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耳饰漫谈耳饰的起源与佩戴

2018-06-26 02:21袁娜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耳坠耳饰耳环

袁娜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薛家岗文化玉人

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着冕冠的皇帝刘秀,耳畔垂圆珠为瑱

The custom of wearing earrings originated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he long history evolu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ritual thought and social atmosphere, the ear ornaments as an independent decorative items 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wearing customs in each period.It has developed from a wide range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arly stage to the aesthetic choice of self-cognition. The advancement and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also make earrings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y complement the beauty of jade,which has always been favored and respected by people.

耳饰的佩戴习俗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随着礼制思想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耳饰作为一种独立的装饰物件在每个时期的发展形态和佩戴习俗也各有不同。从早期具有广泛的时代特征,逐渐发展到自我认知的审美选择,技术的进步与推动也促使耳环形制更加多样化,与玉石之美相得益彰,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一、穿耳起源

耳饰是佩戴于耳朵之上的物品,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便知道用耳饰美化自己。《孔雀东南飞》描述焦仲卿妻用“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来形容曼妙女子佩戴耳珰时光影流动的样子。就目前所知,最早的耳饰种类为玦,且以玉玦居多,也有骨、石、玛瑙和象牙材质。由于受到工艺限制,当时只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打磨,这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玦和珰。从墓地出土的玉玦来看,当时不仅有女性佩戴,成年男性和儿童也有穿耳洞的习俗。在夏商时期出土的陶塑和青铜头像中,发现穿耳还多产生在神人和奴隶形象中,例如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中年男性玉人,两耳皆有穿孔,玉人佩戴的正是耳珰,这说明当时耳朵穿孔已经很普遍,且佩戴方式和佩戴风格都与今日相去甚远。

二、耳饰的独立发展

从耳饰分类上来说,主要有玦、瑱(又叫充耳)、耳珰、耳环、耳坠、丁香和耳钳几种。下面将一一列举。

(一)玦、瑱、珰

原始社会的耳饰包括玦、耳珰和耳坠三类。玦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主要特征是形似环、有缺口,既可以直接穿过耳孔,也可以将缺口夹于耳部,或用绳子穿系于耳部,戴法多种多样。玦在原始社会最为多见,在冶金艺术产生前,多以玉石为之,尤其蒙古人喜爱佩戴。“从史前开始,在蒙古人种的玉器文化中,玦饰分布最为广泛,表现出他们对耳部特殊的癖好。”先秦时期汉族地区的玉玦非常少,但在边远的云南滇国和广州比较多见,并且广泛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瑱是先秦时期的产物,玉质的瑱又名“珥”或“充耳”,起初用于充塞耳孔,与珰可作一类,在汉晋两代最为流行。瑱既可直接垂于耳上,也可系于簪首,早年是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后来成为宫廷上层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称为“簪珥”,在宫廷大肆流行。先秦至汉魏流行“男戴充耳,女戴簪珥”,佩戴起来可以时刻敲打耳朵,提醒人们谨慎言行,不可逾矩,起到警示的作用。

耳珰,指的是嵌入耳垂的饰物,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佩戴起来俏丽动人,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中国服饰名物考》中记载耳珰是汉代女性常用的一种耳饰,晋傅玄《有女篇·艳歌行》中的“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便是汉朝非常美丽多见的琉璃耳珰;《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其中大赞琉璃比玉还要美。珰的造型有收腰圆筒形、钉头形状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一些中空的耳珰中心孔径达3厘米以上,让人瞠目结舌,从体积便可看出比今天的普通耳饰重很多,从造型上看,收腰圆筒像女性生殖器,寓意多子多福,进入文明社会后,被视作为权利的象征。(如图4所示)

(二)耳环、耳坠

耳环泛指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早在夏商时期,冶金技术的产生使中原地区早已产生了青铜和金质的耳环和玦形环。耳环是常见的形制,通常以铜丝弯曲而成,一端压扁作喇叭形,构思巧妙,现在看来也非常具有美感和审美辨识度。(如图5所示)辽宋时代的耳环普遍带有环脚,是一种新的样式。宋代是耳饰大行其道的时代,首饰、服饰极尽奢华,就连配饰也非常精彩考究。汉族礼教和世俗的普遍接纳促使耳饰繁荣发展,形制多种多样。宋代诗书画印一体,耳饰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常以梅兰竹菊、花叶、瓜果为题材,是市民阶层享乐生活的真实反映。材质以金银为主,富丽堂皇、崇尚奢靡,并且开始流行珍珠耳环。到明晚期,出现耳坠,上端为圆形,下面悬挂若干坠饰,走起路来来回晃动,尽显女性婀娜体态,也更加活泼灵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与宫廷盛行的“排环”等形成明显对比,在清代大肆流行。这时女性拥有更多自主权,佩戴什么样的饰品是她们自主意志的选择。

西汉末-东汉中期拧丝扭环缀叶穿珠式金耳坠

清代金累丝宫灯形耳坠

宋代金瓜果枝叶纹耳环

镶钻石珊瑚翠耳坠

明皇后一耳三钳式珍珠耳环

元文宗像耳戴“一珠”耳环

(三)丁香、耳钳

丁香是玦的延续,也是耳钉,非常小巧。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里说,女子佩戴耳环,如同丁香一般,有“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还戏称“时非元夕,何须耳上悬灯?”将夸张的耳环比做悬在耳上的灯,十分风趣幽默。俗话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便足见其在古人穿衣打扮中的重要地位。丁香的钉头还可以镶嵌珠玉,在富贵人家常用。清代流行“一耳三钳”,一只耳朵可以戴三件耳饰,非常前卫,后特指夹钳的耳饰,也就是今天女性佩戴的耳夹,不用在耳朵上穿孔,在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备受女性喜爱。

三、穿耳习俗的发展与变迁

进入文明时期后,穿耳洞与人们的礼俗观念产生了很大冲突。从周朝起,人们特别注重身体的完整性,“不爪翦,不穿耳”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从那时起开始严格抵制穿耳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成玄英疏:“夫帝王宫闱,拣择御女,穿耳翦爪,悉伤其形”,说穿耳、剪指甲会伤害身体的全形。而修饰的言论有孔子“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孔子说人要讲究仪表,人的衣着同样要符合礼制,不合礼制就是没有规矩。另外先秦时期还有一种叫做“贯耳”的刑罚,指以箭穿进耳朵,用来处罚违反军法者。另外,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所以周至唐到五代,穿孔耳饰在汉族人的生活中一直是没落的,历史上遗留的耳饰也不多。

虽然耳饰的发展经历一波三折,但仍抵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喜爱,历史上不乏对耳饰的溢美之词。《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点明耳饰在古代人配饰中的地位;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他用华贵的绫罗服饰衬托美丽的碧玉耳坠,自是一番盛景;宋人丘浚《赠羊太守》:“碧晴蛮婢头蒙布,黑面胡儿耳带环”将男子佩戴耳环的豪气呼之欲出;元马祖常《石田集·绝句》:“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则体现了少数民族身着华服,佩戴耳环的豪迈与大气。

四、结 语

耳环的产生与佩戴都与当时的制作工艺和社会开放程度有关,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明是耳饰发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与审美的进步则是支撑它的内在因素。宋代是耳饰迅速发展、广泛流行的时代,经济文明开放,商品经济繁荣,引发市民对世俗生活的体验和享受,到了晚明时期心学普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与满清贵族对繁缛装饰的喜好,盛行耳坠,女性拥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早在春秋战国,耳坠的制作已经很精美,足见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古代饰物富于变化的形制为现代耳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都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女性在佩戴耳饰时与自然巧妙地实现天人合一,与老庄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进入晚清,耳饰的款式更是层出不穷,各有其特点与韵味,一度跃身成为社会风尚的方向标,也成为我们窥探当时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

〔1〕李芽.中国古代耳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

〔2〕王嵘旭.新石器时期玉玦的造型分类及在耳饰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30(05):288.

〔3〕包峰.耳畔的风景——中国古代耳饰文化漫谈[J].艺海.2012:203.

猜你喜欢
耳坠耳饰耳环
耳环兔的四季风铃
不对称之美
Blowwom
灵动流苏
乐风精品耳饰在线撩人
前卫几何
好看,“侏罗纪”恐龙变成耳环和项链!
花朵耳饰
线性耳饰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