放的实践证明,“一二三四”战略是符合连云港市的发展战略,连云港市今天的成绩,在于“一二三四”战略的有效推进。连云港市与沿海其他开放城市的差距,也很大程度上由于“一二三四”战略在深度上、广度上发挥的不够,如“桥”牌战略没有始终如一的实施,“以港兴市”没有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城市规划、生产力布局没有充分发挥开放及地区的优势,没有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开放带来的机遇,相对于没有开放的地区、领域是绝对的,相对于同样开放的地区和领域是相对的。连云港市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洼地要实现快速崛起,需要发挥内因作用,更需要外部的拉动。这个动力,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以开放搭建要素集聚的平台,竞争的平台、发展的平台。在更广的空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一二三四”战略。设立连云港自由港区,在中国沿海中部培育足以撬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使连云港在北与青岛、南与上海相近甚至更高的起点上聚集生产要素,使各项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迅速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