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则军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五年廊坊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以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廊坊卫生信息化起步是在2014年前后,从现在往回看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影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廊坊市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现状
先介绍一下廊坊市在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些现状和实际情况。廊坊地处京津之间,1989年建市,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与京津接壤。建市时间短、底子薄,与很多河北省内的兄弟地市相比,我们拥有的高端医疗总量非常少,全市有5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这5000多的总数,去掉100家的一级医院以外都是诊所。其次是“虹吸”现象明显,能力弱。作为廊坊的本地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就医现状。第三是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水平低。
一方面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步推进,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信息化对于医疗卫生的支撑任务越来越重。从过去的卫生局到现在的卫计委,廊坊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自2012年底开始提上日程,2013年自建团队开始做自主的规划和前期调研,到2014年正式部署。
在部署信息化的时候,要做一个顶层设计规划,这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按照规划才能够开展后面的建设。但是大家都知道,医疗卫生领域有很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得比较早的机构或是地区,他们投入了大笔的资金,最后提交了很多顶层设计的报告,而这个报告被提交后,就很少有人能够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中利用顶层设计的结果,为什么呢?不是这些报告的水平不行,而是说需求是多变的,业务场景还有产业的发展都在不停变化。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持续的做规划又是不现实的,所以说我们在引入企业架构的时候,需要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迭代,不断把政策变化还有业务需求等转化成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基于新IT的探索思考
虽然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立足“高标准、高起点”,从建设伊始,就聘请国家、省卫生计生信息主管部门和国内顶级专家为“智库”,经过学习、调研、思考,边学边干,独辟蹊径,联合作出顶层设计,在国家“46312”总体规划要求下,花费少量投入,利用很短时间,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松耦合、强兼容、可替换”的集成平台。
2014年我们获取了第一笔资金,部署了“廊坊市卫生信息化总体架构规划”项目,采用EA方法,通过业务梳理与架构设计,形成了《廊坊市卫生局信息化总体架构规劃》、《廊坊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文档,分析主要业务流程270项。同时通过规划,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指导思想,包括政府主导、规划管控、开放兼容、服务集成。政府主导指的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由卫计委代表政府来做,并从政策制定、需求分析、技术训练几个方面出发,由卫计委来牵头统筹。第二点是规划管控,基于规划我们做框架的设计和应用,这是政府主导下落地实践的重要抓手。第三点是强调开放兼容,我们不希望信息化的建设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无论是从系统的架构设计上还是后期的技术使用、合作伙伴的遴选都希望开放共赢。最后一点是服务集成,我们为了支撑开放兼容的策略,从大的架构设计上,以及技术和业务的结合上,更加强调服务的集成。
廊坊市当时的卫生局,现在的卫计委也专门建立了EA的架构,成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也是这个领域的第一家。基于这个管理体系,我们从2014年开始陆续向全市下发了卫生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全市重大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都要做报备、要有专家论证制度,全市要保证在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一致的交互。启动架构的时候,也是融合了多个架构的建设思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的实践是按照国家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架构的要求进行部署和建设的,现在看当时这个架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对于整个的IT行业来说是一个通用的架构,但是纵观现在国内区域卫计委的信息化部署,我们的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
目前,按照国家的要求,整个架构里面有两个支撑,一个是标准的支撑,另外一个是安全体系的支撑。在基础设施层,我们构建了两个云的计算中心。这两个计算中心的部署,是我们建设PaaS这个层面的领先设计,在国内的医疗卫生领域也是很强的。目前,基于当前的IT创新,廊坊的基层项目在符合国家发改委和省卫计委项目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克服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数据汇集到市级平台”的功能瓶颈,实现了“电子病历模块、分级诊疗上下转诊功能及安全体系建设”等功能创新,支撑分级诊疗制度等医改重点任务的落实,支撑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等省定“七套组合拳”工作部署的落实,支撑以“1+3+6+N”为核心的“健康廊坊·健康家庭”建设思路的落实。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