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8-06-28 01:57
大众考古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尼安德特人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

邓聪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牙璋是一种大型扁平玉礼器,起源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代上牙璋延续约1500年之久,空间上覆盖中国黄河以至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早期牙璋可能主要用于山川祭祀。二里头文化以后,一些牙璋显得与国家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是作者迄今对牙璋的论文结集,并收录中国及越南考古出土牙璋高清照片。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葛承雍 著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本书是有关唐史研究36篇论文的总结汇集,涉及唐史中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现象及焦点问题。我们不指望几十篇论文就能带领读者进入历史时空,置身历史场景,感受真实历史,触摸历史遗存。然而我们希望能写下留得住的文字,能更真切了解唐代的政治与社会,大国的文化与魅力。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

侯旭东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

作者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

《透过考古学的镜头》

施劲松、王齐 著

文物出版社,2018年10月

本书所收文章旨在透过宏观历史叙事中隐而不显的“物”来审视历史,跨越时空与已故学人展开心灵间的对话……最终想表达:“物”能独立于文字而“自在”,考古学构建的是一个多线条、多层面的历史图景,不断突破和增补“线性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古学面对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它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个体和生活样态敞开。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

郑炳林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商业贸易繁荣,宗教文化兴盛,不同种族的人在此聚集繁衍,各个政权在此交替登场。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全方位体现各民族文化交流、民俗风情、经济交往、政治往来、宗教兴衰,再现丝绸之路繁荣场景,引导读者进入丝绸之路历史画面,从历史角度展现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互利合作关系。

《尼安德特人》

【瑞典】斯万特·帕博著,夏志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

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东德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作者在古DNA领域耕耘30多年,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见证了一位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

穷物理

北非地区古人类活动可追溯到240万年前

11月29日,《科学》官网刊登阿尔及利亚国家史前史研究中心穆罕默德·萨赫努尼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对阿尔及利亚两处沉积地层出土的物品进行年代测试,包括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骨骼。结果显示其中一处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可以追溯到190万年前,另一处则更加古老,可以追溯到240万年前。这说明在北非,古人类曾经使用简单的切割方法和切割工具从动物身上取出肉类。这一行为的发生时间可能比东非晚20万年,早期人类进化地点并不局限于东非。(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尼安德特人呼吸机制与现代人稍有不同

自150多年前首次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肋骨以来,科学界对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大小和形状一直存在争议。有些观点认为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形态与现代人无异,有些则认为其具有显著差异。

在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文章中,西班牙雷奥亚巴斯克大学的Asier Gomez-Olivencia及同事对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成年尼安德特人Kebara 2(K2)的胸部进行了重建,发现重建后的胸廓大小与现代人相似,但下段更宽。下段较宽的胸腔在吸气时会产生更多增量(呼吸量),因此可以假定,尼安德特人的呼吸机制相比现代人更依赖横隔膜收缩。(晋楠编译,科学网)

古代矛尖或揭示“最早”美洲人另有归属

德州农工大学考古学家Michael Waters的团队利用10年时间,在德州奥斯汀市西北约20公里的一条小溪旁边挖掘出一层又一层古代石头工具,以寻找最早抵达美洲的居民的痕迹。如今,他们大获成功:11个距今1.55万—1.35万年间(光释光测年数据)的矛尖被埋在代表克洛维斯文明的工具下面,从而表明克洛维斯人并非像考古学家一直认为的那样,是最早抵达美洲的居民。克洛维斯矛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垂直的凹槽由底部延伸至矛头中间。多年来,考古学家认为,使用它们的大型动物狩猎者是最早到达美洲的人。约1.35万年前,他们从阿拉斯加步行穿过加拿大西部冰盖之间的无冰走廊。但这一想法在1997年开始崩塌。当时,考古学家证实,位于智利的Monte Verde遗址至少有1.45万年的历史。于是,考古学家陷入了不确定性。他们不知道最早的美洲人是何时或者如何到达的。更糟糕的是,他们无法持续识别克洛维斯文明之前的石头工具。和很容易辨别的克洛维斯矛不同,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如今,Waters或许找到了这种风格。这些被称为西部无柄矛尖的新工具通常比克洛维斯矛尖小、缺少凹槽,并且逐渐变细。(徐徐编译,科学网)

知文明

在犁和车轮出现之前,牛就已成为人类的役畜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者对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1处年代在公元前6000—前4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察,采集了11个牛蹄骨骼样本后发现,这些骨骼朝向内部生长较多,说明这部分骨骼承担了大部分的重量,这一点与野牛明显不同。人类使用牛作为役畜的具体时间,可能比此前学界公认的时间更早。在犁和车轮出现之前,牛就已成为人类的役畜。这些样本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森林茂密,而砍伐树木建立定居点需要大量人力,牛应该是帮助运输建筑用木材等物品的重要役畜。(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6000年前先民也爱鱼子酱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的Anna Shevchenko团队检测了德国一处湖边遗址出土的一块6000年前的古老陶制炊具的碎片,发现碎片上的蛋白质和鲤鱼的蛋白质相匹配。有一些蛋白质常见于鱼卵中,另一些蛋白质则说明这些厨具曾经装过鱼肉。这些古代食客可能是在鱼汤或者清水里煮鱼卵的,而且还拿叶子当锅盖。(Nature自然科研微博)

长江流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城墙的建筑方法

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古城数量较多,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根据长江流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城墙堆积特征,可归纳出南方早期筑城方法的共性,主要为平地起建、斜坡堆筑,一般不经夯打、不用版筑、不挖基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土筑城墙形成了两大不同的城墙建造技术系统。结合南方河堤堆土形态,可推测早期取土筑墙与近代开河筑堤过程相近,可能属于同一方法、同一原理。(张华,《东南文化》2018年第5期)

印度佛教偶像起源再探

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于1世纪早中期,其代表是卡特拉坐佛造像碑和斯瓦特布特卡拉一号寺院佛像。秣菟罗《四天王奉钵图》《帝释天访问图》《王与佛陀》《布特卡拉太子决意出家》《梵天劝请》等佛传故事图中出现了可能是最早的佛像。他们受到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的巴尔胡特和桑奇雕刻的影响。造像手势和铭文特征显示,释迦菩萨和佛陀形象的出现借鉴了中印度地区传统悠久人格神—夜叉神等。(何志国,《中国美术研究》2018年第3期)

读天下

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

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总体部署,2018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安排60.5亿元,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具体来看,这些资金支持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和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项目2200余个;支持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0余个,支持10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257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和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郁琼源,新华社)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12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通报了湖北沙洋城河城址王家塝墓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山西闻喜酒务头墓地、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等多项重点考古工作进展情况。“考古中国”项目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的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列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点任务。该项目要求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建立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李瑞,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尼安德特人
最后的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的鹰骨饰物
气候变暖,“食人族”出现
需要复活尼安德特人吗?
关于尼安德特人你所不知的2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