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恰如灵魂一样,直接关系到选材、布局、语言等。
一篇优秀的作文,立意必须准确、积极向上,才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之目的。那么,怎样进行立意呢?
1.仔细审题,揣摩题意。作文形式主要包括命题式、半命题式、话题式和材料式几种,无论哪种形式,审题时一定要看准命题中的每一个字,并结合材料和提示语进行揣摩分析。以“真正的精彩”为例,“真”有真诚、真情、真理、真相、纯真等含义,强调了这是一种真实、本性的精彩。我们还可从亲情、友情、生命、故乡、文化等角度来“化大为小”,将“精彩”具体化,并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2.化虚为实,巧妙转换。近年来,中考作文题中出现不少“虚题”,如2016年盐城卷的《有那样一抹色彩》等,若想在立意要抢占先机,就要懂得巧妙转换,化虚为实。比如《我心中的风景》这个命题,关键是“风景”,其有
【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如果进行摇船比赛,一个人摇船与两个人摇船,谁会赢呢?你肯定会说,当然是两个人摇船会赢,因为两个人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力量大摇船的速度就快,自然也就先到达终点。很多时候,两个人摇船输给了一个人摇船。
为什么呢?两个人摇船是力量大,但两个人摇船的节奏不合拍,摇船的力量不协调,船就会偏离航向,走上弯路。尽走弯路,速度再快,也未必能先抵达终点。丰富的内涵,既可是自然风光,又可指生活中抽象的风景。因此,我们要化虚为实,挖掘出深刻而鲜明的主题,而且思想要积极健康。俭朴、敬业、诚信、忠诚、友善等都可以成为“风景”的外延,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方向。
3.紧贴时代,独辟蹊径。现在,很多作文命题都与时代热点相切合,要求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传统文化”为例,“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推出,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以之为背景材料,将“传承”作为题眼,可以这样立意:“别让网络语言弄‘脏’了母语。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古诗词中有很多美,美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表达和寄托。”……
4.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有时候,从正面入笔,会给阅读老师留下“千人一面”的感觉,若逆向思维,反而使主题独到、新颖。这种立意方法也称为“反弹琵琶”。以“坚守”为话题,很多人会选名人持之以恒的故事,这样写没错;但举“放弃”的例子,会使人耳目一新。因为放弃了,所以一事无成,从反面论证了坚守的重要性。
总之,立意的确定不是心血来潮,更不能模棱两可,它必须是准确的、向上的、健康的,否则就偏题跑题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太空,即使有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种子播进土里,也无法发芽和生长。原来,太空中土壤没有重量,播进土里的种子,土壤就不能给它一份压力。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种子就无法向上发芽,向上生长。看看大地上的花草树木吧,为什么都是向上生长的呢?因为大地的重力向下,花草树木是挣脱重力而向上生长的。这是不是生命成长的一条规律呢?
读完材料,你有何感想或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细腻之处见精彩
写作中,细节描写是否传神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细节描写往往能抓住典型的情节,有利于刻画好人物形象,表现文章的主旨。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
1.人物描写见细节。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往往就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杨绛的《老王》,作者这样描写老王的神态:“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里,通过对老王神态的细致描摹,一个风烛残年、生活困窘的人物形象就活脱脱地立在眼前,让人产生对弱者的同情。
2.倾注真情绘细节。文章以情动人,能感动人的地方往往会成为文章的精彩之处。因此,要抓住最能触动读者感情的地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里的片段:“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里,无名战士将党证交给卢进勇的细节描写,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无名战士对党证的无比珍惜的情感凸显出来,再现了这位战士的无比崇高的革命信念和优秀品格,让人震撼,发人深省。
3.精彩修辞显细节。为了让细节描写更加真实、形象、生动,借助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彰显细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描绘出一群不觉悟的人们在麻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比喻活画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们。作者强烈的愤懑、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遥远的眼神
考生
我曾经对朋友炫耀过自己的眼睛,乌黑乌黑的,如同两颗黑珍珠镶在一张红润的小脸上,特别有神。朋友说,人老了,眼珠就黄了。
当时我觉得黄眼珠离我很遥远,离父母也很遥远,因为行将就木的人才会有黄眼珠。
父亲对我训话时,我浏览着他的脸。父亲很帅,真的,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他脸部的轮廓很像刘德华。父亲的眼睛特别有韵味,深沉中不乏一丝体贴,稳重中不乏一点温柔。他的双眼会对你关怀备至,像人们常说的,从他眼中你能找到安全感。梁朝伟的眼睛是深邃而迷人的,可在我看来,他不如父亲。父亲的眼神中还多了一点情味,那叫父爱。
那一次,目光定格在父亲的眼睛上,我的心不由一颤。黄色的眼珠,如同琥珀一样,当中的一点黑渺小而又珍贵。我好怕父亲离开。父亲才四十出头,不知何时,岁月剥下父亲的黑珍珠。黄眼珠里,我看见一个小人,是的,她霸占了父亲全部的视线。“恶毒的女人,她吸走了父亲眼中的英气。”我的泪滚下来。泪珠放大了那个人。我看清了父亲的“眼”中熟悉而又陌生的脸,一点一点地吮吸着父亲的爱。父亲却无一丝后悔。他心甘情愿,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白皙的双手又算什么呢。只要她好,一切都无所谓。
那不是我吗?多么熟悉而又遥远的眼神,我不可思议,是我吸收了父亲的年轻,吸光了父亲的真气。我害怕地哭了。“爸,我错了。”
人们常说父亲的眼神默默无语,很难读懂。其实,那只不过是人们的借口罢了。从父亲遥远的眼神中,我能读懂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