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亲情与 理财思想品鉴

2018-06-28 06:28
审计与理财 2018年6期
关键词:俗语亲情夫妻

亲情关系是居民理财中绕不过的最重要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古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亲情与理财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很值得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品赏与借鉴。

一、父母养育子女艰

千百年来,中国父母对子女之间的亲情与理财之纠缠可分为三个互不相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亲情上是难以分割的“自家人”,血缘上的亲近远远胜过财富占有带来的疏离。中国民间俗语“家有儿女不算贫”说的是,只要有子女在身边,就有发展潜力,物质上即使很困难,也不算是贫穷;引申义是光有物质财富上的富裕是不够的,人丁兴旺、家庭圆满才算是真正的富裕和幸福。另一句民间俗语“长子挣下不算挣,长子赔了不算赔”则进一步指出了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财富共同体。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挣到了钱要首先贴补家里,跟父母一起养育弟弟妹妹;反之,长子若搞生产经营或做生意赔了,也算是整个家庭的不顺之事。出自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上卷《睦亲》的“父母多念贫子”则告诉人们,父母看到几个孩子中有一个生活得很贫穷,往往就会多挂念他,常常对他加以贴补,在分配衣服饮食之时,对他就会有所偏爱。家族富裕的孩子有时给父母东西,父母会转而把这些东西送给贫子。这也是亲情胜过财富之心使然。

第二种观点认为,父母之间虽然有人世间最紧密的亲情关系,但也免不了受到财富或物质的影响。例如,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质资料匮乏,远古以来民间就有“生子不举”(生了孩子却将其抛弃)的遗俗。发展到宋代,不少地方的百姓注意将人口生育与家庭财力结合起来。出自北宋杨时《杨龟山集》卷三《寄俞仲宽别纸其一》的“计产育子”就是明证,即根据家产的多寡决定子女养育数量的多少。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生育观相悖的生育习俗或现象,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宋代福建路、荆湖南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等南方地区的农村家庭中。也有书中称之为“计产授口”(见北宋末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国民间俗语“父子是债,以债还债,无债不来”则变相地指出了父母养育孩子很辛苦,将来恐也得不到回报,就像还前世欠下的债务一样。类似的说法还有民谚“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明代顾起元撰的《客座赘语·谚语》中有“金钱儿女,柴米夫妻”之说法,旧时指人情淡薄,父母没钱,儿女就不孝顺;丈夫没钱,夫妻就不和睦。引申为父母儿女之间仍需一定程度的金钱或物质来维系。中国民间谚语“远女近地家中宝”说的是,将女儿嫁到很远的地方,她就不会惦记娘家的财物了,就像近处的田地一样是家中的宝物。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八回的“赌钱场上无父子”则是财富物质胜过亲情的极端例子,难免让人心寒。

第三种观点认为,父母不应一味地给予子女财物,亲情归亲情,独立理财教育是必要的。北宋林逋等撰写的《省心录》中有两句很好的告诫语,“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和“遗货财於子孙,不若周人之急”,前者意在说明打算将财富传给后辈而让其过上富贵生活的,百分之九十是失败的;意在提醒人们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后者的意思则是说,将财物传给子孙后辈,不如将财富用来周济或解决别人的困境,树立起来的良好品德和口碑同样是宝贵的财富。这在当代社会子女教育中很有积极意义。

二、夫妻理财家短长

掩卷静思,夫妻之间在理财关系上往往有“扯不断、理还乱”的感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子地位较低,正统观点认为夫妻是天然的财富共同体,婚配以后丈夫有完全的责任“供养”妻子。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男子无妻财没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说的是男人要是没有妻子,钱财就没有人管理,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勤劳挣钱的意义;女人若没有丈夫,则生活就无所依靠,难以生活下去。这是旧时夫妻关系在财富上的一种普遍反映。中国民间俗语“满堂儿女,不如半道夫妻”则通过子女与夫妻之间的对比,说明子女再多,长大后都要独立成家过自己的日子,远不如自己的另一半能时时陪伴在身边。出自明代徐祯稷《耻言》第一卷的“夫妻交市,莫问谁益”明确地表达了夫妻之间的财富往来不必在乎谁得益。财富上的共同体通常会带来情感上的依赖与加深。中国民间俗语“惧内多豪富,欺妻一世穷”说的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人一般都会包容自己的妻子,而只会在家里欺负女人的男人则心胸狭窄,一辈子也发达不了。“富不易妻”的观点出自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等合撰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其本意是指富贵之后不会换了贫贱时的妻子,引申为一个人心志和品性专一,不为富贵所改变。《南齐书·刘悛传》中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有类似含义。

与上述夫妻之间组成财富共同体进而导致情感加深相反的是,中国古代也有“富易妻”之说法。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宋弘传》中就有记载:“(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意思是说,地位高了换朋友,财富多了换妻子,是一般的世事常情。唐代徐坚撰写的《初学记》第十卷也有“富易交,贵易妻”之说法。

物质匮乏条件下的夫妻关系在理财方面的表现与物质富足情况下的情形几乎完全不同。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遣悲怀》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本意是说,虽然我(元稹)知道这种阴阳相隔的悲恨人人都会有,但一想起做贫贱夫妻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特别悲哀。但后人在引用这句话时,往往理解为夫妻因为贫贱,处处受限制,面对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每天过得都不容易,比那些富贵夫妻要哀愁很多。元末明初施耐庵著的《水浒传》第三回中有一句对贫苦人的忠告:“贫不择妻”,意思是贫穷的人没有条件在婚姻之事上挑三拣四,这其实是对世俗社会的低调应对。出自晚清学者吴獬编著的《一法通万法通》法通卷一的“穷人失了妻,一世受孤凄;富人失了妻,架上换罗衣”,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即穷人娶妻难,失去了妻更难。世事百态,光怪陆离。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视妻子为物质负担的观点,即“单身汉银钱多,讨个老婆烧不起锅”,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狭隘思想在当代显然不值得提倡。

三、孝顺背后财意重

站在子女的立场上看,中国古代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与财富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观点有:(1)视自己的财富归父母所有。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云:“父母在,无私财。”意思是说,若父母双亲健在,子女不应有私财。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的是家族财产制,法律强调对家族利益的保护,忽视对个人利益和个人财产的保护;如果没有分家立户,便很难说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财产。儒家文化对私人财产进行了否定,认为对私人财产的追求是道德堕落、人格卑下的表现。中国旧时民间俗语“吃儿子骂进骂出,吃女婿谢进谢出”说的是,养儿防老,人老了依靠儿子养活是天经地义的,儿子稍有不孝,父母可以呵斥管教;女婿是外人,没有必然义务赡养公公婆婆,老人依靠其生活得看其脸色,表现得很恭谨才行。而民间俗语“长子勿得力,苦到脚骨直”则表达了长子财富应属于家族财富的观点,在旧时家庭中,长子是很受重视的,在育有多个子女情况下,父母特别希望长子能尽快长大,协助父母挣业养家,否则父母将长时期得非常辛劳。(2)子女有相对独立的理财权。“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是中国民间俗语,意思是说自己有钱了,花起来才方便;包含有求人不如求己的意思,也从侧面说明了产权界定对于财富的重要性,即便在子女与父母之间也有必要划清财产的权利界限。站在父母角度看呢?那就是“亲生仔不如贴身钱”(中国民间俗语)、“千子万子,不如身边银子”(中国民间俗语),意思是说,依靠儿女生活远不如依靠自己拥有钱财来得便当。出自明代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七回的“父子上山,各人努力”则意指即便是父子之间,也会走到各自行事,各人顾各人的境地,尤其在经济利益上。作为一句内涵深刻的民谚,“食夫香香,食子淡淡”说的是,妻子依靠丈夫赚来的钱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吃得香;等到有一天老了要靠子女养活时,那味道到底淡些。旧时中国妇人经济上不独立,所以吃穿等全依靠丈夫,因为大家都这样,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就来得理直气壮。而靠子女养活,终究还是凭儿子的孝顺良心,过去对儿子的付出,希望能得到回报。若子女不孝顺,做父母的也只有伤心落泪的份。

中国民间俗语“多子饿死父,多媳饿死婆”则反映了子女孝顺父母上的另一种情形,儿子很多的时候由于相互之间推诿,父亲往往得不到衣食照顾,面临饥饿寒冷的危险;同样道理,儿媳多了也会使婆婆面临窘境。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贫穷则父母不子”(出自《战国策·秦策》),意思是说,一个人在贫穷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显然,即便在父母的眼里,子女在事业上的勤劳与奋斗也是重要的。故中国民间俗语“儿不在分,女不在陪”告诫人们,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在乎分家立业单过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财产或女子出嫁时能从娘家带走多少财产作为嫁妆,要依靠自己的勤劳挣来财富过上好日子。

四、兄弟亲戚财相隔

中国古人对兄弟在理财关系上的认识和评价以负面居多。中国民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弟兄分家转仇人”,意思是说,弟兄在分家时为了争夺财产往往会成为仇人,虽然做父母者绝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中国民间俗语“靠哥靠嫂,篱倾壁倒”说的是,依靠哥嫂来生活或发财是没有指望的,包含有物质财富重于亲戚之意。反映兄弟财相隔的还有“分家三年成邻居”(中国民间俗语)和“妻财之念重,兄弟之情疏”(出自明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前者指的是,旧社会里儿子长大结婚成家后,往往会分家单过,过不了几年,原本亲密的兄弟之间甚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变得很淡漠,几乎跟邻居一样;后者则试图解释“兄弟之情疏”的原因,那就是“妻财之念重”,看重女人和钱财,兄弟情谊就会变得淡漠、疏远了。

在亲戚与理财关系上,中国古人也有很多认识。出自明代世情长篇小说《金瓶梅》第二回的“亲难转债”,表达的是亲人之间难以借债,引申为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中国民间俗语“亲家交礼不交财”则是指亲家来往要凭礼仪,在钱财上不要来往;这显然把亲戚关系大大地淡化处理了。中国民间谚语“指亲不富,看嘴不饱”,本意是指依靠亲戚,自己是不会富裕的;看着别人吃东西嘴动,你是不会饱的;引申为指望谁也不如指望自己,自己努力最重要。但是,中国古代也有将亲戚关系视为一定程度的贫富连带之观点。如“十门穷亲不算富”(中国民间俗语)、“十穷夹一富,要富也勿富;十富夹一穷,要穷也勿穷”(中国民间俗语),前者是说,一个富人有十个穷亲戚,他就不算富裕;后者指的是,一个富人有十个穷亲戚,那富人就不会有多富裕,一个穷人有十个富裕亲戚,那穷人就不会有多贫穷,包含有亲戚之间在物质财富上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意思。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民间俗语“亲友救急不救穷”不失为一个处理亲戚理财关系的较好准则,即亲戚之间可以帮助解决临时性的紧急困难,但却很难帮助别人由穷变富,这需要贫穷者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猜你喜欢
俗语亲情夫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亲情的滋味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客家俗语巧诵读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数字俗语
80后小夫妻
最是亲情“回娘家”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