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之内给空间

2018-06-23 05:29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8年6期
关键词:堂姐界限公婆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养育孩子就像放风筝,要懂得何时放线、放多少、怎么放,高手还会边收线边放,亦放亦收。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何时该放手?在哪些方面放手?如何在界限之内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成为温室花朵,或者过度的自由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呢?

界限之内允许犯错

(戚女士,35岁,医院护士长)

第一次听到6岁的儿子叫我“坏妈妈”的时候,我心都快碎了。我困惑为什么我爱得越多、管得越细,我越累,孩子也越叛逆。

一天,我跟堂姐带着我儿子去逛超市。出门前我叮嘱儿子往书包里装一个环保袋。他不听,还顶撞我:“我不放,你好烦!”我跟他解释:“如果大家都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地球会更健康。所以,买东西最好带一只环保袋,懂了吗?”

可我话还没说完,儿子就跑得没影了。堂姐一边往兜里塞环保袋一边跟我说:“你这是做护士长的职业病,动不动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一番。你倒是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但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机会。”

我们一行三人到了超市,堂姐特意往购物车里放了一包5块钱的棒棒糖。结账的时候她让我儿子把棒棒糖放回去,说:“阿姨只带了这么多钱,需要买一个5块钱的环保袋,棒棒糖就不能买了。”儿子很惊讶,一脸失落地说:“环保袋还要花钱买?”堂姐诡秘一笑,说:“好像我包里还有个环保袋吧!你真走运!”边说边把她临出门时装的那只环保袋掏了出来。儿子顿时变得欢天喜地,拿着“失而复得”的棒棒糖问我堂姐:“阿姨,为什么环保袋要5块钱呢?”堂姐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你能给我几个理由吗?”我知道她是要鼓励孩子思考。在儿子说出他的想法后,堂姐又抛出了更多的关于环保袋的问题,并把“环保意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知识融入问题当中,与孩子频频互动,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自从那次购物以后,再去逛超市的时候,不用我提醒,儿子就会主动准备一只环保袋。

这件事让我反思:怪不得堂姐把她家孩子教育得那么好!堂姐告诉我,家庭教育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的见识与境界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你境界高,有远见,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收放自如的精神力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种能力。

在堂姐建议下,我在两个方面加强了学习。

首先,改变“纠错”的思维方式。

作为护士长,我的工作就是给护士们“找漏洞、提建议”。可以说,我看人看事情的时候瞅一眼就能看出各种问题,忍不住要指出来并提出解决方案。我这种“强势纠错”的方式,不但干扰了孩子的独立思考,也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每天下班回家,进电梯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家里不是医院,儿子不是下属。”同时我给做事磨蹭的儿子立各种规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守时,比如早晨去幼儿园必须7点半出门。

早晨起床后我试着放手让他按自己的速度来穿衣、洗漱、吃饭。一到7点半,我便拎起打包的早饭带他下楼。刚开始的时候他洗脸总是洗不干净,早饭要拖到上车后吃。看他那么磨蹭,我虽然心急,但不再把“快点啊”“要迟到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当我不把“慢性子”当作一个错误来纠正的时候,儿子渐渐地改变了。他动作还是慢,但前一天晚上会检查书包,看衣服是否放好了,甚至还发明了两条裤子套在一起穿的“偷懒大法”。

其次,君子贵柔,用“事情的结果”来教育孩子。

堂姐提醒我,我儿子在别人面前表现很好,但一回到家看到我就像变了一个人,特别逆反。究其原因,与我的管教方式有关。比如我经常扯着嗓门对孩子嚷嚷,没有一点慈母的样子。堂姐建议我:“柔和一点。”我问堂姐:“怎么柔和?除非不管他!”堂姐说:“让你柔和,不是让你不管孩子,而是在管教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比如你经常很严苛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侵犯孩子的成长空间。可以试着对孩子宽容一点。”

我听从堂姐的建议,努力在看到儿子的某些缺点时不露声色,让“事情的结果”来“教育”他。比如儿子大大咧咧,经常丢帽子丢围巾。我便跟他说:“妈妈今后再也不提醒你了。你的帽子、围巾就这么多,如果都丢了妈妈不会再给你买,你就没有戴的了。”这一招很管用,当他最后一条围巾弄丢以后,恰好下大雪,他没有围巾戴,自然要挨冻,但他嘴硬,说:“我一点都不冷!”可事后我发现,他已经从中接受了“生活的教训”,比如在外面玩的时候,他会把一些容易弄丢的东西塞进我包里,还自豪地夸自己:“这样就不会弄丢了。我聪明吧!”我抓住机会对他赞扬了一番。没有命令、强制,也没有亲子冲突,他就这样改掉了丢东西的坏习惯。

我感悟到,用事情的结果教育孩子,比絮絮叨叨的说教更有效果。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去试错,孩子会在“犯错-总结-纠错-进步-再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家长的适当放手,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比事事管束、时时纠正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避免被孩子“操控”

(孙女士,33岁,进城务工人员)

我一直跟着做工程的丈夫在城里打工。儿子从1岁起随爷爷奶奶生活,被宠得“无法无天”。公公婆婆常跟我抱怨:“我们也想管他,可管不住啊!越是想好好教育他,越是教育不好。”

怀上二胎后,我回乡待产,有了更多时间跟公公婆婆和大宝在一起。我仔细观察老人们跟孩子的互动,发现祖孙关系的“主导权”竟一直掌握在孩子手中。举例来说,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儿子就装可怜,对老人哭喊:“我知道你不爱我了!”如果这一招不奏效,儿子就会发脾气,乱扔东西、在地上打滚或口出恶言,弄得老人难以招架。儿子甚至还会威胁老人:“我不去幼儿园了。”“我要去上海找爸爸。”最让我感到恐怖的是,如果流泪、发怒和威胁都不奏效,儿子还有更厉害的武器,那就是沉默——对爷爷奶奶爱理不理。

我儿子是三代单传,公婆对他特别溺爱,更心疼他“爸爸媽妈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因此,一旦孙子对他们不理睬、不亲热,他们就会立即妥协,哪怕孙子的要求再不合理也会答应。

我找到儿子的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听话懂事、关爱小朋友,还会讨好老师。得知他在家的种种表现,老师说:“你儿子情商很高,但用错了地方。他对爷爷奶奶装可怜、发怒、威胁甚至采取冷暴力,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操控他们,让他们都听他的。”

我大吃一惊:“难道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察言观色,知道谁是有原则的,谁拿他没办法?”老师说:“从你儿子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不过想要改变他,也不难。只要给他立界限,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原则不妥协,就能让他打消掌控家长的念头。”我决定根据老师的建议来做。

首先,我比以往更加尊重公婆,给孩子树立“尊敬老人”的好榜样。

儿子有每次外出必买碳酸饮料的坏习惯。我不给买,他立马眼泪汪汪,吃饭的时候也说没胃口。我坚定地说:“很抱歉让你不高兴,但事情就是这样。你不吃就饿到晚饭时间,除了喝水不能吃任何东西。”

儿子便装可怜,公婆看了受不了,劝我:“为了让他多吃几口饭,还是买吧!”

我不为所动,坚持原则让儿子饿了一顿。我跟公婆沟通,让他们遇到类似情况时必须保持明确的立场。这样,儿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

再比如,我儿子喜欢玩“摇摇车”。大家约好每次出去最多玩三次,可儿子总是食言,玩过三次以后要玩第四次,得不到满足就哭闹,奶奶急了就乱骂一通,或硬拉着他回家。可走不了几步,奶奶气消了,又对刚才骂孙子充满愧疚。儿子便把握时机提要求:“好奶奶,让我上楼前再玩一次吧!”奶奶就会放弃原则。

我教婆婆“言出必行”,以及当孩子火冒三丈或甜言蜜语时如何应对:“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冷静,不在他发怒的时候做任何刺激或纠正他的事,只要平静地看着他就行;同样,当他甜言蜜语拍马屁时,也要保持冷静并坚持原则。”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他无法左右家长的意志。

公婆听从我的建议,试着去做。当我儿子使出“撒手锏”,气愤地宣称“要去上海找爸爸,不跟你们在一起了”时,我让公公婆婆坚持原则不退让,该干什么干什么。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再告诉他:“你现在就可以去上海找爸爸,我们给你买火车票。”一看爷爷奶奶没有妥协的迹象,儿子的气焰反而收敛了。公公婆婆根据我的指点,继续语气严肃地对他说:“我们跟你爸爸妈妈谈过了,如果你想去找爸爸,随时可以去!”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哪有能力独自出门去找爸爸?那原本就是他要挟爷爷奶奶的手段而已。当手段失效,他只能服软。这时,爷爷奶奶再向他表示接纳与关爱,他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会清楚地认识到:威胁对爷爷奶奶不起作用。

当然,孩子的坏脾气和鬼机灵像弹簧一样会不断反复,但只要家长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孩子终会意识到界限的存在,并渐渐改掉过去的毛病。

何时放手?如何放手?

(朱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在一本名为《断开掌控的力量》的书中有一张心理自查表。如果做家长的心态与做法符合以下10条中的大多数,那就该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空间:

1.觉得要具有家长权威,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下命令。

2.觉得孩子应该来问你的意见,因为你懂的比较多,知道什么对他们最好。

3.孩子如果不接受你对他(她)的评价与判断,你会轻看他们,用言语贬低他们,让他们觉得不按照你的话来做就是坏孩子。

4.你经常未经同意就为孩子制订计划,如果孩子不照计划去做你就让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孩子没要求你帮忙时,你总是主动帮助他。

6.你随时都在想着、谈论着孩子,希望孩子陪伴你、取悦你,希望你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7.你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无知、不成熟。如果孩子提出反对你的意见,你会说:“不,不是这样。你说的不对,我说的才对。”你对孩子提的意见充耳不闻,完全一意孤行。

8.你试图“修正”孩子的感觉,代替孩子去思想;你因为孩子建立的其他亲密关系(比如与老人、保姆、朋友等的关系)而觉得受到威胁。

9.你为了保护孩子而不允许他(她)探索。你害怕孩子做错事、走错路。这种害怕成为你做每一个决定的核心动机。因为害怕造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在群体中的成长受到阻碍。

10.你常会因为孩子独行其是而生气。你觉得让孩子面对困境太残酷了,渴望以你的经验给孩子提供足够的保护。

那么,又该如何放手呢?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孩子需刚柔相济,要在一定界限之内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循序渐进,权责共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想拥有更多的自由。家长要把握好“权利与责任”一起放手的原则,边放手边观察,不断进行调整。

比如孩子若想拥有“玩沙子”的自由,那就要让他(她)承担“玩过沙子要洗手洗头并把鞋子里的沙子倒出来”的责任;孩子想拥有自己安排时间的权利,就要承担完成作业的责任;孩子想拥有养宠物的权利,就要承担“给宠物喂食、洗澡、倒粪便”的责任。

案例中的戚女士,主动反思自己的家教方式,然后刻意地放手,让孩子从“失败、受挫、吃苦头”中领悟到自身的责任。这个过程中,家长切忌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陷入愧疚、愤怒和混乱。我们要提醒自己,我的孩子必须自己走过生命中的历程。我们不能刻意地代替孩子负责任,更不能为孩子的坏情绪买单。

其次,带着温度教育孩子,随心所欲但不逾矩。

有一个寓言谈到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北风拼命吹,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行人因觉得春意上身,解衣前行。南风的胜利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比严寒力量更大,轻柔比凛冽更容易让人改变。

同样的道理,若想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不能靠“严管”,而要靠“身教”。家长要牢记:即使是立规矩、划界限、让孩子吃苦头,也要伴随着无条件地接纳与鼓励孩子,尽可能地给予孩子阳光与温暖。

在第一个案例中,戚女士让孩子因为丢围巾而挨冻,然而却在孩子有一点点转变的时候给予大大的鼓励。这样的教育,既让孩子醒悟又不受到伤害,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其实,给孩子立界限的过程,也可以是亲子之间相互学习、欣赏,相互了解并增进互信的过程。适时对孩子表达赏识与鼓励,会让亲子沟通更顺畅,亲子关系更融洽。

在第二个案例中,孙女士教公婆给孩子立界限的时候,自己以身作则,比以往更加尊重公婆,给孩子树立“尊敬老人”的好榜样。而且,她不是直接出面教训孩子,而是巧妙地躲在幕后,指点公婆与孩子“斗智斗勇”,不但顺利达到预期效果,也维持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蜿蜒曲折、螺旋上升的,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界限,更需要空間与温暖。带着温度立界限,刚柔相济;界限之内给空间,张弛有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堂姐界限公婆
恩怨如污垢
间隙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被护送的“甜瓜”
过去
懂得了适可而止
绣花姑娘
破次元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
让阳光住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