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刘飞:《沙家浜》郭建光原型之一

2018-06-21 05:09
铁军 2018年6期
关键词:沙家浜伤病员奶奶

从码头工人到黄麻起义,穷孩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剧中勇敢机智的共产党员、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剧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他曾在阳澄湖上带领40多名伤病员打击敌伪,还拉起了一支有两三千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成功扭转了江南的抗日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故事被艺术家们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后来又改编成了京剧。毛泽东亲自将京剧《芦荡火种》的名字改为《沙家浜》,36个伤病员的故事也随之广为传播。

刘飞将军虽然已于1984年在南京病逝,但他的三女儿刘凯军为晨报小记者讲述了父亲英勇无畏的革命经历,以及他对子女的严格教育,让孩子们受益颇深。

“刘奶奶,刘飞将军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啊?为什么不去读书呢?”小记者们首先发问。

“因为实在太穷了啊!为地主家放牛还被打,十几岁了都没有穿过鞋子,上学就更不可能了。”刘奶奶笑着告诉孩子们,刘飞将军是1905年出生的,老家是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刘飞3岁丧父,姐弟4人靠母亲抚养。刘飞当过放牛娃,可总是被地主欺负。吃不饱穿不暖,直到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就赤脚跑到了汉口,希望能有一口饭吃。

到了无亲无故的汉口,刘飞进了一家茶馆做杂役,什么活都得干,可是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老板连一个子儿的工钱也不给,刘飞只得另寻出路。这次他来到了码头,希望凭借一身的好力气养活自己。

刘奶奶说,就是在这里,刘飞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加入了汉口码头工会,参加罢工斗争和反帝运动。1927年5月,刘飞回乡参加了农民运动,11月,参加黄麻起义。在革命斗争中,刘飞快速成长,他再也不是那个处处被地主老财欺负的放牛娃了,1929年刘飞任赤卫军连长,配合红军袭击地主武装。1930年1月,刘飞率全连战士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中,刘飞3次过草地,经历的危险不计其数。”刘奶奶说,刘飞将军生前一直对长征中的一件事念念不忘。那是在红军过雪山的时候,刘飞在翻越雪山途中,发现一位小战士很吃力地爬山,就上前背着小战士并把小战士的枪也一并背上。当到了山顶,刘飞说:“小鬼,到山顶了,我们休息一下。”没有答腔,放下小鬼,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敌人射入身体的一颗子弹,到火化方才取出

“刘飞将军一直在战斗,有没有负过伤啊?”小记者们问。

“孩子们,以后有机会你们可以去苏州革命博物馆看看,那里有敌人打入刘飞将军身体里的一颗子弹,在刘飞将军去世后才从骨灰里取出来,留在身体里足足有45年。”刘奶奶说。

刘奶奶告诉孩子们,这颗子弹,是一场激烈战斗的见证,射入身体的子弹紧挨着心脏,因为医疗条件恶劣,当时无法取出,就一直留在了刘飞的体内。

1939年9月,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身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就在刘飞挥舞着手枪领头冲向敌人的时刻,一颗子彈射中了他的胸部。由于惯性,刘飞依然向前冲出了十几米才一头栽倒在地。

跟随刘飞冲锋的警卫班战士赶紧冲上前扶起刘飞,看到刘飞胸前鲜血喷涌不止,小战士吓得大哭起来。没想到刘飞这时还没有昏迷,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哭,快把我翻过身来,看看我背后可有洞?”小战士看过后说没有,已经口吐鲜血的刘飞这时反倒安慰起小战士来:“我不要紧,没有洞就好,没有洞就不会死。”

这一枪,其实已经打入刘飞的肺部,子弹紧靠心脏,致使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团长叶飞当即下令,将刘飞送到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所谓的医院,其实就是苏州阳澄湖上的一些小木船,病床就是放在船舱里的木板。在这里养病的四十几个伤员里,刘飞职务最高,大家都拿他当领导,他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重任。

在养病期间,刘飞还带领伤病员与敌伪周旋,还拉起了一支有两三千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成功扭转了江南的抗日局面。经过几个月的休养,有36个伤病员保住了生命。淮海战役期间,随军记者崔左夫采访刘飞,知道了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痊愈的故事,他以此为素材,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后来,上海沪剧团在采访刘飞的基础上,结合这部作品写出剧本《芦荡火种》。上世纪60年代,《芦荡火种》被改编为京剧《沙家浜》,男主角郭建光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然而,当人们将郭建光和刘飞“对号入座”时,他却说:“我不是郭建光。”在刘飞看来,郭建光身上凝聚着战友们的优秀品质,而他,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勤俭节约,不给女儿买蝴蝶结

在常人眼里,开国中将的子女应该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然而在刘凯军奶奶看来,因为家风严格,他们兄妹几个从来都没有享受到将军子女的待遇。刘奶奶说,刘飞将军有一段时间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她随着父亲到上海读中学。上海是个大城市,同学们见过世面,穿着打扮也漂亮。但因为爸妈从来不给零花钱,也不给买扎辫子的漂亮蝴蝶结,只能用细绳子后来是牛皮筋扎辫子。这样的装扮经常被同学笑话,当刘奶奶回家诉苦时,刘飞将军都会教育她:不要和他们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

刘奶奶还告诉小记者,从小她有一件事一直搞不明白,那就是父亲作为将军,工资还是挺高的,但开学和过年时,母亲总要去向供给处借钱,每个月分期还上,才能过日子。“后来我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原来把工资的一部分拿去资助湖北老家亲戚家的三个女孩子。父亲说,女孩子一定要读书,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山,有自己的思想。后来其中一个在县中当了老师,父亲的心愿也实现了。”刘凯军奶奶笑着说。

刘奶奶说,父亲的教诲深深地烙在她的心里,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一直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从医院退休后,她也努力发挥余热,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子女,也将刘飞将军形成的良好家风继承了下来,每个人都自立自强,在学业和工作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记者手记

将军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飞将军的传奇一生值得我们去追忆,他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巨大牺牲值得我们去铭记,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将军的家风。刘凯军是将军的三女儿,她的谦虚、简朴、知性,在短短3个小时的采访中,深深打动了我。

将军后人居住的地方屋中陈设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与这个大都市的繁华格格不入。但当你了解到小屋主人的父亲就是郭建光的原型,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军,瞬时又让这间陋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每个孩子都要自立自强,不在别人的光环下生活,这是刘飞将军留给子女的教诲,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记者感言

向革命先辈学习

今天采访的刘奶奶,她的父亲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开国中将刘飞。刘将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敌人射入他身体的子弹,如今收藏在苏州革命博物馆,时时在教育我们新中国来之不易。

刘奶奶在刘飞将军的教育下,一生朴素,学习和工作都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培养出了一群杰出的子女。

正是有了刘飞将军和刘奶奶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的接力付出,才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感谢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

拉萨路小学四(10)班肖君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今天,跟随肖叔叔采访了刘飞中将的女儿刘凯军,我们尊称刘奶奶。刘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当年新四军艰苦的生活环境、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以及新四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刘奶奶的讲述很精彩,我也深受教育,感触很深。新四军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南京致遠外国语学校三(7)班帅渊铭

(《南京晨报》记者肖秋供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党亚惠)

猜你喜欢
沙家浜伤病员奶奶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边丽华
给奶奶按摩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出版
惠爱医院
鲜为人知的“井冈嫂”与红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