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之间“零和关系”的辩证探究

2018-06-23 09:17王碧峰
中国市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市场政府

王碧峰

[摘 要]政府与市场之间虽然存在着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但这种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却不能用零和关系来表述。把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为零和关系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意义,不符合经济的客观现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关键词]政府;市场;零和关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7.013

1 引 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理论界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为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脱离了科学轨道的创新不仅无助于新的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反而有损于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016年3月2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是一篇为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好文章,对推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作者没能坚持始终如一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因而在文章中出现了不应有的瑕疵。在文中,作者认为,“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政府与市场是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零和关系,而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实践则证明两者可以是互补的‘正和关系……”作者的这段表述明显没有把握好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虽说瑕不掩瑜,但在这么重要的一篇文章中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是绝对不应该的。下面笔者对上述表述的错误做一解析。

2 不能用零和关系来表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政府和市场被看成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一定时期,社会资源的总量总是一定的。政府配置的资源多一些,市场配置的资源就会少一些;反之,市场配置的资源多一些,政府配置的资源就会少一些。从一定时期总量资源分配的角度看,政府与市场的确存在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这种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却不能用零和关系来表述。

所谓的零和关系是指,交易双方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交易双方所得和所失相加等于零。因此,零和关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零和关系是一种交易关系,关系双方处于针锋相对的两极,即处于对立面;二是零和关系双方所得与所失之和等于零。从两个特征来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然它们不是零和关系。

第一,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交易关系,而是一种互补的资源配置关系。虽然它们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能用交易关系来理解。它们只是在资源配置上的分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解为零和关系,实质上就是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交易关系,把政府和市场放到了对立的两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这种认识,既违背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不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第二,政府与市场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是以一定时期、资源总量一定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才有“政府配置的资源多一些,市场配置的资源就会少一些;反之,市场配置的资源多一些,政府配置的资源就会少一些”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此消彼长的关系反映的是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比例的变化,两者之和等于100%,而不等于零。如果非要用一种和的关系来表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不是零和关系,而是“1和”关系。

第三,即使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也不能用零和关系来界定。因为,在经济学中,如果两个经济因素(变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相互替代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一定能用零和關系来界定。比如,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物价上涨率)之间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而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用零和关系来界定。《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文作者的错误就在于不加区分地把“此消彼长、相互替代关系”界定为零和关系。

因此,从零和关系的定义来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能用零和关系来表述。

3 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述为零和关系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错误认识

《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文的作者认为,“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政府与市场是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零和关系”,这是一种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错误认识。

第一,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中从来就没有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是零和关系的表述,或者意思相近的表述。《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文作者所认为的“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政府与市场是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零和关系”的观点得不到相关文献的支持,很可能是作者对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误解。

第二,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离不开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段,都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不同组合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政府和市场不同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正和效应,也可能产生负和效应。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运作不当,市场会失灵,政府会失灵,政府和市场的组合也会失灵。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制度、哪一种手段能够保证政府和市场的组合永远不会失灵,总是产生正和效应,而不会出现零和效应、负和效应。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的固化,说成是零和关系,而排除出现正和关系的可能性,现实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多种组合效应的可能性。

第三,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描述成“零和关系”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在现实中,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改变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组合,其目的就是追求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即作者所说互补的“正和关系”。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德国(西德),通过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取得了资源配置的正效应,可以说是政府与市场“正和关系”的典型案例。因此,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描述成“零和关系”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同时《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文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实践则证明两者可以是互补的‘正和关系”,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一些国家的经济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描述成“零和关系”否定了人们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意义。因为,如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零和关系,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不需要改变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组合。因为,无论人们怎样调整关系和改变组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都等于零,即零和效应。既然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与不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改变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组合呢?显然,作者的说法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文作者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述为零和关系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我们坚持理论自信也需要理论创新。但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能盲目创新,随意创新。否则无助于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虻,周文.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6-03-02(15).

[2]维托·坦茨.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市场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