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文
5月14日,由重庆至拉萨的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并脱落,造成飞机客舱失压,旅客氧气面罩掉落。尽管当时驾驶舱部分设备受损,副驾驶和一名乘务员受伤,但机组第一时间实施了紧急处置程序:联系空管、检查飞机和机上人员情况。最终在民航各部门配合下,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有序下机并得到妥善安排。备降期间右座副驾驶面部划伤腰部扭伤,一名乘务员在下降过程中受轻伤。
5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对这次“史诗级”备降给予了高度肯定,称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一次重大航空事故的发生”。同时,民航局通报确认,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在近万米的高空中,在风挡玻璃破裂,瞬间失氧、失压、失温等种种困难下,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成功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这种“史诗级”备降,着实可赞!可敬!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起淮甚至称其为“人类飞行史上罕见的成功备降,实属奇迹”。对于这种“史诗级”备降,确实就像民航局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的“怎么奖都不为过”。
机组成功安全备降诚然“可敬”,但这起事件同时也着实让人“可畏”。显然,安全并不能寄希望于“奇迹”,这种“史上罕见”的“史诗级”备降,也并不会总能出现,不然也就不会称之为“奇迹”。
不管导致此次事件的原因,是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在运营过程中疏于检修,抑或其他因素。想要最大限度确保安全,相关责任单位还是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格审核产品质量,加大包括风挡玻璃在内各项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力度等方面的工作,从源头把好安全关,最好不给机组英勇备降的“机会”。毕竟一旦发生“航空事故”,后果往往都不堪设想。
此次事件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史诗级”备降必然基于机组人员高超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培训、演练等手段,不断加强全员的应急处置水平,才能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当然,在培养全员应急处置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源头把好安全关,不给其以“用武之地”。
总之,不管是航空安全,还是企业的生产安全,对于成功的应急处置“诚可敬”,但对于事件本身“亦当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