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凌胜利在2018年2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新型国际关系擘画人类未来》一文中认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任重道远,中国已勇当先锋,并在加紧行动。重点是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密切加深,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构建伙伴关系是明智务实选择。中国主张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倡导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在这一开放包容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起了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超越了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所倡导的“相互尊重”。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将继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其他国家也需要行动起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伙伴关系网络,不断凝聚各国利益共识,提升伙伴关系的质量,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添砖加瓦、铺路架桥。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文在2018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新兴大国的使命担当》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不是停留在空想的乌托邦,而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落实、得以实现的美好蓝图。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重要途径,国际社会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提出的摒弃对立、对抗因素,构建不针对第三方的,更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正在成为国与国交往的一条新路。中国提出的构建中拉、中非、中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设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开展。“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2017年5月,中国举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各国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共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已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線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和宏伟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2018年2月7日《光明日报》刊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格局大智慧》一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丝路精神,集中体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创21世纪国际与地区合作新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下,传统地缘政治的牺牲品成了欧亚互联互通的香饽饽。“一带一路”空间重点走向可以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来概括。“六廊”就是六大经济走廊;“六路”就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多国”就是培育若干支点国家;“多港”就是建设若干支点港口。可以说,强调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机统一的“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全球公关与企业社会责任事务总监施特凡·巴龙在2018年2月2日德国《商报》刊发的《历史没有终结,西方面临中国制度挑战》一文中认为:弗朗西斯·福山在苏联崩溃后曾经宣布“历史的终结”,相信全球化终有一天会产生一种或多或少统一的西方式的世界文化,但是这种见解和全球化最终归结到永恒的和平的假设被同样证明是错误的。中国的再度崛起进一步驳斥了福山的趋同理论。在过去30年间,这个国家已从持续几千年的封闭的农业社会向世界开放,并且有效地利用全球化,迈开巨大的步伐,朝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社会转变。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接受了很多外来的影响,但是没有失去他们的身份认同。
@求是:【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龙: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艺术】文化软实力在当今时代愈发重要,国际舞台上角色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故事最终获胜”。我们要牢牢把握形象塑造的主动权,做好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2018年1月23日11:00)
@新华视点:【辛识平:“创新名片”刷新中国形象】在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创新名片”中,“克隆猴”是最新的一张。中国创新,不乏“接地气”的产品和技术,比如“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创新名片”,展现了便捷、时尚而又开放、共享的生活方式,这是最打动普通人的地方。(2018年1月27日15:00)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中日相互认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议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僵化的、停滞的、脸谱化的“日本认知”,只会使得中国缺乏对日本这个强大对手的客观、准确和深入的认识。戴季陶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曾感慨,“‘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却对日本所知有限,甚至是情绪化的排斥。(2018年2月4日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