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性化阅读教学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释放个性、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的含义,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导致阅读教学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误区。本文在分析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这一现代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充分重视。法国哲学家让·保尔·萨特曾说过:“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正因为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在语文课堂上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摒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教学可谓“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但所谓物极必反,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片面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过分弱化教师主导作用、课堂交流随意漫谈等迁就放任的现象。如何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度”,使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既彰显个性又张弛有度,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个性而不放任自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合理的定位。《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部分教师为了彰显学生课堂学习的自由与个性,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热情高涨,而教师却成了旁观者,显得无所事事。但事实上,受认知水平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主旨。这样的教学,且不说学生是否真具有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及合理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即使学生学习能力确实突出,但课堂上的学习重点是否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否得到有效训练,皆不得而知。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把握收放的尺度,在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正确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而不是任由学生随意“出击”,让学生“随波逐流”般地学习。
二、融洽交流而不随意漫谈
《新课标》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 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成为交流思想、交换看法的平台,而教师则应该成为这个平台的策划者、参与者,应鼓励学生敢于把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加深认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在教师致力构筑的这个平台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表达收获,提出质疑,交流体验。不过,我们在提倡讨论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甚至出现漫无边际、脱离文本意旨的讨论。最新修订的《新课标》就提到:“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可以看作是对之前片面强调学生讨论作用的规正和调整。
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时,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抛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你从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有什么疑惑?”在教师的组织和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出了自己的收获:“文中的‘礼物指的是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为达格妮写的歌——《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因为他十年前答应送给达格妮一份禮物。从这篇课文可以看出,爱德华·格里格是个信守诺言的人。”有的说出了自己的疑惑:“爱德华·格里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小女孩达格妮呢?”还有的直接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她觉得有一种她所陌生的情感在心中萌芽了。这种‘陌生的情感是怎样的情感?”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时而抛砖引玉,“煽风点火”;时而说长道短,“评头品足”。但不管讨论和交流如何深入,课堂始终不会“脱轨”,一直围绕着“收获”和“疑惑”展开,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敢想敢说,又可防止学生随意漫谈。
三、彰显个性而不随意迁就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感悟往往是多样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课堂上,我们应关注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打破常规,让课堂成为学生弘扬个性的舞台。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说说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这一环节时,学生的看法超出了我的预设,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能改,正所谓人无完人,孰能无错;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善于用人,及时任用并破格提拔了蔺相如这一人才;有的甚至说喜欢秦王,因为他的管理能力强,在他的治理下,秦国最强大。对学生这些有理有据的看法,我给予了肯定,称赞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我们在强调个性、尊重差异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某些偏激甚至错误的理解或答案,教师不能一味地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应该及时指出,不可随意迁就。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个性化”,不论学生对课文怎样理解,全部一一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被贴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做法其实是对个性化阅读的错误理解。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果断指出;当学生的表达出现语病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感悟文本,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适当延伸而不随意拓展
《新课标》中提到要“扩展阅读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绝不能仅仅依靠每学期在课堂上所教学的二十几篇课文,教师要以教材为起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副主任朱于国就说过:“想语文成绩好,还要多读课外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延伸。合理且适当的课堂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学完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类的古诗。教完了《和时间赛跑》,教师可以介绍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作《匆匆》或者读背汉乐府中的《长歌行》。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阅读实践。
但是,课外拓展应该是对课堂的有机补充和合理延伸,切忌盲目和随意。有不少教师为了凸显课堂的个性化,进行形式独特、内容花哨的“拓展”,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考虑拓展的内容与所学课文是否密切相关,不考虑拓展的任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盲目增加阅读量或布置课外任务,结果不但没能起到“培养兴趣”和“增加阅读量”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心理。
我们应准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在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尺度,避免阅读教学误入歧途,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改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朱大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有效教学策略[J].作文教学之路(中),2017(9).
[2]陈永红.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9).
[3]丁晶.构建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课堂[J].新课程(上),2016(9).
[4]韩加留.别让“个性化阅读”误导你[J].教学与管理,2006(29).
[5]刘风.构建有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原则与措施[J].文学教育(上),2009(10).
作者简介:陈汉群,1980年生,广东惠来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学生个性化教育。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