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亮
【摘 要】企业国有资产作为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长期以来,国家颁布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作出明确部署。但是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经济中的基石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不断加强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以某种形式出资形成的权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或国有企业依法享有出资人的权益,履行相应职责的一种综合管理活动。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行为,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不良形象。因此研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加强管理效应,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指所有权属于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及使用,充分发挥有效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管职能活动的总称。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来讲:一是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发挥国有资产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經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国有经济长期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加强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瞩目的成绩。首先,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明确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或全体民众是资产的所有者,集中权力统一行使所有权;为了解决企业国有资本投入管控问题,我国日渐形成了出资人制度。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建设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其它的由出资企业负责;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机构,负责全面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其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权利和责任基本明确。《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权力和责任,根据授权经营,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最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并且法制化。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内容日益完善,各项监管制度也不断完成。各级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强了法律体系的构建。
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深耕细作,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中突显的问题也要认真面对。
1.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不到位
由于企业国有资产在成立之初政企尚未分开,除了属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大量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游走于体制之外。缺乏明确的监督和管理,导致了经营管理模式陈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参与自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企业没有明确的出资人权责,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或者呈现政企联合管理的现象。这种探索和不全的因素导致了企业国有资产在企业、不同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出资人中割裂开,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交叉管理或者管理真空的现象。
2.企业国有资产具体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一方面因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定位不够明确,权责分工不到位,导致了具体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制度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出资主体和管理主体间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没有明确的追责机制,让制度在落实中随意性比较大。二是各项制度间的协调性不足。现存的制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例如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制度和法人治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间的矛盾;国有经济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固定性和企业灵活参与市场竞争间的矛盾等。三是制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设立的,针对部分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没有明确界定。
3.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依然存在
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缺乏明确的监管体系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实际行为,在现有的制度下由于经营者、管理者的过错,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流失的行为依然存在。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企业股份制改造或者拍卖过程中,因管理者的私利或者管理大局意识不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利用评估机构恶意低估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在具体企业运管中,决策失误导致了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等现状。目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开放化,“寻租”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资产管理者被精神腐败的形式各种各样,在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运行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让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尤其是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改革企业国有资本授权制度,加快企业国有资产集中化、系统划管理。坚持以国有资本投资人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设置,以出资人依法履行职责为出发点,科学的、准确的界定出资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范围,建立企业国有资本监管权责清单,坚持监管落到实处。不断实现企业监管去行政化,坚持以改革考核体系和公司法人治理考核办法相结合,探索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加强政府的主体监督地位,不断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保障国有资产的稳定性,并且通过日常监管,不断强化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行为,防止因为“权力寻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异化。
2.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自身管理体制建设
(1)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因为国有企业投资到企业实际经营中,涉及的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广泛或者有的资源型企业地域位置偏远,导致了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素质参差不齐。在我们的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是坚持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不断加强制度化培训。深入落实贯彻新时代新理念,切实保障管理人员视野的开阔性和目标的战略性,保证认真落实国家思想路线、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的政治性。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定期培训相结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送出去培训的方式。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理论认识,夯实理论基础。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的重要性。加强理论和实际创新,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根据自身企业实际,加强和国家政策的接轨。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熟悉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企业经营实际,制定符合政策和企业发展的方针,有效处理好政策规范不到位和企业经营现实的矛盾。例如:根据企业战略实际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相协调。全面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切实履行国有资本董事的职责,使企业董事会成为企业的决策主体。推行职业经理人和契约管理精神,加强企业绩效分配管理,推动企业内部人员能上能下机制,确保去也内部国有资本活起来。
(3)不断推进企业监事会制度构建,加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监督。坚持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根据国有资本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完成企业和国有权力主体间的改革,促进监事会主体的构建。同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加强企业运行资本的一切管理活动的监管。其中国有资本监事会成员要坚持对企业大环境负责的情况下,牢牢守住国有资本的保值化运行。
3.加强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以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为根本目的,加快形成分工细致、协同配合、制约均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总体来讲是要增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他体系,强化流程的刚性约束。一是加强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坚持出资人监管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坚持对企业的关键业务、资本运营的重要环节监管。确保资产投资产生效益和有效运行,防止权力化投资或盲目投资现象。二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重大决策失误或者失职责任追查制度,坚持权有运行,责有追究的原则。坚持企业国有资产权管理基础工作,联合监事会依法加强企业内部资产管理,防止产权异化或者企业资产混淆的现状。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强化大数據分析,扎实开展国有资产存量经营管理,保证资产运行中入出平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盘点,保证账目一致。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的权力主体、资产管理者和企业间达成一致,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联动机制,形成合力监督。保障国有资本和固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稳健、高效、保值。另外,坚持企业经营状况阳光化,实施政务公开原则,把企业运行状况公开,接受社会和全体职工的监督管理,建设阳光企业。
四、结束语
企业国有资产具有全民所有的独特性,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外,还要不断的优化内部机制。不断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保证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沐浴在党的十九大理念下,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坚持大局观,立足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一套适应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国有资产做大做优。
参考文献:
[1]赵 瑾.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空间,2017(07):108-110.
[2]赵旭凌.浅谈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防范[J].中国商论,2016(01):61-62.
[3]张金龙.浅议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商论,2016(2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