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柯 黄珺
秀峰山下,湘水之滨,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共同孕育了一方福地,长沙市新竹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新竹二小”)正坐落于此。因为校名源于郑板桥的《新竹》一诗,所以,学校自2011年9月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特色便是“竹文化”。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校园俨然已成为了一所竹子的乐园:竹园中绿竹猗猗,青翠如云,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校园中的师生亦如翠竹一般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散發着文化的魅力。见此情景,我们不禁要问:“竹文化”究竟是如何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又是怎样走入师生的内心呢?
似竹一般清隽雅致
不管是曾经在马栏山小学做校长,还是2015年到新竹二小担任校长,郑湘莎始终有一种意识,学校文化应该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和灵魂,是学校不断走向成熟的肥沃土壤。所以,在来到新竹二小后,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带领团队将学校原有的“竹文化”理念系统化、理论化。
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之一,它经冬不凋、虚怀若谷、生而有节,素来被喻为君子之道的象征。君子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培养君子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想要实现的目标。竹,生来就与教育有着充分的契合。基于这样的理念,新竹二小将“虚怀清雅,坚韧有节”作为学校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彰显“竹文化”特征的“谦虚、尚实、坚韧、优雅”校训勉励师生。
郑湘莎认为,校园环境如同是学校文化的眼睛,展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因此,当“竹文化”的理念构想逐渐系统化之后,她便开始琢磨,校园里的环境该怎么融入“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呢?
时值学校所在的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开展“美丽校园”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升学校环境,将全区中小学创建成为功能完善、校舍靓丽、文化彰显的“美丽校园”。借着这股东风,郑湘莎想,学校既有“新竹”之名,那么校园里怎能没有竹的存在?于是,教学楼后的竹园出现了,环绕着教学楼的竹林小径也出现了。“孩子们课间很喜欢来竹园和竹林小径玩耍,这里就像孩子心中的乐园一样。”郑湘莎介绍说。
也因为这些竹子,新竹二小的校园无处不透露着清隽雅致的气质。与很多小学校园采用明亮大胆的色彩搭配不同,新竹二小的建筑均为乳白与翠绿的搭配,辅以少许橙黄的点缀,使人刚一走进校园,便觉耳目一新。校园里色彩最明亮丰富的建筑物,便是位于校门口的六个隽竹娃娃雕塑,每个娃娃代表一个年级的孩子,它们从明黄到翠绿的色彩转变,寓意着孩子从一株小笋儿到一株翠竹的生长过程。每一个孩子在步入小学时,都像是一株可爱的小笋儿,懵懂无知,而经过在六年的学习,他们不断拔节生长、层层蜕变,终将成为一株株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翠竹。除此之外,校园里更是处处雕刻着关于竹的古诗文,让孩子们从传统经典中认知“竹”在中华文化中的涵义,观古知今。
校园中处处笼罩着浓厚的“竹文化”的氛围,使环境染上了文化色彩。师生日日身处其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其熏陶、暗示、感染,从而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竹文化”。
似竹一般抱团成长
在新竹二小,让人难以忽视的还有老师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和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为什么老师们会有这样温暖明媚的笑容?“因为老师们会从心里认为,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在这里,他们有归属感,觉得安全,觉得舒心。”郑湘莎解释道。“那么学校是怎么做到让老师的心彻底安在了这里呢?”我不禁又问。“就像竹子一样,枝干各有各的风貌,下面的根却连在一起。因此,‘竹文化引领下的学校就要想教师所想,然后引领着他们抱团成长。”郑湘莎说。
的确如此,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专业成长永远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孩子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其实,老师的成长也是这样,唯有专注才能带来飞跃。正因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当很多老师在抱怨活动、检查太多,扰乱心神,无力专注于教学时,新竹二小行政团队的10位老师毅然承担起所有的行政事务,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心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提升自己,还给了他们一片教学净土。“行政团队就是学校老师的榜样,当老师们看到行政团队因为处理事务不得不加班加点时,老师们自然就会更加专心地对待教学工作。”
时间的保证只是第一步,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还需要平台和引领。因此,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新教师提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教师”的要求,并以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的形式打磨新教师。除此之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成长模式必然也不能少:定期举行的“山语隽竹”教师论坛将专家名师请进学校,与老师们交流前沿理论与知识;每年准备充足培训经费,让老师有机会赴省内外学习和考察,开拓视野。
“在新竹二小,我们就是最幸福的教师!”贺娄成老师坦言,公平和一视同仁是学校提供给他们的安全感,细致入微地关注到每一个教师的内心需求则是学校给予的幸福感和尊重感。和很多学校一样,新竹二小有将近一半的校聘老师;和很多学校不一样的是,新竹二小的校聘教师流动非常小。原因何在?贺老师说:“因为作为校聘老师,新竹二小就是最好的平台。”在学校里,不管老师有无编制,所有学习机会都是均等的,校聘老师也有很多机会外出学习。另外,在每年长沙市的教师入编考试之前,新竹二小的校聘老师们还能享受到学校为他们准备的“特殊待遇”———考前培训。学校会分学科聘请专家为老师们培训入编考试笔试、面试的注意事项和内容,去年,学校有18位校聘老师通过了编制考试。“对校聘老师来说,他们现阶段内心最渴求的就是入编。所以,学校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让他们把心安定下来,不必为了考试心焦和奔波,自然考试的状态也就出来了。”郑湘莎这样阐述着学校的初衷。
唯有切实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自身的成长,老师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学校,才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显然,新竹二小的管理者们做到了。老师们在新竹二小宛如一株株拔节向上的竹子,各有各的特色,下面的根却紧紧地连在一起。去年,郑湘莎外出学习一周,回校的时候,办公桌上放着一束鲜花和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欢迎回家!在郑湘莎看来,这四个字是老师们对学校行政团队、对学校最好的认可。
似竹一般坚韧有节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竹文化”在校园中落实的最关键一步,便是如何让“竹文化”契合孩子、契合课堂。
古以“竹”喻君子,君子精通六藝,能文能武,坚韧有节。在“竹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系统的“竹韵悠扬”课程,孩子们在课程的熏陶下,也正朝着“小君子”的目标不断努力着。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以竹为媒介来认知传统经典、认知诗歌是新竹二小语文课堂的特色之一。只是这种学习似乎又和寻常的诗歌学习不一样,它以吟诵的方式带领孩子不断深入领悟诗歌的情感意义。贺娄成老师已经在班里推行诗歌吟诵两三年了,他说:“用这种方式进行经典诵读,孩子们读起来更有趣味,自然也就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
和竹有关的知识都被老师们巧妙地融入了课程:音乐课上,每位孩子都会学习竹笛、葫芦丝,还会认识许多和竹子相关的乐器;美术课上,校园里的竹叶和竹枝成了教学器具,孩子们用它们拼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竹叶贴画和竹枝拼图;竹竿舞、抖空竹这些传统项目走进了体育课的课堂,甚至家长也参与进来,亲子共乐。
可是,认知竹、了解竹之后,如何让竹子坚韧有节的气质真正根植于孩子的心灵呢?仅仅只是课堂的领悟还不够深刻,郑湘莎来到新竹二小后,带来了一项前卫的全民运动项目———定向越野。体育课上,孩子们拿着地图和指南针,独自设计路线,依次寻找各个检查点,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者获胜。
“在运动中,孩子们需要独自学会识图、思考、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届定向越野亚锦赛冠军得主、新竹二小定向越野项目教练李翔介绍说。
推行三年后,定向越野已经成为一项新竹二小孩子、老师和家长都着迷不已的项目。孩子们经过训练,身心的成长让家长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黄文彬曾是一个内敛的男孩子,在经过一年的训练后,他成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林思琪曾经胆子很小,连路上的小狗都怕,而如今,她已经成为了湖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单项冠军……
竹之一物简单却又蕴含深意,恰如教育本身,朝向单纯的儿童,又赋予他们不同的气质和人格。新竹二小将“竹文化”与教育完美结合。将竹之气韵、竹之精神深深地根植于这块福地,因而我们看见,在这烂漫春日里,由他们一手打造的这所“竹园”,已然呈现出绿竹猗猗、君子英英的欣欣向荣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