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

2018-06-27 12:54高淑青张连成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效益心理学

高淑青,张连成

(1.天津体育学院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实验室,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 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 300381)

生态化运动(the ecological movement)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运动,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去思考、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他采用“生态心理学”来描述外部环境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受这种研究取向影响,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出现了生态化研究的趋势。本文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运动视角审视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的发展,并对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阐释,为建构更具解释力的锻炼行为理论模型,提升锻炼行为的干预水平和提高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1 锻炼行为理论发展的生态化取向

锻炼行为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有关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应用健康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研究,使锻炼行为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理论模型已经应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2]。

1.1 经典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的局限

目前锻炼心理学领域中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有四类[3-4],即信念—态度理论(belief-attitude theories)、能力理论(competence-based theories)、控制理论(control-based theories)和决策理论(decision-making theories)。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健康行为过程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运动承诺模型(Sport Commitment Model)等。纵观以上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虽然他们对锻炼行为的干预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很多研究者在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完善或拓展,但它们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理论模型在研究参与或坚持锻炼行为的原因方面,均侧重行为主体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因此,这些理论模型在解释锻炼干预对扩大锻炼参与者的范围及锻炼坚持性方面效果有限[5-6]。个体的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于是研究需要关注人的行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改变。生态学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越来越受到锻炼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基于生态模型的研究主要探索影响锻炼行为的个人与环境因素,并据此制定干预策略。目前,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方向,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7-8]。

1.2 锻炼行为的生态学模型

为了说明个体内部、个体之间和个体之外的多层次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theory of social ecosystems),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Mcleroy,Bibeau,Steckler和Glanz(1988)将社会生态模型引进到健康促进领域,认为健康促进要把个人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关注的目标,从个体水平、人际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公共政策五个水平来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9]。Wachs(1992)描绘了环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结构[10],在此基础上,Spence(2003)发展了锻炼行为的生态学模型(The Ecological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EMPA)[11],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环境分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四个维度,并考虑到物理生态(physical ecology)、生理和心理因素(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对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将心理因素作为锻炼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该模型对影响锻炼行为的各种因素考虑比较全面,为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和干预个体锻炼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未来数年,该模型将会成为锻炼行为研究的主要模型之一[12]。但该模型目前仅是一个概念分析框架,在干预锻炼行为时,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和改进[13]。

图1 锻炼行为的生态学模型(EMPA, Spence, 2003)

纵观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的演进过程,我们发现,对锻炼行为动机的解释由单纯的个人因素逐渐向个人、社会、自然的交互作用转变,锻炼行为的研究从个体水平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多层面、多维度地探讨锻炼参与的影响因素是锻炼行为研究的必然趋势[14]。这些都与生态心理学主张在环境背景中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注重个体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对于分析和理解个体行为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一致的[15-16],生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对锻炼行为的生态化研究取向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2 锻炼心理效益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以往关于锻炼心理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锻炼要素方面,包括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形式等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继“绿色锻炼(green exercise)”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发现自然环境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锻炼心理效益[17],由此,锻炼环境对锻炼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1 锻炼环境与锻炼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协同效益(synergistic benefit)

在锻炼环境对锻炼心理效益影响的研究中,绿色锻炼(green exercise)是一个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身体锻炼。此处的自然环境多指周围有绿色植物的地方或空间[18]。大量研究已表明锻炼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与大自然接触,尤其是与绿色环境接触,也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19-22]。那么,绿色锻炼也应该会对锻炼者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作用,关于这种良性影响是否是协同效益的结果,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实证研究。

MacKay(2008,2010)采用准实验设计对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的101名户外锻炼者(公路自行车、定向运动、越野跑等)在锻炼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绿色锻炼(锻炼强度、持续时间和绿化程度)对压力和状态焦虑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锻炼之后,实验参与者的压力和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降低。绿色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压力或状态焦虑的降低没有起到显著作用。更有意思的是,锻炼时感知到的“绿化程度”(自然环境)与状态焦虑大幅降低有关[21-22]。绿色环境与锻炼行为对心理健康起到协同效益。因此,建议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和城市规划时,应考虑到绿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一项综述研究也认为,与室内运动相比,室外运动可以调节紧张、困惑、气愤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活力、满意感和幸福感,但同时也发现,减少户外运动可以使个体获得平静感[23]。类似地,也有研究者认为,身体锻炼和接触大自然均能使个体身心受益,并通过实验证明了二者对身心健康的协同作用[24-25]。

还有研究同时考察了社会因素与自然环境对锻炼心理效益的调节作用。Johansson,Hartig和Staats(2011)采用现场实验,考察锻炼环境(公园、街道)和社会情境(独自、结伴)对大学生步行锻炼前后的认知、情感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步行能够提高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在公园比在街道步行能更大程度降低压力感;在公园独自步行增加了机体活力,而结伴在街道上步行的效果更明显。总之,步行锻炼的心理效益取决于锻炼环境(如绿地、水域等自然特征)和社会情境的共同影响[26]。有研究者就自然环境对身体活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个体提供和睦、轻松的氛围,增加个体的社交活动,并建议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哪些特点对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更为有效[27]。

另外,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是21世纪重要的事物之一,它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城市生态体育公园在设计思路和主导思想上,都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景观布置、设计思路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原则,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充分展示其个性,发展人性,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使身心放松、和谐[28]。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生态体育公园中锻炼的心理效益加以阐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但是,对这种心理效益的产生,人们可能期待获得更多的解释。

2.2 锻炼环境影响锻炼心理效益的解释

生态心理学(ecopsychology)是1992年西奥多·罗扎卡(Theodore Roszak)在《地球的呐喊:生态心理学的探索》(《The voice of the earth: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审视生态问题,追溯人类保护自然的行为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根源,把精神健康和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9-30]。生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心理根源,提出“生态潜意识(ecological unconscious)”、“生态自我(ecological ego)”等概念。生态潜意识是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生态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除了物理——化学联系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是进化的遗产,即为生态潜意识。人对自然物与生俱来的迷恋,是生态潜意识的体现[15]。

与自然接触能够帮助个体恢复心理疲劳、改善认知表现、缓解身心症状、提升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31]。自然环境对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具有积极的价值,自然对人的“恢复反应”极大促进了人类的心理健康,自然环境中储存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因此,人类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益于身心的锻炼活动,必将大大提高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另外,生态心理学还关注生态危机与心理危机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即生态系统失衡,会影响到人类的心理健康,反过来,心理失衡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不良的锻炼环境(如污染、破坏)是否会大大削弱,甚至抵消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呢?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由于不易进行主动的人为控制,所以相对鲜见,但仍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即不愉快环境削弱了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24]。这也再次证明了锻炼环境和锻炼行为对锻炼心理效益的协同影响。以上,生态心理学对锻炼环境的健康效益的解释与最近研究中提到的绿色锻炼的可能机制[17],以及自然的积极身心效应的解释[31]是一致的。

3 锻炼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展望

以上在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上(锻炼行为理论、锻炼的健康效益等)均明显体现出研究的生态化发展取向。锻炼心理学发展的生态化取向势必会带来一些新的研究问题,例如,夯实绿色锻炼等相关研究,探索其内部机制问题、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创新问题、关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等)与锻炼活动关系问题等等。

3.1 完善锻炼行为的理论建构,提高其指导实践的效果

经典的锻炼行为理论在指导锻炼干预的实践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干预的效果有时也并不尽如人意,学者们试图在经典锻炼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新的重要变量,来提高整个锻炼行为模型的解释力。而锻炼行为的生态学模型考虑了社会生态环境、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对锻炼行为的综合影响,虽然似乎穷尽了锻炼行为的所有影响因素,但却很难精确到具体影响因素,也没有具体办法找到所有具体变量,因此,有学者认为,进行生态化研究,研究者在分析个体发展因素时不可能考虑周全,更不可能细化,这降低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客观性[32]。

其实,一个理想的锻炼行为理论应该具有较高的行为预测力和较少的干预变量,但在实际锻炼干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增加干预变量数量才能带来模型解释力的提升,数量和效果似乎成正比,但我们希望二者成反比,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的积淀基础上,能找到对干预锻炼行为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变量,包括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以此来建构更合理有效的锻炼行为理论,提高锻炼干预的效果和效率。

3.2 加强锻炼心理效益的纵向研究、量效关系研究和机制研究

以往锻炼行为生态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多以绿色锻炼等研究为主,绿色锻炼研究多采用身体锻炼等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同时操纵和比较环境变量各水平间心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和探讨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17],此类研究多以单次比较实验来进行,缺少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鲜见绿色锻炼的长期效益及自然环境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同时也由于研究方法学的其他问题,阻碍了此类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因此,未来要加强该领域高质量的研究,需要进行大样本、设计良好、更长时期的研究,用以解释绿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研究者在明确了锻炼环境影响锻炼心理效益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以使锻炼环境与锻炼行为要素获得最佳匹配,使个体获得的锻炼心理效益最大化。Barton和Pretty(2010)的一项绿色锻炼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表明,绿色锻炼对自尊(效果量d=0.46)和情绪(效果量d=0.54)的改善较为明显。运动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剂量效益表现为短期绿色锻炼有较大的效益,然后逐渐减少,但始终具有积极的效益[19]。绿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指导个体从事身体锻炼,明确绿色锻炼与心理效益之间的量效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3.3 学科之间交融、借鉴,探索锻炼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有效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生态取向研究所强调的就是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它主张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行为与整个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33]。而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倾向于高估稳定特性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低估环境背景因素对行为的影响[34]。以上提示研究者要在锻炼环境中探讨锻炼行为问题,注重环境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促使研究者们借鉴生态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益的研究方法,重视锻炼行为生态化研究方法的探索。

生态心理学对锻炼行为的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引导学者们坚持整体的、互动的、系统的跨学科观点,采用系统、整体、互动、生态、综合的多元研究方法对锻炼行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重点从注重实验室研究到注重现场研究,从注重人内部心理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16][35]。学者们亦可借鉴相对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生态化运动中形成的研究方法,例如发展心理学领域形成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改进的观察研究和多因素设计和分析等[1][36]来发展和完善锻炼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有效方法。另外,日常经验研究是一种关注现实环境、注重研究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其通过获得关于个人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或特定时刻的详细描述,来提取心理和行为的相关信息[37],这对锻炼行为的生态化研究不无借鉴意义。

综上,当前心理学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环境背景因素对人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不仅影响个体即时的情绪、需要等,同时也影响具有稳定特质的因素,如自尊[38]、应对[39]和自我效能[40]等。这提示研究者要关注个体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表现,重视研究方法的生态价值。当然,在将这些生态化的方法运用于锻炼行为研究时,要考虑到锻炼行为本身的特异性,如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其转变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不同,并且不同锻炼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方法的借鉴上,要结合锻炼行为的特征,有甄别地去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不断完善。

3.4 关注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

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指人为建设改造的各种建筑物和场所,尤其指那些可以通过政策、人为行为改变的环境[41]。那么,建成环境的哪些要素会影响到个体的锻炼行为呢?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探索。研究发现,邻里建成环境中的美化情况、交通安全和治安情况对中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有影响[41],土地混合利用度、街道连通性、步行指数与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存在相关[42],这都揭示了建成环境对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其居住小区周边运动场地、设施密度、街道交叉路口密度会影响其高强度体力活动量[43],也有综述从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个不同人群的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居民身体活动与建成环境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论述[44]。综上,一个安全方便的建成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参与锻炼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拓展深入此类研究,找到锻炼干预的环境靶点,提高锻炼干预的有效性,同时为国家对城市规划及制定有关的锻炼政策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杨虎民.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44-45.

[2] 范旭东,秦春波.锻炼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0-113.

[3] 毛荣建,晏宁,毛志雄.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52-755.

[4] 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

[5] Dishman,R.K.,Buckworth,J.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a quantitative synthesis[J].MedicineScienceofSportsandExercise,1996(28):706-719.

[6] 李小英,燕子.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765-768.

[7] 杨剑,郭正茂,季浏.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发展述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1):73-81.

[8] 苏传令.社会生态学模型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2(2):94-98.

[9] Mcleroy,K.R.,Bibeau,D,Steckler,A.,et al.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J].HealthEducationQuarterly,1988(15):351-377.

[10] Wachs,T.D.The nature of nurture[M].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2.

[11] Spence,J.C.,Lee,R.E.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J].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2003(4):7-24.

[12] 朱为模.从进化论、社会—生态学角度谈环境、步行与健康[J].体育科研,2009(5):12-16.

[13] 陈善平,李树茁.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理论探索、测量工具和实证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4] 韩会君,陈建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16-20.

[15]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41.

[16] 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1):16-20.

[17] 张丹璇,金鑫虹,金亚虹,等.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身体锻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J].心理科学,2017(2):408-414.

[18] 李辉.绿色运动更健康[J].中老年保健,2010(9):36-37.

[19] Barton,J.,Pretty,J.What is the Best Dose of Nature and Green Exercis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 Multi-Study Analysis[J].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0(10):3947-3955.

[20] Barton,J.,Hine,R.,Pretty,J.The health benefits of walking in green spaces of high natural and heritage value[J].JournalofIntegrativeEnvironmentalSciences,2009(4):1-18.

[21] Mackay,G.J.S.The effect of “green exercise” on state stress and anxiety[D].Australia:University of Canber-ra,2008.

[22] Mackay,G.J.,Neill,J.T.The effect of “green exercise” on state anxiety and the role of exercise duration,intensity,and greenness: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PsychologyofSport&Exercise,2010(3):238-245.

[23] Thompson,Coon.J.,Boddy,K.,Stein,K.,et al.Doe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outdoor natural environments have a greater effec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than physical activity indoors? A systematic review[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5):1761-1772.

[24] Pretty,J.,Peacock,J.,Hine,R.,et al.Green exercise in the UK countryside:Effects on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lanning[J].JournalofEnvironmentalPlanningandManagement,2007(2):211-231.

[25] Pretty,J.,Peacock,J.,Sellens,M.,et al.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of green exercis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HealthResearch,2005(5):319-337.

[26] Johansson,M.,Hartig,T.,Staats,H.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walking:Moderation by company and outdoor environment[J].AppliedPsychology:HealthandWell-being,2011(3):261-280.

[27] Thompson,C.W.,Aspinall,P.A.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activity,health,and quality of life[J].AppliedPsychology:HealthandWell-being,2011(3):230-260.

[28] 叶建华,邓逢明.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5(2):9-11.

[29] 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85.

[30] 易芳.与生态学有关的心理学概念辨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52-55.

[31] 杨盈,耿柳娜,相鹏,等.自然关联性:概念、测量、功能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7(8):1360-1374.

[32] 朱皕.近50年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2005(4):922-925.

[33] 易芳,郭本禹.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47-49.

[34] Mischel,W.Toward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the person.[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4(1):1-22.

[35] 彭运石,王珊珊.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3):11-14.

[36] 张雪莲,杨继平.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137-138.

[37] 李文静,郑全全.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69-174.

[38] Kernis,M.H.Measuring self-esteem in context:the importance of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i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J].JournalofPersonality,2010(6):1569-1605.

[39] Schwartz,J.E.,Neale,J.,Marco,C.,et al.Does trait coping exist? A momentary assessment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rait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 1999(2):360-369.

[40] Gwaltney,C.J.,Shiffman,S.,Sayette,M.A.Situational correlates of abstinence self-efficacy[J].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2005(4):649-660.

[41] 王丽岩,冯宁,王洪彪,等.中老年人邻里建成环境的感知与体力活动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2):67-71.

[42] 吴轶辉,王杰龙.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综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11):1074-1082.

[43] 何晓龙,庄洁,朱政,等.影响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基于GIS客观测量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7(1):101-110.

[44] 朱雯,张涛,陈晓荣.居民身体活动与建成环境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5):494-499.

猜你喜欢
生态化效益心理学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没有用”的心理学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生态化培养研究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