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我儿子小宝最喜欢去淘气堡里玩,但因为他经常不讲游戏规则,每次带他去我都格外紧张,怕他不讲理跟别的孩子抢玩具甚至打架。我这人脸皮薄,孩子霸道、没礼貌,我觉得丢脸,要是别的家长再说点难听话,比如说咱教子无方,孩子没教养,我会更加尴尬。因此,每次不得不带小宝去淘气堡玩的时候,我都会紧紧盯着他,随时监控他的不良行为。一看见他要与别人争抢玩具,我赶紧过去呵斥;发现他要动手打人,我赶紧上前把他拉开。
在淘气堡里,儿子像个小土匪,我则成了十足的“治安警察”。他前面跑,我后面追,时不时地还要大声呵斥。这样他玩得不爽,我也觉得挺累。
说实话,我认为淘气堡是个很好玩的地方,玩具多,孩子多,对培养儿子的智力以及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有好处,但苦于儿子经常不讲规矩,弄得我对那里既爱又恨。
周末,同事孙先生约我带孩子一起出去玩,我问去哪儿,他说去淘气堡。我顿时觉得头大,直言相告:“那地方我真不敢去。”孙先生好奇怪:“为什么不敢去?那地方又没有老虎吃小孩!”
我就把宝宝在淘气堡里的不良表现说给孙先生听。孙先生听罢哈哈大笑,说:“跟我家宝宝先前的表现一样。不过我家宝宝在淘气堡里好捣乱的不良行为,现在已经完全让我给治住了。”
“怎么治的?”一听孙先生有高招,我赶紧请教。
“其实很简单。跟宝宝说清楚,只要抢别人东西,或者动手打人,立马退场,不能再接着玩。”看我聽得认真,他顿了一下问,“知道股票市场的熔断机制吧?指数涨跌触及某个事先设定的幅度,自动停止交易。”我点头。孙先生继续说:“我把我的方法也称为给宝宝的不良行为设置熔断机制。熔断个三五回,宝宝在公共游乐场所的不良习惯就会自动改掉。”
其实孙先生的这个办法我并不觉得新奇,因为之前我也有过类似思路:每次去淘气堡,我都跟宝宝事先约定,如果他跟人家抢玩具或者打人,就立即退场,不让他玩了。可每当宝宝犯规时,我只是喊两声“不能玩了”,但光打雷不下雨,并未按照约定真的让他退场,结果宝宝根本不在乎,屡屡犯规。
既然对宝宝的不良行为设置了熔断机制,为什么不实施呢?说到底,还是贪图“小利益”导致的:进淘气堡一次20块钱,如果宝宝一犯规就退场,感觉20元花得太不值了。
看来,想要真正改掉宝宝的不良习惯,就不能只考虑眼前那点小利益,而是必须像孙先生那样“严格执法”,该熔断的时候坚决熔断,否则很可能因小失大,导致宝宝“积习难改”,影响健康成长。
于是,带着“严格执法”的决心,我跟孙先生一起领着孩子去了淘气堡。进淘气堡前我跟儿子约定:不准跟人家抢东西,不许捣乱,否则立即退场。
宝宝草草地点了点头,明显没把我的话当一回事,然后便急匆匆地进了淘气堡。
我像往常一样跟在宝宝后面当“警察”。不一会儿,宝宝就犯了老毛病,跟一个孩子抢起了积木,我提出警告:“不能跟人家抢玩具!”可他根本不听。要按以前的做法,为了不浪费那20块钱,我会把他扯到别的地方接着玩。但这次我下定了决心,绝不因小失大,于是我直接把儿子扯出了淘气堡,严肃地告诉他:“说好了不能跟别人抢玩具,你不遵守约定,不能再玩了,退场!”
宝宝当场大哭起来,要继续玩,而且可怜兮兮地向我保证:“我不抢了,再也不敢了。”
说实话,听了宝宝的哀求,不心软是假的,但我决定硬起心肠,严格“执法”,不顾宝宝的请求与保证,带着他离开了。宝宝眼睁睁地看着离淘气堡越来越远,哭声也越来越大。我仍然不为所动,并一再强调不让他继续玩的原因:“你违反了约定,就不能再玩了!”
第二天,儿子又让我带他去淘气堡。这一次,他遵守我们的约定,倒是没有跟人家抢玩具,可是因为一名小朋友妨碍了他骑木马,他随手把人家推倒在地。我立即“执法”:“你又违规了,退场!”
儿子依然是哀求带保证,但我再次硬起心肠,毫不犹豫地带他离开了淘气堡。
你还别说,经过这样的三次“熔断”之后,儿子在淘气堡里明显有了规矩意识,渐渐变成了一个淘气堡里的好宝宝,不争也不抢,更不会动手推人、打人。
现在,带儿子去淘气堡玩,我已经不用再当“治安警察”了——只要给他设置好行为底线,他就会因为对规则的畏惧而严守约定,与其他孩子和睦相处。他玩得开心,我看着也省心。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