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现状

2018-06-21 10:19黄昆戴世常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稻瘟病防治措施

黄昆 戴世常

摘 要:近几年通海县里山彝族乡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及多点调查结果,阐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时期,提出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病源基数、组建植保专业队、利用航空植保技术等措施,抓住稻瘟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全片区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减少了稻瘟病的发生,提高了水稻单产。

关键词:稻瘟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14

水稻稻瘟病由半知菌类梨孢属的灰梨孢[Pyriecularia grias(Cooke)Sacc.]引起,病部的灰绿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基部稍带褐色,有2~8个分隔,顶端略弯曲,常3~5根丛生或者单生,多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梨形,无色,二分隔。病原物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 porthe grisea (Hebert)Barr.],属子囊菌门大角间座壳属,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稻瘟病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从而分化出不同的生理小种。在自然情况下,稻瘟病病菌除侵染水稻外,还可以侵染秕壳草、马唐等。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和水稻种植品种的抗病特性、栽培管理、耕作方式、种植水稻田的区域性气候和当年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以来,由于水稻品种的更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就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稻瘟病还时有发生,主要是由水稻种植的区域性气候引起的。水稻种植区域大多在山箐间,日照短、空气湿度大、气温低,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稻瘟病的认识及防治意识也不高,提前预防不到位,发病时如果防治不及时或者防治方法不到位,常常会导致稻瘟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农户对稻瘟病防治不重视而引起的,由于非粮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大,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较效益低,农户对水稻的管理不重视,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比较严重;防治时期不佳引起的,由于个别农户施药时期不当或者适时的施药期遇到阴雨天气,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也会导致稻瘟病发生与蔓延。

1 为害时期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其中主要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尤其以穗颈瘟危害较大。

叶瘟病初期发生在6月初(分蘖期),大发生在7月初—8月上旬(分蘖末期至抽穂期);穂颈瘟发生初期在8月上、中旬(抽穂期),大发生在8月下旬—9月初(灌浆期)。

2 发病条件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和水稻种植品种的抗病特性、水肥管理、耕作方式、种植水稻田区域性小气候和当年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抗病性弱的水稻品种发病严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则发病较轻或者不发病;同一个水稻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抗病特性也不相同,尤其是四叶期、分蘖旺盛期和破肚抽穗期最感病。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植株生长健壮则发病轻;氮肥施用偏多、偏晚的植株生长嫩绿、贪青恋长则发病严重,移栽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或者晒田时间过长的田块水稻植株抗病性减弱,会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

山箐田光照不足、气温低、湿度大则发病严重;地势平坦空旷的田块,光照充足、湿度小则发病轻;7、8月份连阴雨多的天气、日照少、湿度大则发病严重,反之则发病轻。

3 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统防统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抗病水稻品种2~3个(楚粳28、29、31),防止品种单一化种植,同时注意水稻种植品种的更换、更新,就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基本条件。

3.2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3.2.1 合理早栽

在选用无病种子、培育健壮秧苗的基础上,力争早栽(4月25日—5月10日),缩短叶瘟危害期,减轻后期可能出现的多雨低温天气的影响,而造成的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

3.2.2 合理施肥

根据水稻的需肥特性、栽培区域的小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等因素进行合理施肥。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多有机肥,少施化肥,看苗施肥,看天气施肥,按比例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水稻专用配方肥,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性,减少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

3.2.3 合理管水

实行浅水栽秧,使稻田的水、肥、气、热相互协调,做到前促后控,水稻早生快发,分蘖末期及时晒田,抽穗、扬花期不能干水,以后见干见湿,从而提高水稻抗病性,减少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

3.2.4 搞好区域化种植

尽量避开老病窝田,实行轮作,减少病源菌数量,从而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避开山箐田,改善区域性小气候,也可以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做好生产计划、移栽时间的安排、稻瘟病预测预报及稻瘟病统防统治工作,从而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

3.3 减少病原菌数量

3.3.1 做好病稻草的处理

水稻收获后,把稻瘟病发病重的田块的稻草进行彻底销毁,不用带病稻草捆秧,从而减少病原菌基数,延迟发病时间,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3.2 严格种子处理

用75%进口三环唑3000倍液、20%国产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48h,有很好的灭菌效果,使水稻在秧苗期不发生或者少发生苗瘟。

3.3.3 拔出发病稻株

对于发病严重的田块,要及时拔出发病稻株,集中销毁,减少病原数量。

3.4 药剂防治

水稻叶瘟防治。秧苗在移栽前3d,用75%进口三环唑20g/667m2兑水60kg喷雾,能有效地控制叶瘟的发生、延迟稻瘟病的发病时间,从而减轻穂颈瘟的发生;分蘖期防治叶稻瘟要根据气候环境而定,如遇清晨有大雾、多云、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雨后高温、高湿、光照强烈等气候时,应当及时施用农药,防止水稻叶瘟病发生与蔓延;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水稻穗颈瘟的发生与蔓延,对水稻的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重点要放在危害性严重的穗颈瘟的防治上面,即在水稻孕穗后期或者破肚期(抽穗5%)第1次施药,并在齐穗后第2次施药;常用药剂及每667m2用量为:75%的进口三环唑20g,20%国产三环唑100g,稻瘟肽150g,40%的稻瘟净150~200g,40%的异稻瘟净125~150g,任意选用其中一种药剂交替施用,每次喷药液60~70kg/667m2。

3.5 组建植保专业队进行统防统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植物保护工作要求更高,特别是现在种植户对植保专业队的需求越来越高,走植保专业队服务的道路势在必行,通过提高防病技术水平,有利于确定防治时期、农药品种的選用、农药用量的确定,有效提高防治效果,更好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避免了种植户自己防治出现的防治时期不准确、农药用量不当以及漏防等现象发生。

3.6 利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

目前,航空技术非常发达,无人机在农业方面的植保作用逐步得到应用,利用无人机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统防统治,不仅功效高而且覆盖面广,防治效果非常好。从我们当地应用效果来看,稻瘟病的防效达到99.1%,经济实惠(药剂+工本40元/667m2次),受到了种植户的好评。

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应该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统防统治相结合等多方面入手,确保对稻瘟病进行有效防治、实现增产增效。

参考文献

[1]王静,李彦泉.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

13(6):204-206.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稻瘟病防治措施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关于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