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赵珂莹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中学是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社会众多的诱惑都会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诠释,探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43-03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转折期。伴随这个阶段的是生理上急剧变化后对心理的冲击,一度打破身心发展的平衡。尤其是面对高考以及家长各方面的压力时,更容易出现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个性的关键。因此,在中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是实施十九大报告中的“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必由之路。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骤然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然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部分停留在儿童期的幼稚,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与半成熟幼稚状态的对立便是造成中学生心理矛盾活动及情绪起伏不定的根本原因。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成人感与半成熟
生理上的发育成熟带来的外观相似会使青少年在认知上将自己等同于成人,继而产生自己就是成年人之感,这就是成人感。其主要包括:①对自己的成熟度过高评价;②认定思想和行为已归属成人行列;③要求享有成人式同等权利和地位;④期待被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半成熟现状指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过渡到成熟的阶段。此刻,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个性特点以及社会经验等均处在半成熟状态,进而会显示出成人感与半成熟对立的矛盾状态,即被高估的心理发展状态与实际心理发展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最基本的矛盾,也是发展中的矛盾。
(二)反抗性与依赖性
心理上的成人感会让青少年爆发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在精神层面上迫切渴望摒弃童年的幼稚和弱小,摆脱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羁绊,期盼拥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和一定的话语权。表现为从穿衣戴帽到待人接物,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然而,一旦诸多从未涉足过的困难和矛盾一起涌向自己时,时常是为掩饰自己软弱和无力,也要强硬地撑起个样子给自己及周围的人看,而来自成年人的保护、支持和援助仍是他们最期待的依靠。
(三)闭锁性与开放性
心理的闭锁主要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一方面,让还没做好准备的青少年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掌控、又该如何表达,以致采取封闭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不向外袒露,特别是不向家长和教师袒露;另一方面,也让虽有准备,但准备不足的家长、教师以及整个社会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无形中造成了双方的隔离、不理解、不满和不信任,从而加剧了闭锁性的程度。事实上,面对诸多烦恼也会让年轻的他们倍感孤单和寂寞,内心也期许与他人沟通交流,自然选择了具有同样情怀的同龄人作为倾诉、推心置腹的对象。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封闭的可能性。当然,他们也愿意向自己认为值得信懒的成年人吐露心事。
(四)高傲与自卑
成年人一直是青少年模仿、崇拜的对象,成人世界的一切也一直是青少年急切想尝试、探寻的目标。因此,一旦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具备成人的力量时,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成人式的勇敢和干劲。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这时的勇敢多少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尚不能准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还没有能全面而恰当的评估自己的个性,只是凭借瞬间感觉就轻易下结论。例如,几次甚至一次偶然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就会有超越一般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认定自己是一个优秀之人而得意洋洋;反之,几次偶然的考试失利,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败感,认定自己无能透顶、糟糕至极而极度自卑。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初等教育大都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虽然各级各类文件也一再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求必须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许多中学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专门为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但是大部分校领导和教师意识层面远远不够,对此类课程活动的开展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中得不到保障,仍处于不成熟、零散性和阶段性的状态,以致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多为形式主义,在面临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搞得如火如荼,但在平时教学中却很少涉及。最多在课堂上对简单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实践活动,课时量也很少,时常被其他主课挤占。因此,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出现一些诸如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等较为严重问题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是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切实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单一
针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的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如教材内容虽涉及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等内容,但是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说服力不足;教材内容虽涉及诸多领域,但是学生关注的诸如职业生涯规划、恋爱心理等发展性内容却几乎不予讲授;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也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为选修课,不参加考试,便愈发在同学心目中沦落为要么睡觉、要么做其他课程作业的无关紧要的“副课”。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致使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为薄弱,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瓶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等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许多基础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工作中也无法提升效率。据了解,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而具体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过思想品德教育,或其他相关专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教师而已,他们并没有参加过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技术的督导,仅仅是经过短期的速成培训,这使得部分任课教师能力不够,以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无法科学详细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杂问,虽然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但是在教學过程中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致使无法有效展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任务,并且需要来自多方的支持。而实际上,这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一时间也看不到轰轰烈烈的工作成果,甚至不用心也发现不了存在,但是它对个体成长、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持久的效用。所以,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安全温馨的人文环境。1.管理层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有该领域专业建设的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提高中学教学资源的投入,减小城乡差距,促进学校间和谐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定期举行各类教研、督导、优秀课评比等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教育现象。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学科一样重要的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统一的考核范围,并针对学生特点使其内容愈加具体化、科学化,达到教学的实效性。2.学校方面:校领导应当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个细节都真真正正落到实处。现在,多数中学从形式上配备1名或2名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室,面对几千名学生的需求略显相形见绌。对校方而言,一味增加专业教师或许并不现实,但是可以通过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设立定期的督导活动,这样不仅能解决心理教师的师生比例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此外,适当的物质保障,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3.家庭方面: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始终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教育不容小觑。建设家长委员会等机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校方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网络推送相关知识等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明确自己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改变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合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完善课程内容,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既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的意识和职责、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部分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体验、沟通、认同的综合体,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学科课程,而是要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固然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为指导、为核心,更是要渗透于各科教学,贯穿于各类活动,以学校教育全过程为载体。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数学课标中“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物理课标中“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体育课标中“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等无不直接指向个体的心理品质。只有以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为支撑点,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完善课程内容,实现“多元人生、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增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质教育
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是如何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其二是如何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并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目前,我国中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仍相对薄弱,教学能力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通过短期培训“速成”的非专业人员,这也使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部分出现负面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加大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集体教研、外请专家集中培训等方式在增加受训人员数量的同时,促进各学校之间的沟通,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帮助教师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让学生受益,切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第二,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部分学校会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专职心理教师的教学任务,各学科教师只要抓好各自学科教学任务即可,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都具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使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全体受益、全面培养、全员参与、全程关注”,这就给全体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如何使全体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性质、内容,并且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授间的渗透技能,就成为当务之急。由于中学教师有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及学科间的差异,在短时间内对全员教师进行系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学生个体教育、班集体管理、学科学习与教学、教师自我发展等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相关的行为研究,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借鉴核心原理,领会教育教学的得失,从而帮助教师提升心理素质和问题研究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际的工作效果和自我的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全社会理应重视起来。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以实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必须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引导,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着力点,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190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B-b/2015/01/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