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防科研的快速发展,令敌对势力惊恐万分。他们千方百计侦探我国的研制情报,并欲破坏或摧毁我们的研制工厂和发射基地。
为了保卫我国的核工业基地和卫星发射基地,防止敌机从中蒙边境线上空侵入我国,上级决定,抽调部分兵力组建一支机动高炮部队。原空军高炮1师1团1营的2连和我(本文作者周鑫宝)所在的3连,从1969年7月4日起,配合陆军21军高炮团(46团)、62师小炮独立营,组成陆、空混合高射炮团,奔赴内蒙古居延海地区,执行中蒙边境机动守卫我国领空任务。到1970年8月15日,撤出原地区,结束机动守卫,历时一年多,共406天。
中蒙边境,千里边防,实际是“有边无防”。每个界碑之间相隔几公里,没有任何可供识别的地标,夜间十分容易迷失方向。如果稀里糊涂走到国外去,麻烦可就大了。为避免迷失方向,大家想了不少办法。先是在黄沙地上撒白灰做路标,但是风一吹就没了。后来改用插树棍、拉绳索,做阵地到营房帐篷的路途标记,解决了迷路问题。
侦察班为执行任务新配备了高倍望远镜,据说是德国进口的,可以看到数万米高空。这一天,侦察班从高倍望远镜中观察到蒙古边界那边有人影走动。为了防止敌特潜入,连长穆德俭组织三个小组,分路前往边境方向侦察,出发前关照大家不能走太远。
指挥仪班长骆鑫华带领一个小组共三人带着轻武器往北方走了二十多分钟。在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上什么也没发现。于是沿原路往回返。谁知看看手表,往回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看见连队营地。怎么回事?——迷路了,小组只好暂停行进。此时连队另两个小组已经返回,连长看骆鑫华小组没回来,着急了,赶忙再派人分头出去找寻。派出的人往北翻过一个黄沙山丘,看到了正处在迷惘中的骆鑫华小组。他们实际距离连队营地不到500米,却因为戈壁滩表面的沙丘,经风吹刮,改变了地貌,让他们迷了路。
为了阻挡入侵的坦克和地面部队,上级决定在戈壁滩上挖掘反坦克壕。反坦克壕究竟挖多宽、多深?当时谁也不知道,指挥仪班长骆鑫华就从连部的军事图书中寻找资料,研究苏联当时的主力坦克T-62。他得知:T-62坦克车长6.25米、车宽3.27米、车高2.37米、车底高0.43米,越壕沟宽2.7米,通过坡度30度。为此,反坦克壕就要挖3米宽、3.5米深,挖出的砂土沿北边堆砌2米高。
工程量是巨大的,也是最艰苦的。戈壁滩坚硬的砾石层厚700米至800米。在石板上挖反坦克壕,得用12磅大锤打钢钎。记得新的钢钎有60厘米长,在每天大锤的敲打下,钢钎被打秃到仅二三十厘米。
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挖掩体、修阵地、割芦苇、脱土坯、盖营房……劳动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埋怨,大家都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摘自《中外书摘》 周鑫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