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世界名流塑胶小姐:“我曾感觉自己被掏空”

2018-06-23 05:09韩嘉琪
南都周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塑胶消费主义小姐

韩嘉琪

Pandemonia,这位身高七英尺(2.13米),顶着标志性大卷发、遛着一只名叫“Snowy” (白雪)的宠物充气狗的塑胶小姐,在过去十年中,吸引的眼球比任何大牌明星都多。

在过去十年中,她频繁出现在全世界各大秀场,并且立即就能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的一道景观,她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包括了大量名流与明星,只要她助力宣传的品牌,一定会成为焦点话题。

然而,从来没有人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网红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所有媒体关于她的报道,也是简单而概括的几个问答。我们只知道,这是位来自伦敦的艺术家,而且是个“他”。

塑胶小姐的扮演者,是一名毕业于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工作领域涵盖雕塑、行为艺术、绘画、版画复制以及摄影。在这个被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所形容的“人人成名十五分钟”的年代,塑胶小姐出乎意料地抢占着时装周、艺术节的头条,名气一直在线。除时装周外,她还时常现身于各种艺术展、文化活动、商业活动、名人的私家派对等。

Pandemonia告诉《南都周刊》记者,他出门必带三样东西:手机、自拍杆、自行车打气筒。偶尔大脑短路时,他也因为生活习惯而误带一些根本用不着的东西出门,比如防晒霜。

扮演塑胶小姐Pandemonia这个疯狂的想法,源于2008年,“我发现媒体上总是充斥着大量的名人。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名气的狂热向往,让我突然想制造出一个虚假的明星,去讽刺一下当下社会。”

之所以选择塑胶,是因为其质地光滑、色彩明丽,完全契合着商业社会的特点。在他看来,一个女性形象会比男性更符合他的创作意图:“女性在消费社会中,总是更多地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在广告中。Pandemonia就恰恰符合消费主义对女性所期待的一切:金发,高挑,苗条,外表浮华,而且永远年轻。”

2015年,塑胶小姐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一场名为“欲望的市场性”(The marketability of desire)的雕塑展。这些色彩亮丽而抽象的雕塑被命名为:“无用”(useless),“无意义”(futile),“徒劳”(vain),“空虚”(empty)等,塑胶小姐声称,这些名字旨在描述人的欲望被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无论从塑胶小姐本身,还是从其创作的雕塑作品来看,扮演塑胶小姐的艺术家对时下的消费社会是持着反思态度的。许多人认为,他在借用这个面具形象,以及毫无质感的塑胶外衣,讽刺着时尚圈和消费主义的虚假。

然而,塑胶小姐从诞生之日所创造出的眼球效应,让她携带了巨大的商业潜力。出道近十年,各个秀场仍旧热情地邀请其助阵,而她的影响力甚至蔓延到了中国。2018年3月,中国某电商就曾邀请她来拍摄视频广告。

于是,她一边戏谑着这个世界,一边又从消费主义中赚得盆满钵满。她不停地为品牌代言,游走于各种商业活动,而且直言:“我很喜欢购物”。所以这恰恰成了塑胶小姐创造者身上的一个悖论:他似乎从一个警惕消费主义的人,变成了消费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评价,Pandemonia给《南都周刊》记者的答案是:“我从不评判也不谴责消费主义。它是性感的、令人陶醉的。一个人无法脱离消费主义而活”。

塑胶小姐为万宝路香烟专门设计的连衣裙,毫无违和地打了一场行走的活体广告。在他看来:“这个年代,艺术已经转化为一件件消费商品,而广告商则想把商品变成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塑胶小姐无疑成功地把艺术和商业缝合在了一起。

作为时尚博主,塑胶小姐从不跟风各大品牌的最新设计。和时装周上满身高定服装的达人们不同,她的裙子完全由流水线上的廉价塑胶制成,从不佩戴珠宝,发型几乎一成不变。

塑胶小姐的行头,全部是艺术家本人亲自设计制作的,平均制作时间为六个星期。在他看来,塑胶小姐根本不需要靠华服博取关注,她本人就是一个行走的logo,辨识度够高了。即使混迹于苛刻的时尚圈,她也绝不会因搭配出错而被抛弃。

另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塑胶小姐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而塑胶之下的他却无人知晓。艺术家就过着这样的双重生活人生:套上Pandemonia的服装,艺术家进入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闪光灯无处不在;卸下Pandemonia的行头,他则迅速淹没在人群中,买咖啡、挤地铁,无人问津。

塑胶小姐就像是他的一个面具,掩藏了他真实的身份,所有公众行为都成了一场与本人毫不相关的表演,就像他说的:“面具下的人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理念——即每个人都活在面具之下。”

“塑胶小姐是一件非常民主的艺术作品,它的意义完全取决于观众自己的理解。”艺术家反复强调,塑胶小姐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她不是让观众单方面仰望的,相反,你可以拥抱这位巨大的金发女郎,可以同她自拍,与她交流。

他说,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不是走紅毯、不是名流派对,而是收集大众对于他的反应,以及透过塑胶小姐的视角——塑胶外衣上的两个孔,去观察这个社会,尤其是精英圈。根据大家的理解,“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塑胶小姐对于媒体的采访,也永远立场暧昧,他总是避免给出实质性的答案。例如,当你问他:“请问塑胶小姐是怎么呼吸的?”,他会说:“这么美还需要呼吸吗?”这似乎维持着塑胶小姐作为“假面形象”的虚空,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开放性的解读。

从她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洞见当下社会的某些特性:商业世界每时每刻改写着人们的动机行为,而被人捧上神坛的“名流”,可能不过是个虚假形象?但是对于一切稍加深刻的讨论,塑胶小姐本人拒绝多做阐释。正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德·库宁说的:“内容是对某物之一瞥,如刹那间之一遇,内容微乎其微。”

塑胶小姐的回复是:“我的目标只是给大家带去一点乐趣。”

猜你喜欢
塑胶消费主义小姐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晚霞小姐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塑胶进化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谁在跟踪雁小姐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人手发热塑胶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