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煌
摘 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编年史方式来构架作品,描绘了从一九七五年春“农业学大寒”到一九八五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十年间中国农村、城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构思宏大的结构的功底。但评论家对其评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我们在肯定《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同时指出其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等方面出现的缺失。
关键词:人物关系;成功;缺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饮誉文坛的陕西籍当代作家路遥是一个满身披着黄土、一路艰辛、一路悲歌地走近生活、步入文坛并取得成功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震动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文学评论界掀起轩然大波。
一、《平凡的世界》的成功之處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首先它以一种开阔的气势,对处于巨大转折中的农村社会进行深情的描述,塑造了一批积极奋进、不畏苦难的现代人物——孙少安、孙少平。这两个感人至深的创业者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是作品中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人物,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深深了解城乡之间巨大差别的作家,路遥十分关心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人,在小说中作者就倾注全力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这两个青年农民形象。他们是中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期间富有变革意识的一代农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新一代农村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闪射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其次,《平凡的世界》具有“史诗性的品格”。在别具人性内涵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之外,《平凡的世界》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乃是它突出地表现为“史诗性的品格”。可以说,路遥《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十年历史的一面镜子。《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新文学的更生期,当时文坛格局变幻莫测,只要一个浪头袭来,所有的理论都应声而起,似乎听不到任何异样的声音,没有反叛者,而当另一种风潮来临的时候,大家就一窝蜂式的向反方向涌去了,这似乎是另一种极端。“西方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各种派别、各种主义风起云涌,争妍斗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同下,路遥“坚信任何手法都能写出杰出的篇章”,于是他坚定地采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近五年的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部不以情节取胜、用日常细碎的生活却能演绎着心灵震颤,乃至精神洗礼的巨著。文章中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彩色的爱情故事无不让我们掩不能寐。读此书,你将体味到高品位艺术的辉煌,与此书为伍,与此书中高尚的人物为伍,你将不会感到孤独。
二、《平凡的世界》的缺失
《平凡的世界》作为畅销书,多次被《中华读书报》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调查中,始终名列前茅。可见《平凡的世界》确实是一部厚重的作品。但我们肯定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的前提下,也来指出其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暴露的不足。
首先,主人公孙少平形象完美无痕,因而缺乏现实真实感。孙少平不向苦难低头、敢于跟命运挑战的精神、侠义善良的品格、丰富的情感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些使他在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这一形象过于完美:为了救小翠打工头,丢了工作不后悔;众多年轻漂亮女孩追求爱恋不要而去跟惠英嫂;受尽种种磨难始终没有暴露出一丝邪恶。这样的人物就失去了人性本身的复杂丰富性,沉入了对人性的“乌托邦”中,经不起读者的仔细推敲和描摩。
其次,主要人物关系单一。《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社会人生的小说,人际关系复杂错综,但在孙氏三兄妹的爱情故事上却出现了单一化局面。将三兄妹的感情都安排成与高干子女在一起,这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不符合常理。我们知道路遥披着一身黄土、一路艰辛步入文坛的作家,他作品中大都写“城乡交叉地带奋斗者”体现了那份渗进在路遥骨子里的对黄土地真挚、深沉的“故土情结”。这样安排三兄妹的爱情有利于淋漓尽致的展现路遥“故土情结”,显露出淳朴感人的优点,但这样钳制了作品的创新性,造成了人物关系模式化。
最后,受柳青影响过重,《平凡的世界》跟《创业史》雷同部分过多。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两着存在的惊似雷同之处:都是描写陕西农村生活的;主题也都是中国农村变革的;人物及人物间的关系相似:从孙少安身上可以见到梁生宝的影子;而孙少安远田润叶与秀莲结合,孙少平远金秀跟惠英嫂结合,这些设计,使人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梁生宝与美丽并当工人的改霞分手却与务农、朴素的刘淑良结婚的构思。虽然文学创作难免有类似之处,但不应该重要地方多次类似。路遥本想写一本同柳青《创业史》同样优秀的史诗性巨著。但却模仿过多,而使《平凡的世界》的创新价值下降。
三、结语
路遥《平凡的世界》因其有宏大的规模、含蓄蕴藉的内容,可以堪称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流作品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在当前商品经济转型期下人情的退化与变形是无声的鞭挞,对庸懒的人生缺乏激情的社会注入了强烈向上的忧患意识和抗争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雷达.诗与史的恢弘画卷[J].求是,1991,(17).
[3]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一论《平凡的世界》[J].小说评论,1987,(3).
[4]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