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圣地”
——2018年俄罗斯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合作研究散记

2018-06-28 01:57张文珊邵会秋
大众考古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圣地青铜器博物馆

文 图 /张文珊 邵会秋

在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前合影

米努辛斯克盆地,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腹地的叶尼塞河中游,隶属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该地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考古工作也开展得较早。因此在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原苏联考古工作的中心地区,这里很早就建立的文化年代序列也成为了俄罗斯考古研究的标尺。

米努辛斯克一直被誉为欧亚草原考古的“圣地”,草原上很多耳熟能详的考古学文化最早都发现于这一地区。这里是草原青铜器研究的天堂,也是中外草原考古人向往的地方。2018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们有机会走进了米努辛斯克盆地,与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开展合作研究,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够零距离接触精美的青铜器,领略着米努辛斯克的独特魅力。

奥库涅夫石人与岩画

卡拉苏克文化青铜器

塔加尔文化青铜器

动物标本馆

米努辛斯克博物馆

米努辛斯克博物馆位于米努辛斯克市中心大教堂广场,是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这里是西伯利亚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1877年由俄国著名学者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马勒加诺夫创办。博物馆藏品共计20万件,涉及到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民族志等多个方面。

这些藏品中最让考古人关注的是大量精美的草原青铜器,这也是我们此次合作工作的重点,年代主要集中在距今5000—2000年之间,分属于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ievo)、奥库涅夫文化(Okunev)、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和塔加尔文化(Tagar)等五个考古学文化。

阿凡纳谢沃文化和奥库涅夫文化由于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3千纪,铜器都不甚发达,只有少量的铜刀、铜锥和耳环等,但奥库涅夫文化的岩画和石人非常著名,其特色的装饰图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安德罗诺沃文化虽然是公元前2千纪欧亚草原地区最发达的青铜文化,但米努辛斯克是其分布的东北边缘,而且在该类墓葬中多随葬陶器,极少随葬青铜工具武器,因此馆藏的安德罗诺沃铜器数量也不多。米努辛斯克博物馆里,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卡拉苏克文化(公元前13—前8世纪)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塔加尔文化(公元前7—前2世纪)的青铜器最为发达,工具、武器、马具和装饰品种类与数量都十分丰富。

除青铜器馆外,博物馆内还专门陈列了很多动物标本,包括熊、鹿、野猪、豹、狼和狐狸等,这些动物大都是古代米努辛斯克人的重要艺术题材,往往被装饰在青铜器上,它们对于理解青铜器的装饰风格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博物馆图书馆查资料

在博物馆地图上插上吉林大学的旗子

米努辛斯克博物馆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术图书馆,该图书馆于1878年开始对外开放,藏书超过12.5万册,涵盖了多个学科许多早期图书珍本,这么好的资料库我们当然也不能错过,不过图书馆至今仍然采用手工检索,这一点颇为遗憾。

在米努辛斯克博物馆的入口,有一幅世界地图,每当有外地游客来参观,便会在这张地图上插上一面旗子,标注游客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这张地图上中国只标记了五面旗子。临走前,杨建华教授将写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旗子插在了标有“Чанчунь(长春)”的地方。

拍摄青铜器

学术界对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器的关注由来已久,不仅仅是因为米努辛斯克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器,还因为这些青铜器与中国北方、中原和新疆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十分相似,表明这些地区文化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早在20世纪初,一些学者就注意到了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与米努辛斯克盆地在青铜器方面的相似性,如透雕带饰(萨尔莫尼)、弓形器和兽形饰件(罗越)、兽首刀剑和管銎斧(高本汉)。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学者们讨论的重点是商文化、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前苏联学者吉谢列夫的《南西伯利亚古代史》是当时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现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后来,国内著名学者林沄、乌恩岳斯图、杨建华等多位先生也都对米努辛斯克盆地的青铜器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发表了多篇影响力很大的文章。

正是在已有的工作和研究基础上,米努辛斯克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开展了这次合作,对展厅内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五个考古学文化的青铜器进行拍摄、登记和描述,一方面协助完成馆藏青铜器的电子化工作,另一方面双方将共同合作出版一本青铜器图录,同时对这些馆藏青铜器与中国北方地区青铜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博物馆馆藏青铜器

出版图录的照片,对拍摄的角度、灯光和摄影师的专业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从国内带来了专业的拍摄设备,在博物馆展厅的一角,搭建了小型的工作台。草原地区的青铜器大都属于小型青铜器,便于随身携带,所以大多数青铜器的拍摄都可以在这个工作台上完成,对于大型铜器如铜鍑等,需要搭建背景纸进行统一拍摄。我们一行五人分工明确,拍摄、分类、登记和描述各司其职,流水式作业,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不同种类的器物有不同的拍摄要求,每一件器物的拍摄都需要寻找最合适的角度,用一张图片尽可能地展示最丰富的信息。负责拍摄的林雪川老师经验十分丰富,每拍摄一件器物,都要先仔细“琢磨”一番,他说摄影就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一张完美的片子,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示出立体的器物造型,甚至能反映出铜器的铸造工艺。相机捕捉到的信息,远比肉眼更加丰富,相机拍摄出的青铜器远比我们肉眼看到的更加清晰和震撼。林老师每按下一次快门,总会感叹一句 “完美”,然后十分满意地向我们展示他的相机所捕捉到的“青铜之美”。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没有休息日,米努辛斯克博物馆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节假日也派专人协助我们工作。每天触摸着青铜器,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审美,对青铜器也有了更深的喜爱,大家称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为“盛世美颜”,件件爱不释手。

当然,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包括展厅里的青铜器,在博物馆库房里也搜罗一番,无奈库房中藏品太多了,只能选取了少部分组合关系明确的青铜器。

工作中

图① “盛世美颜”青铜器

图② 博物馆库房

图③ 叶尼塞电视台采访杨建华老师

工作期间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当地省级的叶尼塞电视台对我们这次合作进行了专访,而且节目很快就播出了,本来米努辛斯克就没几个中国人,我们很容易就被认出来,结果常去吃饭的咖啡馆和宾馆的服务员都说在电视上看到了我们,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了,一下子有了“出名”的感觉。

拍摄和整理工作进行得出奇顺利,双方的国际间合作也一直非常和谐,我们得以提前一天完成了预期任务,也争取到了深入考察当地风土人情的时间。

在米努辛斯克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哈卡斯博物馆。哈卡斯博物馆全名共和国博物馆—文化中心,位于哈卡斯共和国的首府阿巴坎,距离米努辛斯克大概半小时的车程。哈卡斯博物馆的展厅主要陈列着奥库涅夫文化的大石柱和塔加尔文化的岩画,还有少量卡拉苏克文化和塔加尔文化的青铜器。其中便有著名的巴亚尔斯科岩画,描绘古代游牧人群的生活场景。

巴亚尔斯科岩画

叶尼塞河

小城风貌

由于米努辛斯克市不通飞机,我们不得不从克拉斯诺亚尔斯租车沿着叶尼塞河一路南下。这条著名大河从南向北流,全长5000多公里,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可谓是米努辛斯克盆地的母亲河,由于流水量巨大,在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下也不会结冰,冬季的叶尼塞河面上雾气腾腾,甚是壮观。

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到米努辛斯克全程大约400多公里,沿途经历了从森林到森林草原再到草原地区的转变。刚开始,公路两侧都是挂满积雪的松树,我们仿佛穿梭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冰雪大世界中,渐渐地变成了松树和桦树相间分布,越向南,积雪越少,森林开始变得稀疏,森林草原相间分布,这里的定位显示是巴拉赫塔区。接着南下便是开阔的草原地带了,一眼望去,草场上有收割好的成捆的牧草,之前,一些研究者将米努辛斯克地区出土的铜镰看作是该地区存在农业的证据,现在看来这些铜镰很可能是用来收割牧草的。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游牧的传统一直延续着,途中,我们遇到一位骑马的牧民,穿着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仿佛是从几千年前穿越来的……沿途路边还可以看到塔加尔文化的墓葬,因为墓葬四个角都有高立的角石,所以很远就能看到。塔加尔文化晚期出现了大量的巨型坟冢,往往埋葬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米努辛斯克虽然是个小城,但剧院、博物馆、教堂等建筑规模都很大,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教堂与博物馆相邻,这座教堂是米努辛斯克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803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落脚的宾馆是米努辛斯克宾馆,只有14间房,白绿相间的外表,为这座静谧的俄罗斯小城的冬日平添了一丝生机。俄罗斯的冬天,日落很早,下午六点钟,大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说说笑笑,踏上回宾馆的路,路灯都已经亮起来了,路上大家总是要讨论一番晚餐吃什么。我们的晚餐通常在宾馆附近一个小咖啡馆解决,每人点一份主食、一小份沙拉、一碗汤或者一杯饮料,汤里会加酸奶渣,刚开始不太习惯俄餐的味道,慢慢地,大家都越来越适应。有时吃腻了俄餐,也会去附近的超市采购几桶泡面,配上香肠、酸黄瓜和伏特加,大家在宾馆里聊聊天,打发漫长的夜晚。

塔加尔文化晚期巨型坟冢

博物馆旁的大教堂和广场

下班途中

博物馆前是一个开放的广场,我们刚去的时候立起了一棵高大的圣诞树,可是有一天晚上狂风大作,直接将这个圣诞树吹倒了,钢铁的骨架也摔烂了,我们猜想圣诞树可能没有做固定,直接立在地面上。当时米努辛斯克博物馆的监控拍下了这一幕,夜里3点左右,圣诞树倒下的时候,还有一位中年妇女经过,表现得非常淡定,这看出“战斗民族”的心理素质十分过硬。

俄罗斯任何室内场地都需要存放外套,饭店、宾馆、学校、剧院、博物馆,几乎所有单位都有专门管理外套存放的人员,据说在这里穿着外套进入室内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刚开始不太习惯,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惯了,尤其是在冬季,有人看管笨重的外套感觉很轻松。

出国总想要买点什么,提到俄罗斯的特产自然会想到伏特加和香肠,俄罗斯人钟爱的伏特加味道实在难以接受,香肠种类多,味道不错,但天天吃也受不了。米努辛斯克地区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非常多,工艺虽然不精,却很有特色。印象中俄罗斯大多数工艺品都比较粗糙,而这次让我们深感意外的是,在哈卡斯博物馆发现了精美的文创产品,卷曲动物纹的冰箱贴和钥匙扣,其原型是图瓦阿尔然一号王冢中的马饰件,展现的是一只卷曲的雪豹形象,这是目前草原地区发现最早的一件卷曲动物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

挺立的圣诞树

阿尔然一号王冢卷曲动物纹(右一)与文创产品(左一和左二)

塔加尔文化的“理想国”岩画

桦树皮产品

如今的米努辛斯克市是一个宁静的小城,但三四千年前,这里是草原文明的中心,水草丰茂,帐篷遍地,牛马成群。人们骑马放牧,制作最精良的青铜器,建造巨型坟冢,绘制美好生活的岩画长卷。同行的权老师称这里是古代的“理想国”,在那时,米努辛斯克犹如一个富足的世外桃源,人们过着安逸的生活,在其青铜器装饰题材中多写实的动物风格,与南部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文化人群流行的神兽题材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你有机会踏进米努辛斯克,感受那些规模宏大的岩画和墓葬,抚摸这些“盛世美颜”的青铜器,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猜你喜欢
圣地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博物馆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圣地延安 告别贫困
跟踪导练(一)(5)
全球滑雪圣地大推荐
露天博物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