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2014年5月,我开始参与到出国留学人员心理支持系统的项目中。第一场讲座是在郑州的一所中学,看到那些略带兴奋、跃跃欲试的孩子,便涌起了母爱的情愫,因为,我就是一名留学生的母亲。
儿子是2012年本科毕业后去的美国,至今已经6个年头了,目前还在读博。一想起他刚出国时一切的不适应和我对他无限的牵挂,让我在作讲座的时候不经意间就混杂了母亲的角色和对孩子的嘱托。
我们的讲座重点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压力。凭借我当年跟儿子交流的经验,以及他给我的一些启发,我首先讲的是面对压力和困扰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大多数留学人员毕竟是年轻的孩子们,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即使在国内上大学也要面临独立生活的开始,更何况在国外举目无亲,还要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中的文化差异。比如,国内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常是被动的,作业也是具体的,而国外大学大多是小班教学,是研讨式的,每周每门课都要看大量的文献资料,还要写成文稿,在班里发言并带领大家讨论,加上语言还没有完全过关,压力可想而知。一些学生因承受不了而辍学回家,有的得了抑郁症,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于是,我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讲授如何调剂日常生活,如何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如何察覺并调整情绪背后的认知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有的学生还在听完讲座后就自己的困惑单独与我进行了交流。
再一个重点,是要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国外,中国留学人员容易抱团儿,经常会形成中国人的小圈子,好处是较为亲近,容易交流,能够相互帮助,但也容易产生依赖感,从而不敢或忽略对当地人际环境的了解和融入,甚至在小圈子里也会因为人际关系过于纠结而不能与人良好相处。所以,人际关系方面可以依托小圈子作为安全基地,更多地去探索和接触当地的人文社会,多积累在遇到困难时如何求助的经验,如何寻求学校的帮助等,以增强内心的安全感,更好地适应环境。
还有就是如何提高行动力,在独立生活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成熟。这个话题很大,一次讲座不可能达到效果,但在讲座的过程中会传递这样的信息:只有你才能为自己负责,眼睛要盯着自己的目标,拿出自己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才是一个成熟的自我。
记得最近一次讲座是面对出国支教的中小学年轻教师,他们是有大爱的人,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也祝愿他们在国外工作的日子一切顺利。
愿远在他乡的留学人员,一切安好!(作者就职于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