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文化对苏州昆剧服饰的影响

2018-06-27 11:50吕莹莹仇家旺任丽红
纺织科技进展 2018年6期
关键词:昆剧士大夫昆曲

孟 月,林 瞳,吕莹莹,仇家旺,任丽红,*

(1.常熟理工学院 艺术与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500;2.常熟理工学院 苏州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江苏 苏州215500)

昆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也被叫作“昆山腔”、“昆曲”,它在我国所有的戏曲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魁首。其实早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就是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1 明清文化下昆剧服饰的起源

昆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表演体系最为完整的剧种,最大的特点是腔调细腻婉转、抒情性强,戏剧腔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巧妙而和谐,其传统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痴梦》、《跪池》、《醉皂》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自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良昆山腔后,昆曲便以崭新的姿态由苏州向江南其他地区迅速传播、扩散,成为戏剧种类的主导声腔,并由此激发了江南地区昆曲演出的热潮,当时的人们在喜庆节日、社交往来、冶游等许多社会活动中都喜以昆曲“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不仅市民阶层为昆曲所痴迷,它更受到了统治者、士大夫和官僚的倡导,成为明中叶至清中叶最重要的全民性文化事项之一[1](见图1、图2)。

图1 昆剧《思凡》剧照

图2 昆剧《游园惊梦》剧照

随着士宦官道和商人将昆剧文化传布各地,从吴地传布到四方、从民间传入宫廷,昆剧不断创新和发展着,而昆剧演出的服装服饰也在不同的演出环境、观众群体和资助人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受宫廷文化的影响,明清宫廷昆剧演出服装在面料、纹饰等方面都显示出更加唯美化的倾向[2]。在明清时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昆剧服饰形成了严密的服饰文化系统,以委婉的风格与我国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相结合,不断地贴近生活并完善发展。随着昆剧文化不断的繁荣,昆剧服饰也在文人、官商的资助下以衣箱制度的形式得以长足的发展。受明清法令的制约,昆剧服装基本以明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服饰为原型,衣箱制度的形成又受明代服饰等规定影响极大,形成了一套贵贱有别、等级有差的衣箱行头。昆剧中男女文扮造型基本上以明代生活服饰为参照进行设计,而戎扮则一部分将生活中的戎服搬上舞台,另一部分参照了明代寺神将造型[2](见图3)。

昆剧服饰中所运用的色彩与古代色彩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下五色系统是中国传统五色观念的延续,它的形成与话本、小说等俗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服饰中表现的纹饰除了用来表现等级的作用,更体现了明代纹样写实化和寓意吉祥的特点。明清昆剧戏衣大量采用当时日益商品化的顾绣和苏绣工艺[2],戏服上的一针一线,多是绣娘亲手绣制,丝线绽放的花朵和图案精美的纹饰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展现若隐若现的柔和光泽,精彩绝伦,再加上纹绣针法经过手工艺人不断改进也更加适合舞台展示。在精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贸往来的刺激下,昆剧服饰也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而声名远扬(见图4)。

图3 明代服装

2 昆剧服饰所处的文化氛围

昆剧服装从起源到发展,很大程度上由这一时期的人群所决定,其发展史中少不了艺术名流的改革,才能有如今的规模。

明清时期,东南一带经济繁荣,文化事业随之昌盛。江南文化的发展,为昆剧服饰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图4 苏绣纹样

2.1 雅文化

江南自古以来,自然环境优渥,物产丰饶,风景秀丽,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人多少会有细腻、柔婉的性格,在艺术上追求浪漫。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说,江南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六朝的雅文化。六朝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优游逸乐,喜好柔糜轻佻、秾丽哀艳,六朝史书和诗文中体现了洒脱、飘逸、风流、旷达的“才子”形象,以其对个体生命的自由体验。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认为诗歌是各地民风特质的反映,并将苏州的特质归纳为“风流”。

诗者,风而已矣。国之风,采而为诗,舒促、鄙秀、澹绮、夷隘,各以所从。江以西有诗,而吴人厌其理致;吴有诗,江以西厌其风流。予谓此两者好而不可厌,亦各其风然,不可强而轻重也[3]。

2.2 俗文化

明朝中叶后,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江南开始出现工场制,商业兴旺,经济繁荣,农产品也进一步出现商业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受鄙视的商地位有所提高。

儒家学派的心学开始传播,主张“心即理”,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连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贽、徐阶、张居正等人也有这样的主张。

至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导致了江南地区奢靡之风盛行,无论士大夫,还是富豪都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其中最富庶的苏州成为这股风气的发源地。

3 明清文化下昆剧服饰的发展

3.1 昆剧前期服饰形制

昆剧戏衣多为明式服装,除戎装部分表现出与生活装较大差异外,文扮服装与明代生活基本相同。昆曲早期的服饰并不华丽,只是为了符合脚色的特点而选用不同的服装,所以多取材于日常服饰,表明脚色的身份即可。因为戏剧服饰是以表现人物实际生活品格为特点的,即便比现实生活中的服饰稍事夸张,也不曾脱离表现人物的需要[4]。

3.2 昆剧后期服饰形制

3.2.1 士大夫文化对昆曲服饰影响

明朝中后期,昆剧获得了士大夫的青睐,昆曲服饰逐渐向高雅的风格靠近。这种融入是多方面的,包括了服饰形制、制作工艺、色彩、图案等。

(1)服饰形制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文人头巾。一些当时流行的头巾经过艺术加工后,便进入了昆剧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塑造、突出了人物形象。昆剧中书生所用的的必正巾是晚明流行的飘飘巾改造而来:以软缎制,上绣花,脑后绣花飘带两根。飘飘巾是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一种便帽,前后各披一片,因步行时随风飘动而得名,颇显儒雅风度(见图5)。

图5 飘飘巾、必正巾

(2)制作工艺

苏绣、顾绣而成的精美图案成为昆剧服饰华美的重要手段。苏绣、顾绣技法类似,风格相近,可以概括为“精细雅洁”。

(3)色彩

士大夫所喜爱的颜色也深深影响了昆剧服饰。昆剧中年轻文士着道袍,以月白色居多,这正是受了明末江南流行的雅素的“苏样”服饰影响[2]。

女子服饰中女衫、女袄也是月白色占据主体。追求的正是《易经》中所说的白贲之美,认为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也是文人审美趣味影响昆剧服饰的体现。

(4)图案

昆剧服饰的图案一部分是写实化的,写生花鸟、蝶恋花、梅兰竹菊,都是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风格受到了宋代理学“穷理尽性”的影响。

3.2.2 市民文化对昆曲服饰影响

昆剧受到士大夫青眼的同时,也受到富裕的市民阶层的追捧,服饰整体风格呈现奢华,表达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1)图案

喜闻乐见的装饰效果,也进入到昆剧服饰中。一部分服饰图案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平升三戟纹样、祥云、杂宝纹,表达市民阶层对于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

(2)制作工艺

极度追求奢侈。刺绣被广泛应用于昆剧服饰中,且面积不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一束梅道袍,一支花卉图案布满整件,奢华之至。更有甚者,一件男性的富贵衣,本来是穷秀才穿的破斜领青色长褶,却硬要用青色绸缎料作底,钉上各种红绿颜色绸方块做补丁。

4 结语

昆剧服饰从起源到发展,是明清江南文化、士大夫阶层、市民文化共同助力的结果,对其制作工艺、服饰形制、颜色、图案等均产生巨大影响,丰富精致了昆剧服饰。士大夫文化使其雅致,市民文化使其奢华,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昆剧这一雅俗共赏艺术的同时,也使中国戏剧服饰走上了美学高峰。

参考文献:

[1]管 骍.试论明清“时世妆”与昆剧服饰的相互影响[J].丝绸,2005,(10):47-49.

[2]管 骍.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朱 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以昆曲受众群体为对象的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昆剧士大夫昆曲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