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与认同

2018-06-25 17:19吴秀娟吴瑛詹雅婷徐博文
对外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苏联命运

吴秀娟 吴瑛 詹雅婷 徐博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是在世界权力由西向东转移之际中国话语的一次创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亚洲到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已100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①。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地位突显,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是新时代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周边国家切入,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与认同,就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现状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变化,持续数十年的“两极格局”终结。随着俄罗斯重返大国行列,俄罗斯学界也越来越多地提及“后苏联空间”概念。所谓“后苏联空间”,是指苏联解体后,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明显脱离俄罗斯的格鲁吉亚之外,原加盟共和国的总称②,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诸国。

后苏联空间是一个地缘政治不稳定、内在结构不断变化的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部分重要路线恰处于“后苏联空间”内,沿途国家也有很多属于“欧亚联盟”成员或是潜在的发展对象。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以及日益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后苏联空间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战略要地。

本文以Factivia全球多语种新闻数据库收录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国的俄语媒体为来源,对2012年至2018年的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后苏联空间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俄罗斯媒体自2015年开始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共有46篇直接相关的报道,数量居各国之首。哈萨克斯坦是最早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自2013年至今有28篇相关报道,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对此议题有数篇报道。乌克兰、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摩尔多瓦、阿塞拜疆的关注刚刚开始。

与“一带一路”“中国梦”相比,后苏联空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还有待提升。从报道总量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量为89篇,而“一带一路”在后苏联空间的报道量是9844篇,“中国梦”有454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有针对性地在乌克兰、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以及土库曼斯坦等国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其进入当地媒体和国际媒体议程是关键一步。

从媒体来看,后苏联空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关注的包括:哈萨克斯坦新闻社、商业哈萨克斯坦、俄新社、白俄罗斯商业新闻、《俄罗斯报》《真理报》以及报纸网。这些媒体在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最常提及的组织是上合组织,其次是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及联合国安理会,体现出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和与相邻区域国家、国际组织的关联度。

二、后苏联空间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

21世纪以来,西方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和挑战,恐怖袭击、难民危机、经济危机、种族冲突,民主日益失灵、民粹强势崛起。西方国家自顾不暇,更难以为世界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契合了国际社会对共同信念、价值观的需要与诉求。后苏联空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舆情呈现出高度正面倾向。

西方媒体常以“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苏联空间各国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式解读不同,他们出于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客观报道和正面解读。

俄罗斯希望打破多年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期待。《俄罗斯报》刊发的系列专家访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乐观的新发展模式”,是“中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创造和平的方式”,《真理报》称这是“政治对话的新形式”,并援引俄共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的评论称,中国理念“改变了世界面貌”,“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带入死胡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而中国提出的全球一体化理念则开创了全新的平等互利局面”。俄罗斯媒体乐观地预言,俄罗斯和中国正携手走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并强调俄罗斯在中国整体战略中不可替代。

俄罗斯军事汉学家安·彼·杰维亚托夫还从“天缘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他在博客文章《转向共同的未来》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包容、普惠、和谐等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空间拓展的跨越时空、超越地缘的天缘政治趋向。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创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而且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建构,使其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期待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契合了中亚国家走出现代性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机的需求,中亚媒体普遍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追求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哈萨克斯坦媒体将中国定位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不仅积极参与解决国际问题,还主动与邻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成功地增加了在中亚的存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媒体对“一带一路”建设、亚洲新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12月4日,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通讯社撰文,援引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肖清华的言论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已被多次列入联合国文件,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中吉两国愿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共同为造福两国人民建设“一带一路”,共同开启全球的美好未来。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基里尔?鲁德在接受采访时则把中国的外交政策比喻成中医,对别国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干涉”,因此中国的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所接受。“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应该被世界共享”,“在中国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利益、理念,将由许多国家共享”。

三、新媒体空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使得信息传播日益去中心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充满互动与协商,但从本文对俄罗斯社交媒体的分析来看,网络用户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解读绝大部分是正面的。

俄罗斯用户量居前的社交网站包括:Vkontakte(联系)、Odnoklassniki(同班同学)、Мой Мир(我的世界)、Twitter和Facebook。统计显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Vkontakte和Facebook两个平台上内容较多,其中Vkontakte平台上有近100条新闻,既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臺等中国媒体发布的信息,也包括《真理报》等俄罗斯媒体,以及其他机构和个人账号发布的信息。2017年12月25日《真理报》的Vkontakte帐号发文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时代要求的响应,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把“中国梦”和“世界梦”相结合,促使了人类的共同进步。12月3日至5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认证账号、《真理报》等发布多篇文章报道北京“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文中均强调习近平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浏览量达18800次,总点赞数260次。

新媒体平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重要场域,也是中国价值观向世界传播、尤其是影响国际青年受众的主要渠道,未来还需要通过鲜活的个案和故事打造适应新媒体的内容和传播形式。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认同建构

后苏联空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有着促进认同、凝聚共识的现实需求。苏联解体后,后苏联空间历经艰难探索,却尚未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西方文化和民主模式并没有给后苏联空间带来繁荣发展,反而使这些国家陷入迷茫与困顿。后苏联空间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的批判,对构建平等、互利的国家间关系,以及携手解决全球问题的期盼,正是后苏联空间各国共同的立场。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后苏联空间获得认同的现实背景。

在所有关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苦难与悲痛是鞭策每个民族最深沉的元素③。后苏联空间诸国在大国博弈阴影下深受冷战侵害,而中国倡导的“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以多元文明和平共处为价值理想,以“同心协力、合作共赢”为价值实现方式,超越了冷战价值观的“遏制”“对抗”“冲突”和“零和博弈”④,成功唤起了后苏联空间的集体文化记忆,为民众带来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俄罗斯报》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回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为达到自身目的而牺牲了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的发展与安全理念,认为不能因为追求自我发展而侵害别国的利益。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从议程设置的角度指出,“往历史深处走去,大众媒介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性纪念对公众议程影响深远”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要从“共同历史”中挖掘资源,通过多种修辞勾连历史与现实,并寻求认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中俄人道主义委员会成立15周年时提到,要创造一个中俄媒体“命运共同体”,寻求媒体层面的密切互动和交流。以多种形式促进媒体对话和信息交流,开展联合采访,打造新型合作平台。

作为一种“有历史意义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对认同的建构与整合功能也不容小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苏联空间的传播现状来看,2017年的报道高峰与中国发起的媒介事件密切相关。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全球政党大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些具有全球影响而非仅在某国有影响的媒介事件已成为全球性媒介事件,能够跨越民族与地理的边界,突破血缘身份的隔阂,让世界各个角落“目睹”重大事件始末,让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进入媒介仪式的脚本,促进后苏联空间民众对中国的认同。

(本文系国家语委重大科研课题“多语种网络空间语言战略研究”和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A135-3和2018XAA029)

「注释」

①袁靖华:《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②王志远:《“后苏联空间”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分析框架》,《俄罗斯研究》2016年第1期。

③吴瑛:《论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④郭明俊:《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对冷战价值观的摒弃与超越》,《湖湘论坛》2017 年 5 期。

⑤(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猜你喜欢
共同体苏联命运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武装保护苏联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