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虹,高级经济师,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出版有《现代货币论丛》《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经济学的视界》《世界大转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公认的一般回答是:融资。那么,上市对于公司的治理,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实际上,上市对于公司治理而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或者说,上市本身并不会自动地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只有当相关的制度安排到位时,上市才有可能生成特殊的公司治理价值。
通常来说,一家公司的产品上市,如智能手机公司新型号的手机面世,因直接关联到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就直接关联到公司治理者和所有员工从业绩中获取的利益,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价格和销量的变化等,都对公司的治理有着直接影响。产品上市,可以说,是对公司治理水平高低的一次检验。因此,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是好还是差,都将引动公司对治理的总结或反思,有力地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一家公司的股票上市,与产品上市不同。在发行成功融资之后,股票的市场价格起伏变化,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单一直接地关联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时甚至与经营业绩没有什么关系;相应地,也就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者和所有员工从业绩中获得的利益,公司的治理更不会因此而产生调整的力量。实践中观察到,许多上市公司,并不重视上市后股票在市场上的表现,有的从来就没有将股票价格和公司治理联系起来,当然更不会去考虑什么“市值管理”之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公司上市之后,股票市场上的一切,与公司治理的确没有过直接关联。这一点,与理论上讲的公司上市必定会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不同。
从理论上讲,公司上市之后,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体现了市场或投资者对于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一般来说,价格的上升,代表市场或投资者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相反,价格的下降,则代表市场或投资者不看好公司的发展未来。在这个笼而统之的说法上,股票价格的变化,一定会将某种力量传递到公司的治理中来,促使治理者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改善和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维护和推高市场或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显然,这个理解并没有什么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力量,会传递到公司治理的哪个层面和哪些人。特别地,会对哪个层面和哪些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推动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提升。
上市公司主要由董事会和管理层来构成治理的组织体系。如果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会触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治理决策和执行,那么,上市对于公司的治理,就将是有直接影响的,那种股票价格变化产生的力量,必然传递到治理的过程中去。从经济动力的视角上看,当且仅当股票的价格发生变化,特别是趋势性的变化,会直接关联到公司的董事和管理人员的利益,甚至于一般员工的利益时,上市所带来的对治理的推动,才是必然的。这一点,从制度安排上看,便是所谓的上市公司激励机制问题。
说到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顾名思义,激励一定会与“上市”相关,其一端是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另一端是公司的所有相关治理者。落实到操作层面,从最简单的做法来看,就是董事持股、管理人员持股,或是更大范围内的普通员工持股等。当公司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时,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必定将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趋势性的变化,转化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力量,保有股票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上升,防止股价暴涨暴跌对公司治理带来的负面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只有公司治理者持有公司股票时,公司的上市,才会有治理的价值。
这个结论显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如果一家公司希望通过上市来推动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提升,它就必须有与上市相关的激励机制,至少要有某种范围内治理者持股的安排;如果一家公司因各种原因,做不到与上市相关的激励安排,而且公司也不必通过股市融资,它就不必上市,因为那只会耗费公司上市的巨大成本,无益于治理的改善和提升;如果一家公司因各种原因,做不到与上市相关的激励安排,但希望通过股市融资,那就专注在融资方面,不要指望上市会对于公司的治理有何实质性的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公司治理受益的角度,找到了公司是否选择上市的一个基本理由。
那么,是不是有了董事、管理人员和员工持股之类的激励安排,就必定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提升呢?不是。
任何制度性的激励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约束的边界,否则这样的激励只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当公司的董事、管理人员,甚至于全体员工都持有公司的股票时,他们就具备了公司治理者和公司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如果没有任何约束,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的选择就将是多元的——股票价格的变化,既可能促使他们更关心公司的当下业绩和未来发展,选择持续地改善和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也可能促使他们出售手中的股票,赚得个盆溢钵满后离开公司。就此而言,激励机制的安排,迫切地需要一个约束的设计相配,促使公司治理者更多地朝改善和提升治理水平方向去努力。
通常这样的约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禁止性的,即禁止治理者将持有的公司股票在某个时段或某个时点出售,而且出售的量也有某种限定,如董事、高管人员持股禁售期的规定,等等;另一种是挂钩鼓励性的,即将治理者持有的股票与公司的长期发展挂起钩来,以更多、更持续和更稳定的利益获取,保证治理者长期在公司服务,并主动关心公司的治理,如管理层股票期权的设计等。从实践来看,这两种类型的做法,都是非常有用的。通过激励和约束的结合,就将公司上市与公司治理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了。
需要强调的是,当一家上市公司有了激励约束机制安排,如董事、管理人员和员工持有公司股票之后,任何因素导致的股价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传言以及人事调动,还有业绩升降等,都会触动公司股票持有者的利益,股票持有者也就都存在采取某种行动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卖掉手中的股票,是最为通常的做法。这种公司外部投资者天天都可以操作的普通事项,对于公司内部持股者而言,就是一个万万不可轻易而为的事情,必须严加控制。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重大义务之一。尽管正规的上市公司会完整、准确和及时地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但市场或外部投资者始终认定,公司内部的股票持有者总是先于市场得到信息,并且总是会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只要内部股票持有者出售股票,尤其是董事、管理人员这样做,市场和外部投资者就理所当然地推断,公司内部一定存在某种“不可忽略”的重大治理问题,这不是公开的信息所能够传递得了的。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卖出股票,远离公司。结果,公司股票价格暴跌。更重要的在于,公司内外的投资者,都会由此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至少,也是信心受到动摇。
概括起来说,上市对于公司治理的价值,是建立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之上的。有了这样的机制,公司治理者就会更多地关心股票的市场表现,并透过这种表现,积极主动去分析公司存在的问题。如果说,股票价格的变化是由公司业绩变动或预期变动所引起,那么,改善和提升公司治理,就必须有所作为;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并非由公司业绩变化所带来,但考虑到市场或外部投资者会通过股价变化而担忧公司发展前景,那么,找到股价变化原因,对症下药地促使股价稳定或回归常态,便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一句话,公司一旦上市,就应当对股票的市场价格有所关心。至少,不应让其干扰和损害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