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君毅先生是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也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生命心灵活动的体验以及对中西印思想的了解与考究,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心通九境”通过心灵向不同方向开显来统摄人类的一切问题,本文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认真探究心通九境的内容与其特征。
关键词:心通九境;心本体;特征
一、境界之辨
《易经》中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之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是对“形而上”之道的思考与建构,其提出的“境界”主要是针对现世世界来说的,他认为“境界”是人对自身心灵的超越,包含世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是追求心性修养的理论体系。他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言心灵之境,不言物者,因境义广而物义狭。物在境中,而境不必在物中,物实而境兼虚与实。如云浮在太虚以成境,即兼虚实。又物之‘意义亦是境。以心观心,‘心亦为境。此‘意义与‘心,皆不必说为物故。于境与言境界者,境更可分别,而见其中有种种或纵或横或深之界域故。然以境统界,则此中之界域虽分别,而可共合为一总境。则言境界,而分合总别之义备。”一个人处于怎样的境界,就会对人生道德修养与宇宙人生的理解有相应的理解与感悟,是本体与功夫的有机统一,比如孔子本人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人的心灵活动能形成感通之境,表明感通的心灵活动是形成人生九境的前提与途径。唐先生的心灵感通活动是对宋明理学的直接继承与开拓,王守仁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在肯定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探寻的是把心灵与事物的有无生灭联系起来的问题,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对唐君毅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心通九境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建立在心本体的基础之上,是对形上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心灵”与“境界”的感通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横通、顺通和纵通。唐君毅认为:“心灵活动与其所对境之种种,有互相并立之种种,可称为横观心灵活动之种种;依次序而先后生起之种种,可称为顺观心灵活动之种种;有高下层次不同之种种,可称为纵观心灵活动之种种。凡观心灵之体之位,要在纵观;观其相之类,要在横观;观其呈用之序,要在顺观。”由于唐君毅以自身生命心灵活动体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通过“横通”、“顺通”和“纵通”的方式搭建起“心灵”与“境界”之间的桥梁,所以三种关系依次所对应的也叫“横观”、“顺观”与“纵观”。至此,唐君毅以生命心灵为本质,以三种观法为手段,由此便形成“客观境”、“主观境”、“超主客观境”三种境界,在三种大境界之下又各分设三种境界,所以称之为心通九境,或者“三通九境论”。
(一)客观境
“客观境”主要是以心灵由内至外的“觉他”为特点。此境是由心灵主体反观客观世界而成,心灵是认识客观外在事物的舵手,包括三种境界:
第一境为“万物散殊境”,是九境中的第一境。唐君毅认为:“所谓万物散疏境,亦即人于日常生活中所见一切物,如各以礼自制而相别之境。”唐君毅指出世间一切物都是由心灵感觉中的物,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識,是心灵感通的结果,他说:“‘主观之知之体相用,‘客观之物之性相对‘主观之知之用及‘客观之物之性相与其体,三者乃内外相应以俱立,而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不可说为一有一无者也。”这里的一切物,不仅仅指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个体事物,如“时间”、“空间”、“原子”。而且还指向人们的观念、态度、社会知识等。他认为这一切物存在的根据在于人的生命存在与心灵活动。唐君毅指出:“万物散殊境之形成,如自其原其观,必溯之于吾人之心灵之活动。又言吾人之心灵之活动有三个方向,即必然建立我外之人物,及上下层之经验的我与超越的我之存在。”这心灵的三个方向,在我看来,就是“觉他”、“自觉”、“超自觉”的来源。唐君毅把世界的种种存在都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之上,并且他所说的心灵活动是超越的心灵活动,以区别于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建立他自己的“超越唯心论”。通过“万物散殊境”我们可以引向对人生的思考,自身对生活经验的体感会形成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认知,比如“求生存”、“求爱情”、“求名利”等。人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事物散殊在不同的空间,但是从超越的心灵来看,这些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类,最终使人从“万物散殊境”进入“依类成化境”。
第二境为“依类成化境”。在此境中,人们关照的不再是无数分散的个体,而是事物之间的共相、共同特征;“成化”就是事物在共相、共类中出入的变化。“观其种类,定种类要在观物相,而以物相定物质实体之类;更观此实体之出入于类以成变化。”唐君毅认为“类”分为上下两极。这两极各成一世界。“上极”是心灵活动之世界,“下极”是“万物散殊境”中的每一件事物的世界。“类眼之上下之所极,即类概念所行之世界,而此世界,即一有类之世界,或一切事物皆有可类化,亦以类而成其变化之世界。此即可称为吾人之心灵或吾人之生命存在,所思想或所对之依类成化境之所在。”用“类眼”来看世界中的事物,认识到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掉自身的类概念。通过“依类成化境”引向对社会的思考,人们根据拥有的此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比如说生活习惯、社会职业分类,但是这种分类在唐君毅看来是有违社会和谐发展的,人们常常会被此类所奴役,如他自己所说:“人通常之思想,恒知类,即役于其所知之类,类天下之物,其生活亦定限于平昔生活之类,与此类中之小类,以成习惯,而定限其此后之生活于某类之习惯之中,以至于老死。”又说:“故人之生活之只任其男女情欲之放纵者,固皆出自对此自延其类之本能之滥用;人之念念在其子孙之嗣续,而非出自一自觉的存宗祠之公心者,亦与禽兽草木之只知延类传种之情,不堪相远。”如果人类放纵自身,目的是为了自延其一脉,那么人类就和草木禽兽相差不远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君毅排斥这种低级的人类活动,他所说的“依类成化境”主要继承孔孟儒家“仁政”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政格局分类。
第三境为“功能序运境”。此境解释为“乃指任一事物或存有之功能,其次序运行表现于其他事物或存有所成之境。此所谓功能,与能力、效能、力用、效用,皆可视为同一义之语。”世间一切事物或者道德价值观念的功能运作,因为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与价值观念遵从次序运行变化的结果。这里的“次序”主要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变化,从此种因到果,由此种果到另一种因,用这种功能来推动世界的运行与发展。但是这种因果关系不是无限循环的反反复复,这种循环最终要归于人类的生命存在与心灵活动。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现世功利主义的极度繁衍,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忽视自身内在价值的道德标杆,利益目的是果,价值判断为因。但是唐君毅并没有对此产生消极厌世的态度,他认为“人的内在心灵”足够超越功利主义的泥沼,实现自身的心灵超越。
(二)主观境
“主观境”主要是以心灵内在“自觉”为特点,属于能“自觉”的心灵主体。此境是以心灵自作反观,心灵作为被观察对象,以心灵来观心灵,包括三种境界:
第一境为“感通互摄境”。此境的含义是“初即指吾人之以视、听、嗅、味、触感觉之机能,摄受通常所谓物之色、声、香、味、触,而知其性质、形相等所成之境。”事物的性质、形相主要是从自身心灵感觉机能所体验出来的,这种“体验”不仅是指单纯的单个事物自身感觉,而且是指此事物到彼事物,互相包摄而成的感觉通道,比如说对宇宙空间的认识、知识论以及人对自身道德论的认识等。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人就会拥有不同的感觉体验,“此一感觉互摄之世界,则虽可为人所想象的加以理解,而视为一交光互映之世界,然又实并不能真正的交光互摄。此即由于每一感官之感觉,虽可直接感觉其他一切感官,然不能至直接感觉其他感官之所感觉之世界,而只能由直接感觉一一感官之存在,以间接的统摄此一一感官之所感觉的世界之故也。”唐君毅要求“感通互摄境”回到属于他自己的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即是“回至平易处”,这与孔子所宣扬“仁”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纯粹无杂念的一种生命心灵活动。然而这种“纯自然”的状态是被其他事物所利用表现反映他事物的功能与共性。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人们依于周围自身风俗来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唯恐之后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在唐君毅看来,这种生命存在并不能使人“自觉而自动成仁”,要想达到成“仁”的状态就必须使每个人都有自觉的道德生活。
第二境为“观照凌虚境”。这一境界是献身纯粹知识、艺术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这里的“关照”是一种纯像,纯意义的世界,指对事物的“如实观”与“原始观照”,特征是超实用性和超功利性;“凌虚”指即不与外在事物相结合,也不与内在自来之感觉相重合,故“外不在物,内不在己,内外皆不见其有所托;上又非抽象之类概念,下无其所统之个体物;无前因,无后果。此即内外、上下、前后,皆无依而临虚。”生活中的数学、逻辑学以及对哲学中纯意义的现象学、知识论、形上学和人生哲学都属于此种境界。唐君毅认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向“观照”的阶段靠拢,这样就会形成观照境并发现生活的纯意义,观照真与美的凌虚世界。然而“观照凌虚境”处于世俗境界与道德境界的中间地带,人们要想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就必须进入到“道德实践境”来祛除世间的功利欲望。
第三境为“道德实践境”。此种境界是内在道德心灵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境界,要想将观照凌虚境中所获得的纯相意义与作用,运用到实践中,就要达到“道德实践境”。人们不但在此境中能自觉的感觉到自身的道德理性,而且可以依此种道德理性来指导自身外在的行为方式。在这里,我们强调是由人自觉的生命存在与心灵感悟发端出来,我们要想不陷于“一念之陷溺”的非道德境界,就要“一面自觉的求成就其道德、一面自觉去其不德之双管齐下之生活,即所谓一面迁善、一面改过之道德生活也。”就是说一般生活中的自然性德随时都可能陷入不自觉的道德生活之中,所以要人能自觉为求具德而成德之生活。唐君毅先生把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人格以及与道德良知有关的知识论都划归于此种境界,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产物,应该为道德而道德,此境是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唐君毅认为道德实践的本质是人内在心灵的自觉表现,通过外在的实践形式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三)超主客观境
“超主客观境”主要是以心灵“超自觉”为特点,此境超越了主观与客观境,并且是贯通主客境的形上境,唐君毅认为此三境之所以能够存在,源于人的道德情感。“即在人初之只信其所崇敬亲爱之人之鬼神为有者,原依于人之道德心灵之情而谓其有。”以探寻世间规律与真理价值为导向的终极追求。包括三种境界:
第一境为“归向一神境”。此境来源于基督教思想,在这里“‘神指形而上的最高实体,它作为现实世界的主宰,具备现实世界可能有的一切美德;它落实到人的心中,避免人们将其视为现实世界的一种实在,从而避免人们的怀疑和不信。”唐君毅认为“归向一神境”是人内在心灵至下而上的主观视觉对神产生的依赖与联系,人要想达到“归向一神境”就要使自己所拥有的哲学信念与上帝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从根本上来看,“归向一神境”是由自身生命心灵处发端而来,是道德心灵绝对信仰的自给自足与绝对超越。“就其理论实质而已,他所谓的上帝以及‘归向一神境最终不过是由人的道德心灵所完成的精神性位格和道德性宗教境界,是人道德心灵的客观化、普遍化而已。”只要在道德理性的现实世界里知行合一,才能到达此境。
第二境为“我法二空境”。此境来源于印度佛教思想,佛家思想认为“法”主要指客观的事物对象;“我法”或者“我执”合在一起指明了包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整個世界;“空”主要指空性,众生之佛性。“我法二空”主要是要人用超越的心灵破除“我法”之念,以实现众生佛性。反映到生活中只有破除“我法”,人才能从贪、嗔、痴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才能去除生活中种种障碍、枷锁。他说:“若人更能充此知其非常有、实有之知,而知其为可有可无,亦实视之为可有可无,则此慢、贪、嗔、痴之自身,亦自更随之而无,而人亦更能知此慢、贪、嗔、痴之自身之非常有、实有矣。”唐君毅认为此境所表现出来的心灵活动是至上而下的一种认识活动,要想达到此境界,不仅要认识到因缘义与因果报应义,还要知行合一,在修养功夫中去除“我法”的概念。
第三境为“天德流行境”。此境是九境中的最后一境,是对主客观的一种融会贯通,“此则由人之以当前主客之感通中,本有超主客之一义,而即以之统主客,破主客分别,而通主客所成之三境也。”“天德流行境”来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儒家所说的尽心、知性以知天德的天人合一境界,是“道德实践境”的更高一级,通过不懈的“道德修为”成就内圣外王的一种境界。儒家在此境中所讲的是一种顺成之教,是由近而远、由本到末的不可设限的顺观方向的心灵次序,以此达到对主客观的一种融会贯通。“对当下生命存在及其当前所在世界之原始的正面价值和意义给予真实的肯定,并顺次真实肯定以立教成德。”唐君毅所重视的不是对基督教上帝的神的肯认,也不是对佛家善恶因果的诠释,而是自生命自身观生命。反映到生活中,人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目标,就要以“仁”为基石,而“孝悌”是“为仁”的根本,所以要想实现目标,就要以“孝悌”为道德实践的准则,他认为:“在根本上只是顺成人之自然生命,于连于此生命之心灵中之性情,而更率之尽之以至于无极,而成为一一天德流行之心灵与精神生命。此顺成而率性尽性之始点,则在赤子之生命心灵中自然原有之孝悌之心。”
三、心通九境特征
(一)无限与超越性
唐君毅认为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人的生命存在与心灵的境界。“至此生命存在与心灵之感通,于世界或境界之相应之一而言,则一一世界或境界,不在此生命存在、心灵以外;而此生命存在与心灵,亦依其有此境界或世界,而称为真实的生命存在与心灵。”人的心灵有无限性与超越性两个特点,所以心灵九境是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超越向着更高次序发展。唐君毅在此提出了他的观点“凡此不同之境界,皆彼此各为一境界,而互相超越,互相外在,如互不相通相感。”
(二)次序性
在九境中,唐君毅是按照客观境、主观境、超主客观境的顺序排列的。他认为人一开始并不能直接体会到心灵境界,必须经由人的心灵观察外部物质世界,形成客观境;在此基础上,人自觉认识到内在心灵的感受,观照与道德实践等心灵活动的存在,进而形成主观境;最后,心灵通过反省的方式认识到可以超越并统摄主客观境界,因此形成了超主客观境。三大境界是按照纵观、横观、顺观的方法排列成体、相、用的顺序,而且各自内部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相互转换
“九境”是有高低层次之分并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他说:“要之,此九境之可始可终相转,如环无端,而由低层之境进至高层之境,或由高层再退至低层,又为进退无恒,上下无常者也。”唐君毅的九境包罗万象,源于他强烈的生命体悟,他使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中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指引着人们最终實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唐君毅所阐述的思想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没有突破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儒家式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李明.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学人生境界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王怡心.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唐君毅形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4.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页.
作者简介:刘伟(1989—),男,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