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华蔚
摘 要:生态价值即自然界的价值,它是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形成的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从价值论角度看,遵循自然,实质上就是强调自然界是价值的王国。自然界自身具有巨大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的。以往西方学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崇尚人类中心主义,为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埋下了隐患。马克思则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既是社会的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并包含自然。
关键词:生态价值;人与自然;绿色发展理念
一. 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下的生态危机
“价值”,一般地说,是一个关系概念,它表示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即某一对象或客体是否能适应或满足主体的需要。当一对象符合主体的需要,满足主体的利益需求时,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价值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无疑是有其客观性的。①生态价值即自然界的价值。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利用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很少涉及甚至完全忽视生态价值的问题,它崇尚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论,是人类为了寻找、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优越地位、维护自身利益而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假设。②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人类主体之外的自然事物的价值。直至18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价值的损害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有关生态价值的问题,在这之前,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下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分离的、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的利益和价值、否认自然界的利益和价值,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一种“反自然”的错误观点。
二. 马克思的生态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指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压制和笼罩下,这种关系已经从根本上变质了,人与自然之间成了完全对立的状态,人们盲目、狂热地把自然界固有的使用价值当成自身的私有财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成是单方面索取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分离,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人与自然分离的必然结果。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与疏远,人在作为对象的自然中逐渐丧失自己。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④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大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同时,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人的劳动活动发生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自然界不再属于人,而成为人奴役的对象。人与自然界之间成了赤裸裸的生存关系。自然界成为仅仅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成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和对象。所以,这时候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人的生态价值应该是巨大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人类来源于自然。对于人的来源问题,唯心主义宗教神学认为认识由某种精神或由上帝创造的,这无疑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人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恩格斯曾在《自然辨证法》中揭示了自然事物总的发展规律,阐明了生命的产生过程,“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的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在这些原生生物中,有一些渐次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渐次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终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由此可见,人来源于自然,自然养育了人,人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⑤自然界也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⑥也就是说,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劳动也无法进行。所以,不是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的人。最后,人包含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自然。自然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着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着自然界,也在实践活动中改造着自然界。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而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任何理论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类实践的,马克思的生态价值理论的实践,其最终价值指向就是整个社会与人的良性发展。马克思的生态价值理论对我国应对当代生态环境现状,解决生态恶化的危机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马克思生态价值理论的当代实践
我国的生态环境,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其形势都是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保护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中心问题。⑦过去,我们习惯于只考虑人的利益和需要同自然做斗争,常常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增进人的利益,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岌岌可危。生態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但也是有限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过去社会的高速发展,在获得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这一基本条件。这不但使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资源告罄的制约,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建设作出新贡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注释]
①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2.
②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3.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7.
④同上,57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6-57.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3.
⑦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36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万光侠.建构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