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对联人 一生对联情
——访“最美对联人”韩崇文

2018-06-21 05:29王宝国
对联 2018年6期
关键词:崇文对联

★王宝国

先生韩崇文,云中雅士也。能诗赋,善联语,复擅联话联论……先生行年八十矣,炳烛之明,精进如斯,不亦异乎?勤哉,是士林之则也;善夫,实联林之瑞也。

——刘太品

韩崇文先生将最新出版的《子非联话集》赠送给《对联》杂志傅海青总编

站在高高的大同古城墙上,韩崇文长长地吐纳了一口气

2018年5月8日清晨,迎着朝阳,四人登上大同古城墙,81岁的韩崇文和三位中青年一样大气儿不喘。一上城顶,他纵论大同今古,举手投足之间,优雅从容,协调舒缓,俨然笔下的对联气韵。

“这算是我近几年来第一次出远门”韩崇文说。他研习对联的后期十几年,主要是宅家而作。今天心情格外好,因为他一夜之间“成名”了。山西电视台、大同电视台、《大同晚报》都报道了韩崇文获“最美对联人”首匾的新闻。多少年默默无闻耕耘联坛的韩崇文伴着美誉广为人知,这让他精神抖擞,站在古城墙上长长地吐纳了一口气。

“他从事对联创作和研究,先后发表诗联作品5000余副(首),发表对联研究文章等3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多次在全国征联大赛中获奖,是全国诗联界知名人士……”在5月7日的授匾仪式上,《对联》杂志社执行总编辑傅海青授匾给韩崇文时,历数其佳绩。

对韩崇文,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如是评价:韩崇文是普及对联知识最早的人。事实上:韩崇文抄古联、集名联、撰联语、讲联话、出联论、传联事……几凡对联领域里的项目,他都有为有成。

走进韩崇文的家,阔大的客厅两壁,通顶达地,俱为藏书。为了一篇研究文章的资料应用,他总是先从网上查到内容指向,再到自己的“纸质库藏”中逐句核实。梯上梯下,取书拿本,是他的生活常态;好在韩崇文虽年届八旬仍身手灵便,他习惯了自助完成一切。在写作《玉环对的应用和发展》一文时,需要引用明代俞弁的《山樵暇语》,自己的藏书虽云宏富,但却偶缺,他查到孔夫子网有,但要价惊人,他就爬上钻下从自己的其它藏书中企图找到关联佐证。最终他跑了大同两家图书馆才查到原文,完成了一言之征引。

遨游联海,长年浸淫,韩崇文对于对联文化的深妙、对联艺术的奥妙、对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面面俱到,笔笔精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宅家而成的研究成果,向社会传播。1994年到1995年间,《大同日报》为他开专栏,连载《对联知识系列讲座》21讲。2008年在大同图书馆“平城讲坛”开讲《对联赏析和对联创作》,《大同晚报》予以整版报道……而《对联的普及提高,媒体要正确引导》一文,则是发现报纸的对联宣传有误时,他不徇情地公开“指点”的6000余字长文。

刘太品先生为韩崇文《裁红点翠话楹联》《子非联话集》二著作了序。在前著之序中,刘太品写道:“韩崇文先生曾获2005年的中国对联创作奖,在山西省可算较有实力的联家,参与各地征联活动更是屡屡获奖。”“韩先生的联语醇雅而朴厚,语言平实而精致,创作功底颇为深厚。”在此序中,刘太品还讲述了一个情况: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要出版一部《谷向阳联语》,请刘为序而未尽意,在刘谷二人一致推举下,韩崇文不数日而成《谷向阳先生楹联赏析》一文,“此文条分缕析,别具只眼,与拙序同置卷首,博得好评。”

静静的夜晚,坐在莲花灯下对话佛像:您看着我笑,我也看着您笑……

大同古城墙高约14米,登城瞭望,城景在眼,沧桑在心。

极目城西,在著名的华严寺,寄存着韩崇文另一半的生命温度。四年前,与韩崇文相伴57年的妻子穆凤生走了,妻子生前信佛,一直供奉着佛像,安葬了妻子后,韩崇文将佛像恭恭敬敬送入寺庙。他相信,在古老寺庙的青灯黄卷间,妻子的灵魂伴着悠扬的经声一定能得到永恒的安顿。

“有对联为伴,还有子女和孙辈常来看望,我不孤独。”韩崇文的声调是乐观的。伴随着留存有夫妻俩共同生活温度的老式家具,韩崇文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研习对联。流水对是怎么“流”的,“燕逐飞花对”是三个燕子逐一朵花,还是一个燕子逐三朵花?连珠对“珠”的滚动轨迹如何?串组对串出啥样的精彩?迭字对迭出来别样风采有哪些……

窗外鸟语花香,秋蝉低鸣,四季更迭中,多少个春秋佳日,韩崇文都是在电脑前度过,他亲自敲字,对电脑的使用相当娴熟。妻子在世时,常有嘘寒问暖的关怀,有红袖添香的温情,妻子离世后,只有孤灯相伴。伏案困倦时,韩崇文起身踱步,每每在夫妻俩的合影前驻足。清雅气派的韩崇文环拥在后,热情专注的穆凤生支肘前坐;民国式卷发蓬松风致,后者的沉思配于前者的优雅,形成不能磨灭的光华。这是1958年初夏时节,二人青春年少,各含清秀的合影。韩崇文将如此美丽的影像设置在自己最新一部作品集《子非联话集》的前部,是与对联文化也如配偶般重要的一个象征吧?

“饿了吗?吃黄糕吧……”妻子端着他最爱吃的热气腾腾的黄米糕走过来,黍米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韩崇文轻抚着这张照片,往昔的生活气息从心底漫起。

神游片刻,对联艺术中深藏的无穷的奥秘,又将他唤回电脑前,韩崇文常常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切换。

为了提高打字效率,韩崇文在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基础上延伸设置了多种新的词汇输入法,常用词对联、对仗、对偶等均可以连打。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紧贴电脑的莲花灯闪烁起来,七彩霞光旋转,面前的小佛像端坐,“这是我在妻子走后专意请来的”,面对佛慈悲安详的微笑,韩崇文脸上也浮起同样的笑容。“您看着我笑,我也看着您笑……”笑一会儿,继续工作。夜渐渐深了,敲击键盘的声音起起伏伏,如同平仄和谐的联语韵律,衬出房间里更深的静……

《对联》杂志:一见钟情33年

古城墙上向北回望,法华寺紧邻的黉门北几乎就在脚下,那里是韩崇文父祖创业有成之居;而东望30里,是韩家的祖居地三十里铺村。韩崇文的祖父韩登举在村里开辟了百余亩土地,之后进大同城买了前店后居的瓦房四合院,开了一家面铺。当财主的有了钱做什么?安排孩儿读书。韩崇文的父亲韩端读书好,做校长从民国一直做到新政权下的1957年。

韩端校长一袭长衫一卷书,奔走在大同城外的乡村小学,这根芽深深种在韩崇文的潜意识中。在大同市新荣区教育办公室工作期间,韩崇文完成一项《新荣区教育普及工作调查报告》,指出山区教育条件差、待遇低,“留不住人”带来的深远忧虑。区政府高度重视,以政府常务会议的规格作了补贴山区教师等相关部署。新荣区这一业绩引起了大同市教育局的关注,韩崇文于1972年被借调到市教育局任小学语文教改组组长,他又编写出一套小学1~6年级语文补充教材。

在韩崇文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温存于家室。但他却享受到因父亲从教而比别家多出来的东西——书。18岁时大同师范毕业,韩崇文被分配到雁北地区左云县从教,同时他的文学天赋展现开来,写诗写歌,从县到省各级报刊上诗名闪烁,韩崇文成为名重地方的文化人。韩崇文受到重用,从雁北左云县到大同新荣区,写公文材料30年。沉重的公文案牍没有淹没韩崇文的文学生命,他遇上了《对联》,将自己的文学追求集中于“两行复两行”的对联艺术中,过起了“一联又一联”的对联生活。

1984年10月,邮递员送来报刊目录,在那浩如烟海的内容中,韩崇文一眼锁定其中新列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后改名《对联》)杂志。从创刊号起,一订就是33年。《对联》月月见面,日日品读,如同家人般亲切,偶尔邮局不能如期送到,心会被焦灼一次次煎熬。

《对联》杂志给了他太多的启发,他开始了对大同对联文化的发掘。大同是北魏的首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他知道无数名胜古迹保存了大量古联,他的行动首先是抄古联、集名联,一辆18元钱的自行车跑遍大同城乡。33年来,韩崇文始之以搜联、集联,继之以撰联,论联,终成为国内对联界和大同地区公认的对联家。

新一种“柱子”明亮起来,韩崇文玩起了美图秀秀

新旧政权转易之际,韩家把大同城的产业卖掉了,而三十里铺那百余亩沙田薄地没人要,这个亩数留下来恰够韩家一个富农成份。富农校长韩端死于1957年,富农孩子韩崇文一生命运坎坷。

韩崇文因文名而受到县、区政府的重用,有时候,他一人担当全区“两会”的全部材料。此外,还经常有外部的单位前来作调用考察。但再喜欢他的领导也跨不过“富农”这道门槛。

有一天,一位领导来到韩崇文办公室,指着隐在屋里的柱子,半是解释半是同情地说:“你就是它,房屋的重量你要承当,而个人却必须隐埋起来,过灰色的日子。”韩崇文听得出,这句安慰语,就是对自己几十年血汗之劳的报酬。韩崇文最终官至新荣区政府办主任,这一变迁与《对联》的诞生一前一后。看似偶然的个人际遇里,也许装载的是传统文化复兴与个体生命互相救助的必然。

大同授匾仪式上,《对联》杂志社加之于身的,除了金灿灿的“最美对联人”牌匾,还有赠联一副。红光映照全场,白晰清雅的韩崇文捧匾立于其间,恍然新一种“柱子”涅槃而生,这柱子是那么明亮。

“最美对联人”称号,给予了韩崇文以应有的荣誉和尊重。这些天,他捧着手机一遍遍看《对联》杂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链接,脸上一次次荡起笑容。他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在授匾仪式上发言的照片。他一遍遍浏览活动现场的照片,突生一想,应该打上一行纪念的文字:“2018.5.7,韩崇文荣获‘最美对联人’”。于是,韩崇文接连鼓捣电脑几日,玩起了美图秀秀、美图看看。

猜你喜欢
崇文对联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再认识
有所不为
巧出对联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为官本色
南北朝玄学思潮与吴越地区世风关系研究
“以士人治天下,以天下奉士人”
飘落的黄叶