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怀利
(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康复科,山东 泰安 271000)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位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腰椎活动度受限,病变局部压痛显著,是骨伤科常见疾病[1]。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该病效果明显,笔者通过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该病具有协同、高效的特点,弥补单纯推拿治疗方法疗程长、见效慢的缺点。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两种疗法配合使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对解除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6月45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康复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32例,女13例;平均年龄 (45.5±15.5) 岁;平均病程 (8.2±3.5) 年。随机将4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 (47.5±14.2) 岁;平均病程(7.2±4.5) 年。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 (48.1±16.3) 岁;平均病程 (6.8±5.1) 年。2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该病诊断标准:(1)急性腰椎扭伤史或长期慢性劳损史; (2)慢性腰痛史,晨起或腰椎前屈时疼痛加重,有下肢远端放射痛。(3)第三腰椎横突处有明显压痛点,局部扪及条索或团块状硬结; (4)影像学X线可示病变第三腰椎横突过长,同健侧不对称; (5)血液检查指标均无异常,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所有要求者,方可纳入本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纳入本临床研究: (1)合并其它慢性腰背疼痛疾病者,如肿瘤骨转移、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等。 (2)患者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如合并严重冠心病、癫痫、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贫血等患者。 (3)妇女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
1.5 剔除标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作剔除处理。 (1)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 (2)不配合治疗。 (3)治疗过程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骨折。 (4)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 (5)治疗期间同时接受其它疗法者。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 肌肉起止点推拿治疗:(1)患者取俯卧位,选定第三腰椎横突患处,施以按揉法,持续治疗8~12 min;然后分别在竖脊肌起止点 (骶骨背面、腰椎横突处及髂嵴后部)、腰大肌起止点(第12胸椎下缘、腰椎横突及股骨小转子处)、骶棘肌起止点(骶骨及髂骨背部、肋骨、腰椎横突处)做点、按、揉、弹拨等手法,持续治疗约15 min,然后采用滚法、按揉作用于骶棘肌、腰大肌部位,放松局部肌肉。嘱患者配合腰部后伸动作,采用侧扳等被动运动手法;最后点按穴位,如三焦俞、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环跳、承山。(2)患者取仰卧位,选定患者大腿内收肌施以按揉、滚揉治疗,结合“4”字形被动运动;最后于腰患处用小鱼际擦法,以局部透热为度。以上操作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悬吊运动训练:(1)首先弱链测试:患者仰卧位,使用非弹性吊带于一侧膝下10 cm处悬吊拉起,吊带距床面约30 cm,另一侧下肢悬空,嘱被治疗者抬起骨盆并保持水平抬起,同时双腿分开,尽可能增大双腿间夹角,夹角越大,测试水平越高。依据测试结果调节训练负荷。(2)训练包括静态闭链训练、动态闭链渐进训练。首先静态闭链训练:使用非弹性吊带分别悬吊双腿,腰、骨盆处可加弹性吊带辅助,嘱被治疗者做收腹提肛动作,上抬骨盆,并保持姿势60 s,休息30 s,为1组,训练6组。然后为动态闭链渐进训练:①仰卧位单侧强化训练:使用弹性吊带和非弹性吊带分别悬吊两侧下肢,腰、骨盆处可加弹性吊带辅助,嘱患者完成同上动作,每组训练30次,训练6组,组间休息30 s。同样方法强化训练另一侧。②俯卧位训练:使用非弹性吊带分别悬吊双腿,腰、骨盆处可加弹性吊带辅助,上臂支撑于床上,嘱患者做收腹提肛动作,骨盆及躯干抬起并保持姿势,或做弓腰团身动作。该项训练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2 对照组 悬吊运动训练,方法同上。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对比疗效。
1.7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治疗前后的体征检查、症状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2]。痊愈:自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腰椎活动功能完全恢复;好转:自觉症状部分缓解,腰部活动部分好转,腰椎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腰椎活动功能无好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3]评分:采用一条10 cm长的直线,起始端标记0分,代表无疼痛;末端标记10分,代表不能忍受的剧痛。让患者充分理解评分标准后在直线上选择某一点代表其当时的疼痛程度。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应变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统计量以(x±s)表示,各组对应变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化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81.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分)
由表2可见,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1),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显著治疗作用;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有差别。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多见,青壮年发病率高,属于中医“腰痛”的范畴。第三腰椎横突处有明显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是特征性临床表现。重症患者腰椎活动受限,患侧肢体有放射痛,受凉、劳累后不适症状加重。西医中“下腰痛”“非特异性下腰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与该病表现相似。美国有调查显示80%的人曾患有腰痛,每年需花费约200万美元治疗[4]。有调查显示1/3~1/2腰疼患者有与该病相似表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率高,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消耗大量医疗资源[5]。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求一种高效、简洁的治疗方法。
笔者应用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该病,对比单一推拿治疗,效果显著。肌肉起止点推拿直接作用在第三腰椎横突,类似中医“阿是穴”,通过点揉、弹拨手法作用在肌肉的起止点、肌腹,中医认为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局部推拿缓解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的肌肉痉挛及肌腱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组织渗出、水肿,减轻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在中医推拿治疗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通过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调整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肌群的协调平衡,加强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强化脊柱稳定性[6]。同时,在无痛原则下进行悬吊运动训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提高受试者自身能力,逐步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疼痛。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运用“中西结合”理论,强调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治疗理念,既能治标也能治本,加快了该病的康复[7]。
通过笔者临床观察,认为肌肉起止点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和单纯肌肉起止点推拿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两者结合在远期疗效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周继荣.针灸与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2):12.
[2]胡利军,吕群山,韩雄波.枝川注射法配合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610 例[J].中国康复,2006,21(5):347.
[3]吴大江,徐锡明,魏显招,等.简体中文版功能评分指数在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及信度效度测量[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4,6(1):13-20.
[4]侯本新,赵跃源.局部封闭后推拿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15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22-22.
[5]王先滨,郭继承.围刺法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34.
[6]崔凯,孟馥.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01-102.
[7]李祖虹,刘琦,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