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雪涛,原名王庭钧,自幼喜爱绘画,16岁即辞家赴学,先修西画,后转修国画,得名家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等大师教诲,画艺精湛,从花鸟出发,又不拘于原型,画于形而求其神,追求画面之外的情趣与意蕴。以《荷花三鹅》为例分析王雪涛作品,对于我国书画界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雪涛;荷花三鹅
徐青青(1993.8-),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人,汉族,本科生学历,单位:西昌学院,研究方向: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
一、王雪涛介绍
(一)王雪涛的绘画养成
1、白石画风(1922年-1929年)
1922年,王雪涛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启其学画生涯,同年,王雪涛与其他八名同学成立了国立艺专的第一个学生协会——“九友画会”,打破原有的师徒制学习模式,开启探究式学习,这些宝贵的学习经验为其打下扎实的基础。1923年,王雪涛拜师齐白石,王雪涛以临摹为入门学习方法,求得齐白石作画精髓,1928年,其所著的《荷花图》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齐白石曾亲自点评:“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齐白石大师略带调侃的评论,足可见王雪涛学艺之精。王雪涛学艺,并不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1925年,王雪涛作《不倒翁图》,便是启发于齐白石对背面不倒翁创作意图,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作。
2、细腻灵巧风(1930年-1948年)
1930年,王雪涛在对艺术有更深的凝练理解后,实现突破,画风开始转变。以《拟八大山人——芦雁图》为代表,王雪涛画风更显灵巧、细腻,在老师王梦白的指导下,以明、清两代绘画大家为模板,王雪涛在大量临摹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并经过对传统绘画的深钻细研,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拟明人法百鸟图卷》,在小写意的画坛上与汪慎生并称“汪王”,成为一时美谈。
3、新巧鲜活风(1949年-196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绘画作为重要的文化产物成为了振奋人心的重要途径。与很多画家停滞不前的脚步不同,王雪涛积极地学习院体画,如吕纪的《雪梅斑鸠》、王乾的《双鹰》等。在纵向学习的同时,王雪涛也紧紧研习当代优秀画作技巧,如研习八大山人,学习岭南画派风格,在大量的写生积淀下,其作品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正如同当时的新中国,振奋人心。
4、大气老练风(1966年-1982年)
受文革影响,绘画题材受到限制,王雪涛受命创作于更多地展现“高雅”的艺术作品,很多巨幅作品流传于世,在个人个性被压制的年代,王雪涛依然没有退缩,用自己的画笔,为画坛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即便是很多巨幅大作不允许留下姓名,但留下的集体印章中,依稀能够辨识出王雪涛高超的作画风格。晚年时期,受身体因素影响,其画作更加突出雅俗共赏,但老辣、洗练的风格,依然让人为之肃穆。
(二)王雪涛绘画技巧
第一,实践为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雪涛成熟优秀的画风成就于日夜苦练中。一方面,对于名家的临摹,1925年,故宫向世人开发,众多名家大作得以让学子学习,王雪涛珍惜机会,大量临摹名家作品。在学习绘画过程中,王雪涛大量临摹老师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作品,临摹古人大家作品,在临摹中,学习他人画法,并加深自身的见解;另一方面,大量写生,王雪涛以大自然万物为对象进行写生,注重观察和默记的培养。日复一日地对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等观察,并将其神态熟记于心,王雪涛主张,只有将绘画对象完整、丰富地绘制于心中,才能胸有成竹地运行于笔下。
第二,名家为桥。王雪涛的绘画大成得益于诸多名家大师的指点,王雪涛由国立艺专从学国画之时,刚好齐白石、王梦白、陈师曾等大家画风卓著,在近距离与这些名家接触过程中,王雪涛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特别是齐白石、王梦白一度影响了王雪涛的画风走向。
第三,揉情为路。王雪涛认为绘画之路,关乎心,在乎手,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要想让艺术达到至臻境界,就需要“心源造化悟遵循,双管齐飞如有神”。在其大量画作中,对于花草细节的绘制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挚爱,通过色彩强烈的对比,张扬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表现了自身的博爱情怀。
(三)王雪涛作品
王雪涛历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其美学成就卓著,生平著有《王雪涛画集》、《王雪涛画辑》、《王雪涛画谱》、《王雪涛的花鸟画》等,其代表作有《百卉图》、《万紫千红》、《报喜图》、《四季花鸟》。
二、《荷花三鹅》简析
(一)作品构图技巧简析
王雪涛从高处构图,以俯视的眼光看着荷花摇曳,三鹅游荡。左上方留白与右下方的画面主体遥相呼应,显得视野开阔,充盈丰富。留白与三鹅紧密相连,又为三鹅的游荡戏耍留足了想象空间,让画面无限放大。荷花摇曳方向与三鹅游荡方向相同,让画面更显自然。随风摆动的荷花、杂草与不同姿态的三鹅,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生动性。画中事物点、线、面结合的绘画方式,虚实结合,详略得当。
(二)作品色彩简析
《荷花三鹅》打破传统花鸟画单一水墨色彩,引入红色系、绿色系等明艳色彩,使整个画面更显生动。含苞待放荷花采用红色,已绽放荷花采用粉色与粉白色,荷花层次跃然纸上,墨色荷叶、绿色杂草区别开来,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入微。同时,无论是花草还是鹅在线条色彩的处理上,该作品都显得层次分明,比如白鵝的红嘴巴,白身体以及墨色构筑的白色羽翼,立刻让图画栩栩如生。
(三)作品情趣简析
王雪涛认为中国水墨画非常注重笔墨情趣,但这里所指的笔墨情趣并不是浓墨堆砌而成,反而讲求的是一种灵动变化。《荷花三鹅》中,就充分地运用了这种绘法。随风飘摇的荷花、杂草,碧波荡漾的水墨,姿态各异白鹅,都以各自灵巧的方式展现了作者自由、随性的心境,让人看到作品时,犹如身临其境,一股微风吹来,恣意徜徉。这样一种自然、自在的美的情怀表达得益于王雪涛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正如其所认同的那样:“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三、荷花三鹅学习借鉴
(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王雪涛先生可以在画坛取得较高的艺术造诣,与其自身的刻苦努力分不开,正所谓“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他自身大量的写生经验,大量的临摹齐白石老先生等人的荷花作品,刻苦的钻研,大胆创新,才创造出来《荷花三鹅》这样的佳作。绘画的艺术长河里,不乏经典,也需要创新。我们既需要以古为镜,通过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古代艺术绘画研习,来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隗宝,比如线条的运用,意境的传神,也需要对当代不同的绘画类别进行学习比较,学以致用。我们既需要在开发的社会中,充分学习西方的繪画精髓,比如色彩的大胆,构图的新奇,也要归纳总结中国绘画的优势与特点,学会在融会贯通中找到自己绘画的兴趣点与突破点。
(二)意在笔先,随机应变
意即是对绘画对象的第二次重现,如同黑格尔先生所说,“心灵化了的东西”,只有将绘画对象与自身意境相结合,才能做到郑板桥所说的“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助。而意境的培养,首先是人格的养成,就如同王雪涛先生,他的性格如太阳般明亮,因此就算在文革阴暗的环境下,他的画作依然能够绽放光明。其次是大量知识的积淀,王雪源的学习可谓博古通今,不仅临摹名家,同时不断地进行自然写生,训练自身的笔力与默记,要想在下笔前拥有神韵,第一便是刻苦。当然,意在笔先,并不是刻板地要求下笔前形成固定的思维与模式,而是要求意境随时变动,正如同王雪源教授其学生时所要求的那样,绘画不可刻板,不能拥有固定的格式,而是要随时变动,并在变动中,形成自身的风格。
(三)情随画动,生命不息
王雪源的学生王任回忆,王雪源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构思,创作时间长,但从无雷同,每一幅都蕴含了不同的生活情趣。这种珍贵的情感倾注,让每一幅画作都如同鲜活一般。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也要秉承这样的情操,用情感去看待自然万物,用“引、申、堵、泻、回”的方法赋予绘画对象以灵动,绘画的过程即是生命的对话过程,努力达到,让作品说话。
结语:
王雪涛笔下的小写意花鸟画淳朴、自然,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也象征了王雪涛本人坚韧的意志,宽广的胸怀以及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以《荷花三鹅》为研究对象,剖析王雪涛的绘画艺术,对我们绘画后辈的学画之路受益良多,焕发了绘画艺术本身强大的艺术感召力。
参考文献:
[1]陈昭.中国写意花鸟画墨法意蕴的嬗变[M].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