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考古与保护

2018-06-28 08:46肖健一张小涓
大众考古 2018年3期
关键词:云阳甘泉西城

文 图/肖健一 张小涓

(作者肖健一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涓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外语学院副教授)

陕西富县秦直道线路

陕西富县水磨坪秦直道

秦直道是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的一条从林光宫(汉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铁王镇)直达九原郡(包头南郊麻池古城)的南北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尽管有“道未就”、胡亥治直道的记载,但至少在秦代直道是可以行走的。司马迁行经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司马迁说秦直道“千八百里”,约合今天750公里。经考古调查,山区直道路面一般宽10—30米,部分路段宽40—50米,较平处最宽60米。与常规道路沿河谷选线不同,秦直道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堪称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2006年5月,秦直道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甘泉方家河秦直道

起点位置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以及《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两条记载,我们知道秦直道的两终端一个是九原郡,另外一个是云阳或甘泉。尽管有人以“道九原”为依据提出直道的起点是九原,就是目前大家公认的包头南郊的麻池古城,但是从秦汉时期的行政中心、防御对象来考虑,起点在云阳或甘泉,即行政中心附近比较合理。

《史记》里说“抵云阳”,又说“直抵甘泉”,那么秦直道的起点到底是在云阳还是甘泉?云阳、甘泉是不是一个地方?如果不是,秦汉时期云阳、甘泉又各在哪里?

关于“甘泉”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年,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亲迎赵太后于雍城,入咸阳复居甘泉宫”这两条,第一条提到甘泉前殿,当指甘泉宫;第二条复居甘泉宫,指甘泉宫无疑。结合上下文意思,秦在渭河南岸有甘泉宫问题不大。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徐卫民先生有论述力主此说。《史记·匈奴传》“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以及《战国策·范雎说秦昭王》曰“大王之国四塞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此两条中的甘泉,非确指甘泉宫,特别是北有甘泉、谷口,指山或者关隘。

关于云阳,一般指秦汉时期云阳县城,对其位置学术界目前没有一致的看法。

《三辅黄图》:“林光宫,胡亥所造,纵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注引《汉宫阙疏》曰:“甘泉林光宫秦二世造”“汉又于其旁起甘泉宫”。“甘泉林光宫秦二世造”以前有人解释为甘泉宫、林光宫是秦二世建设的。秦甘泉宫,在始皇帝时代就有了。我们理解的意思是甘泉苑林光宫或者甘泉山林光宫是胡亥时期建筑的,位于云阳县,纵横长度有五里。西汉时期在旁边建设了甘泉宫。

如果以上理解无误,那么秦直道起点在云阳县城以及汉甘泉宫遗址则都能说通。

陕西甘泉宫遗址

秦汉云阳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三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与“(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一条说韩非死于云阳的历史事件,一条说在秦始皇眼中云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王子今先生专门撰文论述云阳都问题,探讨云阳城的盛况。

我们认为秦林光宫、秦汉云阳县城皆处于今天的汉甘泉宫遗址附近,但是就目前发现和研究而言,除了汉甘泉宫遗址位置较为明确外,其他皆不清楚。考古队在甘泉宫遗址调查时,注意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咸阳淳化县博物馆在十里塬乡马家山、梁家庄、润镇寨子村收集的多件陶器资料。这批器物类型有鼎、茧形壶、喇叭口罐、缶、釜等,很明显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遗物,可喜的是,10余件陶器有戳印“云市”“云亭”文字,此批器物当为墓葬出土,那么这些墓葬主人居住的云阳城址当在附近。战国时期雕阴城、阳周城也是根据出土陶罐的戳印文字大体确定了位置。

陶器及其上的铭文

陕西咸阳小池遗址夯土墙

此批器物出土地点皆位于小池村遗址的西北、西南、正南,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小池村遗址北距甘泉宫遗址5公里,现存夯土墙、堆积坑、灰坑及6座汉墓。曾出土云纹、“长生未央”瓦当及几何纹、乳丁纹方砖。夯土墙遗迹(编号甘外1-1),位于小池村西北约80米处,小池沟东畔。地势东高西低,夯面暴露在地表下1—2米处,南北走向,土质坚硬、致密,夯层平整,厚8—14厘米。夯土墙长约330米、宽13米、厚1.36米。采集遗物有筒瓦、板瓦、瓦当等。一瓦当仅存一“央”字,一瓦当为卷云纹。

在后续的调查中,在小池村遗址以东、以北与汉云陵之间又发现了40余座带封土的墓葬,经勘探墓葬为斜坡墓道,20世纪80年代在铁王镇北边的墓葬附近发现一件汉代塑衣式陶俑,所以此批墓葬应为汉墓。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我们认为秦汉云阳县城的位置应在汉甘泉宫遗址之南,或与小池村遗址有关。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地处淳化县北部,泾水之阳,南接北仲、嵯峨二山,北枕子午岭余脉甘泉山。现存遗迹有西城城墙、门址以及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台基等。据历史文献记载,甘泉宫是西汉武帝时期重要的祭祀场所,2014年调查遗址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图① 甘泉宫遗址采集瓦当

图② 甘泉宫遗址西城发掘出土的陶马

图③ 甘泉宫遗址西城

图④ 甘泉宫遗址西城

图⑤ 甘泉宫遗址西城

图⑥ 甘泉宫遗址西城

经20世纪8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几次调查,考古人员提出“甘泉宫外墙遗址范围西至米家沟,东至武家山沟,北至北庄子,南至董家村。外墙南长1948米,西长890米,北长1950米,东长880米,周长约为5668米”,覆盖罗家山沟东西两侧。但是经过2014、2015年的调查勘探,发现甘泉宫遗址可分为西城、东城两部分,西城北、西、南三面城墙保存较为完整。2015年梁云先生首次提出来东城、西城的概念,并对东城、西城的功能进行推测。

2016年发掘甘泉宫遗址西城城墙、城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城墙长度30米,墙体上宽5.1—8米,底宽9.3—10.8米,残存高度1.5—3.15米。发掘证实城墙与马面为同期建造,底部均筑于原始生土之上;后经解剖证实西城年代应为南北朝时期,应该与秦林光宫、汉甘泉宫无关。

通过近几年的勘探调查,否认了东城城墙的存在,原来认为的东城城墙是几处建筑遗址外墙部分。以后我们考古工作的重点当在东城,寻找甘泉宫遗址外墙,即东城城墙,尝试解决城内布局以及核心区域1号、2号墩台(通天台)功能问题。

秦直道调查

秦直道考古调查方法

秦直道遗迹调查自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探索》一文后掀起了高潮,先后有历史地理学者、文化学者、交通史学者、文物工作者等参与其中,分别做了多次部分路段或者全线的调查,也提出了不同的路线图。东线、西线说基本都是20世纪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前辈们血汗的结晶。囿于20世纪科技发展水平与参与者主体的限制,当时秦直道调查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地望观察、地表调查与文献研究,工作重点是地表观察到的道路遗迹、修建道路所开辟的垭口、堑山堙谷的迹象及有文物遗存的建筑遗址。测绘工具是大小平板,位置记录方式以村名为主。所以叙述时多为某村某方向多少米有什么遗迹,直道从某村某个方向穿过,再行经某村某处。所绘制线路图也比较粗略。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把科技手段如GIS、GPS、全站仪测绘、卫片、卫星图、无人驾驶机低空拍摄、测绘与传统的考古手段结合起来,如何运用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为秦直道考古调查服务,调查、记录、测绘手段如何调整是我们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直道线路的调查,我们的做法是对理论上合理的路线,每一公里做出一个勘探点,垂直于直道钻探10余个探孔,绘出柱状剖面图,并用GPS或者全站仪测绘坐标及高程。这样既验证了是否确为古道路,又能把这些勘探点连接起来,形成很完整、详细、准确的道路平面图。

对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直道线路当有不同的调查方法,也包括附属设施、郡县城址等。

陕西富县寨子山秦直道

秦直道保护问题

目前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文物保护意识较强,保护措施也比较到位,在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时能够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与程序办理,在基本建设层面,秦直道保护不存在大的问题。但是发现其他形式,甚至潜意识的破坏,需要引起重视。

在秦直道调查时,我们往往发现前些年去一些遗址的时候,遗址周围陶片很多,近些年陶片越来越少。如果缺少这些陶片,很多遗址年代说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游客、爱好者、穿行的人也去采集,去的人多了地表陶片肯定少了。

一些很重要的国保单位遗址范围内,百姓还在耕作,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往往深耕,把地下陶片、瓦当,甚至柱础石都挖出来。百姓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对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尽快制定秦直道保护条例,引导当地百姓在大遗址上不要种植需要深耕的农作物,规定当地政府给百姓一定经济补偿。同时规范秦直道穿行、游玩、参观的人,不要去采集标本,也包括我们行业内人员,在对遗址地表采集物绘图、照相以后要把标本留下来。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开宗明义为妥善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结合对秦直道遗址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4个方面。

统筹规划,立意长久。

把秦直道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国家文物局在批复鄂尔多斯秦直道保护规划时,提到将鄂尔多斯秦直道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城市总体规划中。秦直道文物保护规划是为文物保护而制定,但是文物保护应当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让当地群众有收益、获得感。

层次分明,全面覆盖。

秦直道遗址,不仅仅是一条线路,也应该包括两侧的附属建筑以及与其连接的郡县城址。郡县城址,又与当时驰道系统连接,形成与全国道路网络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直道系统。所以保护规划当全面覆盖直道线路、附属设施、郡县城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秦直道行经子午岭山脉、陕北丘陵沟壑、毛乌苏沙漠、黄河湿地四个不同的自然地貌,遗址表现形式不一、遗址保存状况不一,当地人文、社会景观有差别。因此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应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陕西志丹县任窑子遗址夯土

秦直道保护规划当体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

秦直道的规划、选线、测绘、组织施工、马车刹车、减震等无不包含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保护规划应当注重体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秦直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现。秦直道发展空间在于保护,而非开发。保护好了,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后人可以解决;保护好了,我们阐释不了的内涵后人可以阐释。所以秦直道今天保护空间有多大,将来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猜你喜欢
云阳甘泉西城
支部联建润“甘泉”
走近岭南大儒
那个叫云阳的孩子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万山之王——云阳山
西城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