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 琪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 100871
正文: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许多城市参照典型的西式现代化建设方式,建设了宽阔的道路、超大的城市街区[1][2],使得城市更加适宜机动车出行,从而忽视了人的体验。北京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领先的城市,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尤为迅猛;与此同时,老龄化也问题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研究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本研究试图探究中国城市形态的改变是否对老年人出行行为产生影响及相关环境因素,将研究地点选在北京,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以及其老年人健康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老年人出行特点的研究,老年人活动更加频繁[3],且出行频率更高[4]。而中国的老年人日常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以公共交通为辅[5][6]。步行活动对于维持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来说很重要,同时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也是提高老年人活动能力的关键因素[7]。
我国目前对老年人出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空分布特征方面,研究比较全面,对出行因素的研究主要从老年人自身出发,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缺乏环境、交通等外部因素的研究,这也是本研究希望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关注北京市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并探讨城市中环境因素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基于对文献的分析,研究做出如下假设:1.城市环境会影响老年人的出行方式及出行频率。2.老年人去公园的频率和活动时间会影响老年人的活动水平。
研究选取了紫竹院公园作为研究地点,为了减少出行目的因素的干扰以及便捷获取数据,研究基于到老年人日常活动规律[8],研究选取在公园晨练的老年人展开调研。紫竹院公园于北京市海淀区,共有六个出入口,其中东侧和南侧的出入口紧邻城市干道,道路中间设置了人行天桥供行人穿过马路。另外人们可以穿过居住区间道路进入西门,通过人行道穿过马路进入北门。
根据紫竹院公园周边环境特点及调研情况,研究又选取了周边景观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似,但是交通环境不同的青年湖公园作为对照。青年湖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公园北侧紧邻城市道路——安德里北街,分布有两个出入口,其他三侧入口连接居住区间道路,车辆较少。
两个公园周围都分布有很多居住区,公园中设有公共空间供人们开展各种活动。将调研地点选在这两个公园,可以保证一定的对象数量,同时提供不同城市环境的对比。
研究分别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对紫竹院公园和青年湖公园进行了田野调查。调研方法包括随机拦截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出行方式及原因、出行时长、居住地和活动时间。出行距离为调研对象从家到公园所经过的路线长度,具体根据其对路线的描述,通过地图测量得到;出行行为包括出行方式(例如步行、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和出行频率(本研究中指调研对象从家到公园频率)。在与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还获得了其他有用的信息,例如他们对城市发展和环境的态度,这对于了解影响老年人出行的因素有很大意义。
调研回收问卷共188份,其中紫竹院公园 99份,青年湖公园 89份。通过删除年龄在65岁以下,出行距离超过3km的样本(距离太长属于偶发性行为,不属于日常出行范畴),最终得到147份有效问卷(紫竹院66份,青年湖81份)。
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部分主要通过分析问卷信息得出相关性。因变量为出行行为,包括出行方式和频率;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出行距离等。定性部分主要探索其他对老年人出行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通过访谈活动。通过获取在公园的活动时间这一信息,研究还探索了出行方式与老年人活动量的关系。
首先,对变量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自变量中,两个公园的样本年龄分布上,都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紫竹院公园的老年人分布从80岁开始的显著减少,人数最多的为75-79年龄段;青年湖公园的样本从85岁开始显著减少,人数最多的为80-84年龄段。出行距离方面,青年湖公园样本的出行距离有83%集中在500米范围内,且分布非常集中,紫竹院公园样本的分布相对分散,平均出行距离较大。
图 1、2年龄分布、出行距离分布直方图
因变量中,两个公园的样本在出行方式的分布上显示,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步行去公园,其次是乘坐公共汽车,只有少数人选择骑自行车。对比两个公园,青年湖公园的老年人步行比例显著较高,推测是由于出行距离更近导致的。
出行频率分布,紫竹院公园样本出行频率主要集中在一天一次及以下,青年湖公园一天两次及以上的与一天一次及以下的数量相当,相对紫竹院公园的样本,平均出行频率较高。
图 3、4出行方式、出行频率分布直方图
紫竹院公园老年人平均年龄较小,出行距离较长,出行频率较低。青年湖公园老年人平均年龄较大,出行距离较短,出行频率较高。两个公园老年人的出行方式均以步行为主,公共汽车为辅。
基于总体样本,分别将因变量(出行方式、出行频率)与年龄、出行距离绘制箱线图进行对比。
老年人出行方式和年龄的关系不大(图5),步行和公交出行的年龄较大且两者平均年龄差别不大,骑自行车出行的样本年龄较小,由于骑自行车出行的样本数量较小。而出行方式和距离明显相关(图6),住在公园附近的老年人通常选择步行前往,相比之下,选择公交车的老年人住的较远,而骑自行车的老年人出行距离位于两者之间。出行频率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不强(图7),老年人的出行频率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出行频率两次以上群体中不乏75岁以上的老年人。出行频率和距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图8)。出行频率少于一天一次的出行距离显著较长,平均大于1km;而一天大于一次的老年人通常住在距离公园很近的地方(不到500米)。
图 5年龄-出行方式箱线图
图6 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箱线图
图7 年龄-出行频率箱线图
图8 出行距离-出行频率箱线图
综上所述,出行方式和频率均与出行距离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65岁以上人群,年龄不是影响出行行为的重要因素。
除了年龄和距离,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其他因素也对老年人的出行行为产生影响。在紫竹院公园中,有老年人提到城市环境给出行带来的不便,主要问题包括机动车辆太多、马路太宽、汽车尾气严重以及人行天桥不方便行走等。其中,一位老人距离公园仅隔一条马路,但因为不能爬上全是台阶的人行天桥、而且在信号灯可通行的时间内无法穿过马路,所以选择坐公共汽车或绕道去公园活动。该样本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城市环境已经影响到了老年人的出行行为,改变了其出行方式。
对比青年湖公园,老年人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主要依据的是出行距离,出行距离较长的会选择坐公交,较短的会选择步行,没有样本受环境因素影响改变出行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研究认为北京市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出行行为受距离因素影响较大,与年龄没有关系。其中,出行距离较短的倾向于选择步行,出行频率较高;距离较长的倾向于选择公交出行,出行频率较低。城市中一些不便利的交通设施(宽马路、人行天桥等)会影响老年人的出行行为,减少老年人步行出行的数量。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出行频率,优化老年人出行环境。公园、广场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宜建设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位置。城市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多从行人出行角度考虑,营造良好步行出行的环境。
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划分老年人的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本研究采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